公式
院區風景
圖書館
南部院區
中央研究院
國寶
量子電腦
聲明專區
第13任院長遴選專區
中研院學術大會
中央研究院「院區開放Open House」活動迎來第28屆,今年首度將「兒童科普日」與「院區開放日」合併盛大舉辦,將於10月19日(星期日)熱力登場,打造跨越年齡層的科學盛會。位於臺南沙崙的南部院區也將於11月8日(星期六)舉辦「南部院區開放日」,讓南、北兩地民眾都能親近科學、探索新知。活動官網(https://openhouse.sinica.edu.tw/)已正式上線,快來安排你最期待的活動吧!
中央研究院廖俊智院長獲法國政府授予「榮譽軍團騎士勳位勳章」(Chevalier de la Légion dHonneur),表彰他在促進臺法學術交流、深化國際科研合作,以及推動全球科學發展的傑出貢獻。授勳典禮於2025年9月2日在法國駐臺代表官邸舉行,由現任法國總統科學委員會顧問-孔多塞校園(Campus Condorcet)校長薩里奧(Pierre Paul Zalio)代表法方頒授勳章。
由本院化學所陳玉如特聘研究員擔任計畫主持人的研究團隊,今(20)日揭示肺腺癌的關鍵致癌機轉、辨識「類晚期」亞型高復發風險族群,並發掘多個具臨床潛力的藥物靶點,預期將能為肺腺癌的早期監測與精準治療帶來新契機。研究成果刊登於國際頂尖期刊《癌細胞》(Cancer Cell)。
第八屆林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會議(Lindau Nobel Laureate Meetings in Economic Sciences)將於2025年8月26日至30日於德國林島舉行,預計邀集約20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與來自全球55個國家、近300位青年學者齊聚交流。臺灣2位青年經濟學者脫穎而出,獲邀出席盛會,分別是中研院經濟研究所助研究員李宗憲,以及政治大學經濟學系助理教授梁斐琪。<br/>林島經濟學獎得主會議每3年舉行一次,甄選競爭激烈,今年與會者多為30歲以下的青年研究者,女性比例達44%,展現持續成長的學術年輕女力。本次大會聚焦金融體系穩定、制度競爭、氣候政策與國際合作等全球議題,並首度在經濟學場次中引入「開放交流」(Open Exchanges)議程,鼓勵跨國年輕學者自由表達,促進積極的意見交換。
許倬雲院士(1930-2025)今(2025)年8月3日辭世於美國,享耆壽95歲。
中央研究院今(24)日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簽署「淨零減碳科研應用合作備忘錄」(MOU),本院由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地球科學研究所、環境變遷研究中心與關鍵議題研究中心4個研究單位代表,發揮在海洋觀測、海底地質探勘、藻類碳封存、海洋生態、海洋能發電及政策制度等研究強項。廖俊智院長表示,臺灣是海洋國家,很適合發展多面向的海洋研究。一方面要維護海洋景觀以及生物多樣性的細微變化,需更努力減碳;另方面,因為科學知識與工程技術的進步,人類運用海洋資源的能力也逐步提升。他希望藉由跨領域和跨組織的合作,激盪出新的研究視角與科研技術。
2025年「國家生技研究園區招商暨人才與技術媒合會」(NBRP DEMO DAY)於今明兩日(7月21至22日)盛大舉辦,吸引國內外產官學研專家共襄盛舉。透過專題演講、趨勢論壇、國際交流、人才對接與新創海報展等主題,展現園區的生醫轉譯成果,期能促成前瞻創新的交流及合作鏈結。
天文愛好者努力尋找太陽系的「第九行星」,是否終露一線曙光?由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王祥宇研究員與陳英同博士主導的國際研究計畫,利用位於夏威夷的昴望遠鏡(Subaru Telescope)觀測分析,發現了一顆遙遠的外太陽系天體——「2023 KQ14」,暱稱為「菊石」(Ammonite)。菊石擁有穩定的軌道,其近日點為66天文單位(au),屬於極稀有的「類賽德娜天體」(Sedna-like objects,亦稱Sednoid),軌道遠在海王星重力影響之外。值得注意的是,菊石的軌道方向,與太陽系中其他3顆類賽德娜天體相反,為此遙遠天體族群的複雜性與演化歷史提供新線索,也意味著第九行星存在的可能性降低。研究成果已於今(2025)年7月14日發表於國際期刊《自然天文學》(Nature Astronomy)。
