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開啟
2025/11/19 下午 08:25:28
:::
  • 2025年「中研講堂」新竹場大合照。(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2025年「中研講堂」新竹場大合照。(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中研院農生中心葉國楨特聘研究員兼主任主講〈氣候變遷與農業的未來:從科技創新看永續農業的可能〉。(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中研院農生中心葉國楨特聘研究員兼主任主講〈氣候變遷與農業的未來:從科技創新看永續農業的可能〉。(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中研院農生中心葉國楨特聘研究員演講。(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中研院農生中心葉國楨特聘研究員演講。(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中研院近史所雷祥麟研究員兼所長主講「如何發現一個好問題?科學如何獲得文化權威?」。(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中研院近史所雷祥麟研究員兼所長主講「如何發現一個好問題?科學如何獲得文化權威?」。(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中研院近史所雷祥麟研究員演講。(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中研院近史所雷祥麟研究員演講。(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學生提問踴躍,現場互動熱絡。(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學生提問踴躍,現場互動熱絡。(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竹東高中老師提問與分享。(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竹東高中老師提問與分享。(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活動紀念留影。(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活動紀念留影。(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2025-11-12
  • 會議活動
  • 秘書處
「中研講堂」新竹登場 以科學思維探討永續農業與文化權威
  • 「臺灣橋梁計畫-諾貝爾獎得主演講系列」啟動儀式,由左至右臺灣大學陳文章校長、賴清德總統、中研院廖俊智院長、李遠哲院士。(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臺灣橋梁計畫-諾貝爾獎得主演講系列」啟動儀式,由左至右臺灣大學陳文章校長、賴清德總統、中研院廖俊智院長、李遠哲院士。(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中研院廖俊智院長致詞。(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中研院廖俊智院長致詞。(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貴賓合影,由左至右為世界和平基金會主席Uwe Morawetz、光寶科技創辦人宋恭源先生、臺灣大學陳文章校長、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Andre Geim、賴清德總統、中研院廖俊智院長、李遠哲院士、教育部鄭英耀部長、國科會吳誠文主委、臺灣大學廖婉君副校長。(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貴賓合影,由左至右為世界和平基金會主席Uwe Morawetz、光寶科技創辦人宋恭源先生、臺灣大學陳文章校長、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Andre Geim、賴清德總統、中研院廖俊智院長、李遠哲院士、教育部鄭英耀部長、國科會吳誠文主委、臺灣大學廖婉君副校長。(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中研院與臺灣大學等12所學研機構,攜手世界和平基金會,共同推動「臺灣橋梁計畫」。由左至右為臺灣大學陳文章校長、中研院廖俊智院長、世界和平基金會主席Uwe Morawetz。(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中研院與臺灣大學等12所學研機構,攜手世界和平基金會,共同推動「臺灣橋梁計畫」。由左至右為臺灣大學陳文章校長、中研院廖俊智院長、世界和平基金會主席Uwe Morawetz。(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2025-11-10
  • 會議活動
  • 國際事務處
臺灣橋梁計畫〉中研院領航諾貝爾獎級國際交流 激發臺灣學者研究潛能 發揮影響力
  • 廖院長向梵諦岡樞機主教彼得.涂克森介紹中研院自研自製八吋晶圓。(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廖院長向梵諦岡樞機主教彼得.涂克森介紹中研院自研自製八吋晶圓。(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院區開放合影。(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院區開放合影。(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認識岩岸生物,進行蓋印章互動遊戲。(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認識岩岸生物,進行蓋印章互動遊戲。(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人類智慧如何面對AI時代」講座。(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人類智慧如何面對AI時代」講座。(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東南西北找星星,小朋友認識各種天體。(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東南西北找星星,小朋友認識各種天體。(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貴賓參訪太陽能電動車攤位。(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貴賓參訪太陽能電動車攤位。(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在印有臺灣圖像的陶板上創造屬於自己的獨特圖樣。(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在印有臺灣圖像的陶板上創造屬於自己的獨特圖樣。(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貴賓參訪核心溫室,解說如何利用生物技術,邁向永續的新農業時代。(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貴賓參訪核心溫室,解說如何利用生物技術,邁向永續的新農業時代。(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疊層式太陽能電池』互動展示。(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疊層式太陽能電池』互動展示。(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小朋友換裝實驗衣拍照。(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小朋友換裝實驗衣拍照。(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胡適先生的時論文章展覽。(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胡適先生的時論文章展覽。(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介紹臺灣原生種海藻。(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介紹臺灣原生種海藻。(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生醫轉譯中心大哥哥解說抗生素的來源。(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生醫轉譯中心大哥哥解說抗生素的來源。(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小朋友觸摸利用生物科技種植的仙人掌。(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小朋友觸摸利用生物科技種植的仙人掌。(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楊淑珺研究員分享從傳播出發、跨領域轉向經濟學的歷程。(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楊淑珺研究員分享從傳播出發、跨領域轉向經濟學的歷程。(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2025-11-08
  • 會議活動
  • 秘書處
「南部院區開放日」呼應國際量子年 中研院點燃南臺灣科學熱潮
