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開啟
2025/7/25 上午 06:00:38
:::
活動後記〉2025臺灣數位世代研究第二屆國際學術研討會

發布時間: 2025-07-21

由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與國家教育研究院聯合主辦的「2025臺灣數位世代研究第二屆國際學術研討會」,於今(2025)年6月12日至14日三天在本院南部院區楊祥發講堂舉行。

研討會以「數位世代的生活世界與社會行為適應」為核心議題,規劃十場主題論壇,議題從數位親職、網路生活、數位同儕、數位情緒、原住民數位實踐等多元面向展開。會中邀請來自臺、日兩地專家學者齊聚一堂,並有本院社會學研究所、民族學研究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國家教育研究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國立政治大學、國立臺北大學等多所學術機構的研究者發表最新研究成果,透過跨領域評論與對話,探討數位科技對青少年幸福感、社交行為、自我認同與教育經驗的深層影響。

會議首日上午邀請日本東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大野志郎教授發表專題演講,分享其關於生成式AI對青少年期待與焦慮的跨國研究成果,大野教授引用近期針對日本、中國深圳、澳洲與美國加州等地青少年使用生成式AI的比較調查,指出在15至29歲的使用者中,高達三至七成出現「反覆使用難以節制」、「停止使用時感到焦躁低落」等現象,顯示生成式AI工具可能對青少年造成心理依賴,亦反映當代數位陪伴與自我建構的複雜性,且不同國家間的差異性相當懸殊,引發與會者高度關注。

接著,佛光大學心理系劉蓉果助理教授針對臺灣青少年的遊戲動機與風格所作的研究指出,不同性別在遊戲偏好中呈現出明顯分化,男性偏好競爭與成就導向的遊戲,女性則偏好社交互動與創意表現的類型。這不僅反映青少年在數位環境中尋求自我實現的差異,也揭示遊戲作為虛擬空間的重要性格與社會化場域,青少年藉此發展出對自我價值的詮釋與角色認同。

此外,本院社會學研究所吳齊殷研究員與東吳大學資料科學系丁德天副教授分析「臺灣數位世代青少年的成長歷程追蹤研究(TIGPS)」調查資料,並指出,青少年的自尊不僅受到憂鬱症狀與依附風格等個人因素影響,亦與其在實體與虛擬社交網絡中的關係品質密切相關。特別是那些身處於正向支持性同儕網絡的青少年,其自我價值與情緒穩定性表現更佳,反之則易出現低自尊與心理困擾。這說明青少年在數位互動中所建立的社交迴路,可能形塑其人格特質與自我認同發展。

隨著數位科技的快速進展,網路已深度滲透青少年的日常生活,成為他們社交互動、情緒支持與自我建構的重要媒介。然而,當這種依賴趨於重度與失控,其對青少年的心理與人格發展可能帶來深遠的影響。然而,若青少年的網路使用若缺乏節制與引導,不僅可能導致心理依賴,也會影響其自我認知、人際信任、自我效能感與情緒調節能力的成熟。因此,當代教育與家庭應積極介入,提供數位素養教育、正向的同儕互動機會,並關注青少年網路使用背後未被滿足的心理需求,協助其在虛實交錯的生活世界中建立穩定、健康的自我,所以這場研討會不只是學術交流,更是連結政策與實務的對話平台。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共同主辦: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國家教育研究院

指導單位: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