2025上半年,由於高效能運算與人工智慧等科技應用加速擴展以及企業為因應美國關稅政策調整而提前積極備貨的雙重因素影響下,國內出口與投資動能同步增強,第一季實質GDP年增率達5.48%優於普遍預測數據。儘管預期上半年表現亮眼,惟受限於美國關稅政策的高度不確定性,以及全球需求可能因為關稅效應而轉弱,下半年內外需成長力道預期將明顯趨緩。整體而言,預測2025年的經濟成長率為2.93%,較去年12月預測值3.10%下修0.17個百分點。國內需求與國外淨需求對經濟成長之貢獻,分別為1.71個百分點與1.22個百分點,其中國內需求中投資貢獻率(固定資本形成)1.44個百分點,為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來源。
中央研究院首屆中研學術大會(AS Conference)今(30)日隆重登場。此大會旨在展現中研院研究成果、促進跨域交流、增進社群歸屬感(sense of community)。開幕式由廖俊智院長主持,並以「解鎖中研院:理念、策略、及近期成果」為題,發表專題演講。廖院長表示,中研院以「雄心善智」為驅動力,訂定三大發展願景——成就全球頂尖研究、善盡社會關鍵責任、延攬培育卓越人才,並秉持「考核及獎勵要與目標一致」的策略方向,持續設計新的考核獎勵、人才延攬、計畫審查等制度。
中央研究院將於今(2025)年6月30日至7月3日舉辦首屆「中研學術大會(AS Conference)」,為本院首次由全部研究所、中心共襄盛舉的大型學術活動。本院廖俊智院長表示,「中研學術大會的設計,是要鼓勵院內不同領域的學者彼此交流,進而強化學術社群的連結,增加因應複雜科研挑戰的能力,並提高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鑑於此,本院規劃於每次院士會議隔年同期舉辦「中研學術大會」。歡迎有志於學術研究及大專院校之師生踴躍參與,相互交流,激盪創新火花。
第74屆林島諾貝爾獎得主會議將於今(2025)年6月29日至7月4日在德國林島舉行,來自84個國家逾630位年輕科學家獲邀,將與約35位諾貝爾獎得主會面交流。本院國際研究生學程(TIGP)博士生楊欣瑜、吳氏鸞(Loan Thi Ngo),以及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應用化學系博士候選人陳羿帆,3位優秀的年輕學人通過國際選拔,代表臺灣與會。
秘書處
2025/07/11
第35屆院士提名自114年7月14日起至10月14日止
2026年名譽院士提名自114年7月14日起至12月14日止(依法須經院士10人以上之提名)
2025/08/15
中央研究院2026年藝文活動甄選申請須知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2025/09/02
研究調查〉「網路徵才詐騙:過度自信與數位素養對使用者之影響的比較研究」網路調查
學術及儀器事務處
2025/08/27
基因轉殖鼠核心設施_推廣與教育訓練
2025/08/21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114年度「吳大猷先生紀念獎」 本院獲獎名單
2025/08/20
研究調查〉「傳播調查資料庫第三期第四次青少年」調查計畫
本院115年度第1梯次「獎勵國內學人短期來院訪問研究」即日起至114年10月17日受理線上申請
2025/08/13
活動報名〉2025年知識饗宴—吳大猷院長科普講座 「探索花朵美麗之謎」
2025/08/08
115年度本院新增「淨零科技研發計畫」即日起至114年10月8日止受理申請
人事室
2025/08/04
本院114年模範公務人員暨工作績優人員頒獎典禮業於114年7月25日辦理完竣,茲將本年度獲獎人員之優良事蹟刊登本院網頁公開表揚
2025/07/31
研究調查〉家庭動態調查「2025年預試調查」
2025/07/23
活動後記〉本院攜手UCLA、京都大學合辦 三邊生醫研討會
2025/07/22
本院化學研究所陳玉如特聘研究員榮獲財團法人台灣生技醫藥發展基金會「115年學術講座」
語言學研究所
2025/07/21
《語言暨語言學》期刊新任編輯團隊公告
社會學研究所
活動後記〉2025臺灣數位世代研究第二屆國際學術研討會
2025/07/17
研究調查〉「投資與理財態度調查」網路調查
研究調查〉「提升臨終醫療中的病人自主權」網路調查
研究調查〉「人工智慧應用於刑事司法審判的可能與顧慮」網路調查
研究調查〉「民眾對公聽會的參與意願與想法」網路調查
115年度第1梯次本院新增「關鍵突破種子計畫」即日起至114年9月15日17時止接受申請
2025/07/15
活動訊息〉本院第13任院長遴選座談會
2025/07/14
中央研究院114年度第二次醫學研究倫理教育訓練
2025/07/09
活動後記〉首屆「中研學術大會」圓滿落幕,跨域對話激盪合作火花
本院共3位研究人員榮獲第23屆有庠科技論文獎
國際事務處
2025/07/08
中央研究院2025年國際研究生學程錄取公告
2025/07/03
演講全紀錄〉首屆中研學術大會 廖院長開幕演講
2025/06/24
歡迎參加〉本院自6月30日至7月3日首度舉辦「中研學術大會」
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
2025/06/23
115年度本院「材料與分析科技探索計畫」,即日起受理申請
研究調查〉「臺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正式面訪調查
研究調查〉「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第八期第五次正式面訪調查補訪
2025/06/19
114年度第2梯次「國內學人短期來院訪問研究」核定通過名單
2025/06/12
114年度第2梯次本院新增關鍵突破種子計畫核定公告
近代史研究所
2025/06/10
本院近代史研究所與國家圖書館舊籍數位化合作締約 近代史文獻共享傳播
2025/06/09
本院近代史研究所陳冠任助研究員獲2024北美海洋史學會約翰.萊曼圖書獎
2025/06/06
114年度「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博士候選人培育計畫」核定名單
2025/06/02
研究調查〉「傳播調查資料庫第三期第四次」面訪調查
2025/05/29
114年度第2梯次博士後研究學者申請案核定通過名單
2025/05/26
本院114年度「胡適紀念研究講座」開始受理申請
2025/05/23
第13任院長遴選委員會-研究人員及研究技術人員代表選舉 候選人名單公告
2025/05/22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博士生菁英獎學金」自114年6月1日起至7月1日止受理線上申請,逾期恕不受理。
2025/05/15
2025-2026年度本院與波蘭科學院共同徵求國際合作計畫核定公告
2025/05/14
研究調查〉「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第九期第一次正式面訪調查
2025/05/13
本院即日起至114年6月30日止受理志願服務人員報名
2025/04/29
研究調查〉「美中對臺政策」網路調查
2025/04/28
115年度「臺北、臺中、高雄榮民總醫院、三軍總醫院與中央研究院合作研究計畫」,自114年6月2日起至114年7月15日止受理申請
總務處
2025/04/25
本院附設幼兒園114學年度招生公告
2025/04/23
中央研究院114年度第二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倫理教育訓練
2025/04/22
推動居家照護專業與永續發展—「居家護理師專業及經營管理課程」圓滿舉辦
2025/04/21
活動報名〉2025年知識饗宴—朱家驊院長科普講座 「從黑洞觀看宇宙奧秘」
2025/04/18
第12屆院務會議研究人員代表選舉當選人名單公告
115年度本院新增永續科學研究計畫即日起受理申請
2025/04/16
中研院藝文活動〉茱蒂口琴樂團「口琴說書人」
2025/04/15
研究調查〉「探討衛生所的公共衛生效益」網路調查
2025/04/11
農生中心高階光學顯微鏡核心設施 超解析暨共軛焦顯微鏡(Zeiss ELYRA 7 with LSM 980)服務說明會 &蔡司新機(Lattice SIM 3)展示會
本院人事室主任異動
2025/04/02
本院與EMBO合辦「敘述性履歷」工作坊及課程
2025/03/25
研究調查〉「臺灣民眾之政治社會態度」網路調查
研究調查〉「傳播調查資料庫第三期第四次青少年調查預試計畫」
2025/03/21
本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王漢津助研究員榮獲2024年美國李氏傳統基金會獎助金
2025/03/20
本院民族學研究所所長由研究員周玉慧博士接任,廖院長主持交接典禮。
第12屆院務會議研究人員代表選舉公告
2025/03/17
中研院藝文活動〉微光古樂集「大航海時代的古樂」
2025/03/13
Team AS!行政團隊工作效率再升級 全力支援研究
中央研究院114年度第一次醫學研究倫理教育訓練
中央研究院114年度第一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倫理教育訓練
2025/03/10
本院114年度第2梯次「獎勵國內學人短期來院訪問研究」即日起至114年4月18日受理線上申請
2025/03/05
研究調查〉「社群媒體使用」網路調查
2025/03/04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113年度傑出研究獎本院獲獎名單
2025/02/28
114年「國際研究生學程(TIGP)暑期實習計畫」錄取名單
2025/02/27
活動報名〉2025年知識饗宴—王世杰院長科普講座 「從民調看臺灣民眾的防衛意志」
2024/12/25
中研院新進研究人員交流會 — 鼓勵合作 跨出舒適圈 挑戰新問題
2024/12/23
本院經濟研究所所長由研究員張俊仁博士接任,廖院長主持交接典禮。
2024/12/20
本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所長由研究員賴爾珉女士接任,廖院長主持交接典禮。
2024/12/19
2025-2026年度本院與捷克科學院共同徵求國際合作計畫核定公告
2024/12/06
2024年「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成果獎」訂於12月9日舉行頒獎典禮
2024/12/02
新書出版〉《研之有物:格物窮理!中研院的 25 堂數理科學課》將舉辦新書分享會
政風室
2024/10/17
本院113年度廉能楷模人員與具體事蹟
2024/09/11
本院113年模範公務人員及工作績優人員獲選名單與個人優良事蹟表
2024/07/08
中央研究院2024年國際研究生學程錄取公告
2024/06/07
【AI for PI Workshop】與AI專家們對談(檢附簡報檔)
2024/06/06
本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所長由特聘研究員陳儀莊女士接任,廖院長主持交接典禮。
2024/05/09
展望2030年 聚焦願景 提出策略 開始行動
2024/05/08
本院關鍵議題研究中心主任自113年5月9日起由研究員李超煌先生正式接任。
2024/04/09
本院即日起至113年5月31日止受理志願服務人員報名
2024/03/29
113年「國際研究生學程(TIGP)暑期實習計畫」錄取名單
2024/03/01
研究調查〉「家庭動態調查2024年訪問計畫」面訪調查
2024/02/27
本院資訊科技創新研究中心主任自113年3月1日起由特聘研究員逄愛君女士接任。
歐美研究所
2024/02/20
美國密西根大學2024年「暑期社會研究量化方法課程」開始報名
2024/01/15
國立臺灣大學林麗瓊院士當選世界科學院2024新任院士
2023/12/20
本院3位年輕研究人員獲選為歐洲分子分子生物學組織「全球研究學者」
2023/11/01
本院113年度「國際研究生學程(TIGP)」開始受理申請
2023/09/25
本院112年模範公務人員暨工作績優人員頒獎典禮業於112年9月12日辦理完竣,茲將本年度獲獎人員之優良事蹟刊登本院網頁公開表揚
2023/09/13
攜手大學共創雙贏 中研院推「中研學者」計畫
院本部
2023/08/22
院長致同仁信:本院博士生獎助金提升方案
Letter from President Liao to Ph.D. Students: Supplemental Stipends for Academia Sinica Ph.D. Students
生命科學組-分子生物研究所
林暐翔老師實驗室
截止:2025/09/30
夏國強老師實驗室
數理科學組-統計科學研究所
政府統計研究群
數理科學組-資訊科學研究所
資訊所-楊得年老師實驗室
截止:2025/09/17
王廷方老師實驗室
生命科學組-基因體研究中心
王志豪老師實驗室 / Wang Lab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民族學研究所
數理科學組-物理研究所
分子馬達生物物理實驗室
生命科學組-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
Ting-Ying Wu Lab
生命科學組-生物化學研究所
呂桐睿老師實驗室/Dr. Todd L. Lowary's Lab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制度與行為研究專題中心
鄭惠國 實驗室 Teh Ooi Kock Lab
廖俊智老師實驗室
截止:2025/10/01
姚季光老師實驗室
截止:2025/10/04
生命科學組-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陳昭倫研究員「綠島長期社會生態研究核心觀測平台」
08/13~10/11
09:00 民族學研究所
民族所博物館「探索博物館裡的美麗風景」繪畫徵件活動
09/15
10:00 近代史研究所
語意關聯網絡的數位閱讀法:從唐詩傳播網絡資料庫談起
10:00 歷史語言研究所
下情上達的迷思:宋代登聞檢、鼓院制度所見官民溝通的磨合
10:00 民族學研究所
2025年第8屆李亦園院士紀念講座
09/15~09/17
13:00 民族學研究所
民族所70週年所慶系列活動之二:「文化的維度:紮根田野的思考」學術研討會
09/16
14:00 近代史研究所
冷戰史中的「陶甫斯」輪事件
14:00 學術及儀器事務處
14:00 經濟研究所
Growing with Divergence: The Impact of Innovation on Low- and High-skilled Migration in China
09/17
Buddhism and 'Bat Monks': Defining and Defying Categories Through Analogical Thinking in East Asian Buddhism
11:00 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
IPMB Seminar: Rhizoctonia Genomics: Sclerotia-forming capability and fungicide resistance
15:00 物理研究所
Proton structure on the light front
09/18
14:00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中西政治思想座談】 漢娜·鄂蘭論誕生性、多元性與行動性
本院分生所鄭淑珍特聘研究員領導的團隊,近期發表關於核醣核酸剪接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團隊發現,Prp22會透過穩定Slu7蛋白,協助RNA剪接反應的「第二步」—將外顯子(exon)連接。若3'剪接位點產生突變,這個功能反而造成錯誤的外顯子連接,等同於反校正功能。
本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王廷方研究員的團隊,發現催化HR的Rad51、Rad54與「聯會複合體(Synaptonemal complex)」ZMM蛋白質均能抑制MMR的活性,是同種異族生物雜交繁衍不可或缺的要件。
本院民族學研究所何翠萍退休副研究員著作《凌純聲的人類學旅程:從松花江到太平洋》已於2025年8月出版。
窄波段UVB光照是治療乾癬等發炎性皮膚疾病的臨床常規療法,但其免疫調控機制始終未明。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李永凌研究員的團隊,運用單細胞基因轉錄體與質譜流式細胞儀 (CyTOF)技術,深入分析乾癬患者光療前後的免疫細胞變化。同時也透過小鼠的抗原誘發皮膚發炎反應與異體皮膚移植實驗,探討窄波段UVB對免疫調控的影響。研究發現,窄波段UVB光照能促進初始CD4+ T細胞 (naïve CD4+ T cells)分化為具抗原特異性的調節型T細胞,且具有株落增生 (clonal expansion) 能力及免疫抑制功能,可顯著降低皮膚發炎反應。此研究成果不僅闡明UVB治療的免疫調控機制,並為未來開發自體免疫及發炎性疾病新療法奠定重要基礎。 本研究由中央研究院與臺大醫院共同支持,為本院生醫所李永凌研究員的團隊、盧俊豪博士與蔡靜慧博士共同完成,由臺大醫院及雙和醫院協助臨床收案,以及生醫所發炎核心設施輔助CyTOF 臨床檢體分析。研究成果已於2025年8月22日發表於《過敏》(Allergy)。
過去科學家已經證實物種減少對生態韌性的影響,物種喪失會削弱生物多樣性的功能,但是尚未釐清降雨、溫度和養分的變化等環境因素,對生態系統功能、生物多樣性支持生態健康的方式等的影響。為了解答這個科學問題,本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夏復國研究員、TIGP-ESS 畢業生鄭琬萱,以及日本龍谷大學 Takeshi Miki 教授等人組成的國際團隊,首次利用翡翠水庫長達9年的高解析度觀測數據,系統性地整合了多達 31 種與碳循環相關的生態系統功能,發現生物多樣性在所有時間尺度下都能持續促進與碳分解相關的功能。
兩側對稱動物指的是身體結構呈左右對稱的動物,如斑馬魚、線蟲、果蠅和渦蟲等。雖然其身體結構對稱,但各物種的體型呈現(body plan)差異很大,約可分為30多個動物門。本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助研究員駱乙君帶領的團隊分析了來自15個動物門、涵蓋54個綱的染色體層級基因體。研究利用「染色體重排指數」量化基因體結構的重排程度,發現大部分兩側對稱動物基因體呈現顯著重排現象,即基因體中DNA序列的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包括染色體的融合、裂分與易位等。而海洋無脊椎動物如玉柱蟲、海膽、文昌魚和扇貝等基因體結構較為保守,五億年來未發生重大變化。
本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印之《古今論衡》第44期已出版,本期共收錄8篇論文
期刊出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27期
期刊出版〉《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37卷第2期
接觸大自然對主觀福祉的好處已被廣泛討論,然而,接觸自然環境所引發的「喜愛感受」(enjoyment)對主觀福祉之影響,仍鮮受關注。本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廖培珊研究員所帶領的團隊,採享樂取向(hedonic approach)觀點,結合具代表性的調查資料與環境數據,納入天氣與空氣品質等環境因素,探討接觸自然與主觀福祉(以快樂感與生活滿意度測量)之間的關係。研究發現,「喜愛自然」與主觀福祉呈正向關聯;「實際接觸自然」則與主觀福祉無關,甚至產生負向的內生性影響。環境因素中,則僅有一月份的雨量出現內生效果。整體而言,對自然的正向感知比實際接觸,更能促進個人的主觀福祉。研究結果已於2025年5月10日發表於《環境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研究團隊成員亦包括本院經濟研究所蕭代基研究員與陳樂昱研究員、環境變遷研究中心林傳堯研究員。
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資訊科學研究所、勞動部,以及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合作,探討在炎熱潮濕的城市環境中,戶外建築勞工面臨環境熱壓力,以及連帶造成的生產力損失。本研究實地測量了大臺北地區10個建築工地101名勞工的環境熱壓力,並推估所造成之生產力損失。
當前醫學界對嗜中性球性氣喘仍缺乏有效治療,本院生醫所張雅貞研究團隊發現在氣喘患者中,幹細胞因子(SCF)表現量與呼吸道嗜中性球性發炎呈正向關聯。利用小鼠實驗模型進一步發現,SCF可活化第三型先天性淋巴細胞(ILC3)來促進嗜中性球性發炎,而其主要來源為肺部纖維母細胞。團隊進一步透過基因缺損小鼠模型與藥物治療,證實缺乏其受體c-Kit,或以其抑制劑imatinib治療,皆可顯著改善小鼠氣道發炎與過度反應。
「中研院訊」為本院重要資訊及研究成果發布平台,每雙週出刊,協助院內同仁掌握本院最新消息,也讓院外讀者更加了解本院及相關學術研究成果。
「研之有物」為本院創立之科普平臺,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報導數理、生命及人文社會領域研究成果,分享研究人員不為人知的甘苦談。歡迎進入官網吸收新知、訂閱電子報,一起探索各領域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