  • 圖1_ 與會貴賓合影(由左而右):院區環境規劃委員會王俊雄委員、本院李遠哲院士、廖俊智院長、立法委員吳思瑤、監察委員范巽綠、監察委員林盛豐。(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圖1_ 與會貴賓合影(由左而右):院區環境規劃委員會王俊雄委員、本院李遠哲院士、廖俊智院長、立法委員吳思瑤、監察委員范巽綠、監察委員林盛豐。(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圖2_策展人龔紋莎女士親自導覽。(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圖2_策展人龔紋莎女士親自導覽。(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圖3_立委吳思瑤參觀「經典建築」展區。(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圖3_立委吳思瑤參觀「經典建築」展區。(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圖4_策展人龔紋莎女士向貴賓介紹「院區發展」展區模型。(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圖4_策展人龔紋莎女士向貴賓介紹「院區發展」展區模型。(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2025-11-06
  • 會議活動
  • 總務處
「溯源前行—中研院建築與空間展」盛大開幕!重現百年建築記憶_展望未來空間藍圖
  • 中研院及16個醫療體系代表合影。(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中研院及16個醫療體系代表合影。(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廖俊智院長與基因體中心陳建仁院士合影。(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廖俊智院長與基因體中心陳建仁院士合影。(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李遠哲院士致詞。(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李遠哲院士致詞。(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生醫所陳垣崇院士致詞。(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生醫所陳垣崇院士致詞。(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生醫所客座講座郭沛恩院士說明研究成果。(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生醫所客座講座郭沛恩院士說明研究成果。(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統計所楊欣洲所長說明研究成果。(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統計所楊欣洲所長說明研究成果。(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生醫所陳弘昕助研究員說明研究成果。(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生醫所陳弘昕助研究員說明研究成果。(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郭沛恩院士主持媒體提問。由左而右:陳弘昕助研究員、范盛娟研究員、臺大醫院吳明賢前院長、國衛院許惠恒副院長、生醫所鄔哲源研究員、統計所楊欣洲研究員。 郭沛恩院士主持媒體提問。由左而右:陳弘昕助研究員、范盛娟研究員、臺大醫院吳明賢前院長、國衛院許惠恒副院長、生醫所鄔哲源研究員、統計所楊欣洲研究員。
2025-10-22
  • 會議活動
  • 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
台灣精準醫療計畫TPMI雙研究成果登《Nature》
  • 「AI的多重宇宙」主題演講主持人廖俊智院長(右1)及三位講者(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AI的多重宇宙」主題演講主持人廖俊智院長(右1)及三位講者(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廖俊智院長參觀「溯源前行-中央研究院建築與環境空間展」。(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廖俊智院長參觀「溯源前行-中央研究院建築與環境空間展」。(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地球所「氣體純化及萃取:穩定同位素分析實驗室」。(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地球所「氣體純化及萃取:穩定同位素分析實驗室」。(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嶺南美術館手抄紙體驗活動,啟發對美的感受。(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嶺南美術館手抄紙體驗活動,啟發對美的感受。(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應科中心「無塵室穿梭與元件製程體驗」,了解如何正確穿脫無塵衣、鞋、髮帽、口罩及手套等裝備。(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應科中心「無塵室穿梭與元件製程體驗」,了解如何正確穿脫無塵衣、鞋、髮帽、口罩及手套等裝備。(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小朋友在院區草地奔跑。(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小朋友在院區草地奔跑。(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天文所凌星觀測,讓民眾了解用此法觀測系外行星的基本原理。(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天文所凌星觀測,讓民眾了解用此法觀測系外行星的基本原理。(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人社中心透過麥塊遊戲穿越時空,打造南港虛擬地景。(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人社中心透過麥塊遊戲穿越時空,打造南港虛擬地景。(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分生所介紹神經科學研究。(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分生所介紹神經科學研究。(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史語所「陶板紋飾雕刻拓印」活動,讓參與者在臺灣圖像的陶板上,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獨特圖樣。(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史語所「陶板紋飾雕刻拓印」活動,讓參與者在臺灣圖像的陶板上,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獨特圖樣。(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民族所「故事寶盒開箱中」導覽活動。(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民族所「故事寶盒開箱中」導覽活動。(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生多中心「菇的LIFE」活動,孩童近距離觀察菇類。(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生多中心「菇的LIFE」活動,孩童近距離觀察菇類。(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近史所「翻轉樂!重啟老祖宗的養生密碼」互動活動,解鎖養生的健康秘訣。(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近史所「翻轉樂!重啟老祖宗的養生密碼」互動活動,解鎖養生的健康秘訣。(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地球所「DIY地球儀」活動,一起 DIY 小型地震儀,讓你親手感受「看見」地震波的過程。(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地球所「DIY地球儀」活動,一起 DIY 小型地震儀,讓你親手感受「看見」地震波的過程。(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生態時代館「生命之礁」主題特展,展出魚類標本,呈現魚骨樣貌。(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生態時代館「生命之礁」主題特展,展出魚類標本,呈現魚骨樣貌。(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胡適紀念館「從文物看胡適的生命軌跡」展。(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胡適紀念館「從文物看胡適的生命軌跡」展。(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生態時代館展出「生命之礁」主題特展。(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生態時代館展出「生命之礁」主題特展。(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原分所「當氣球遇到液態氮?」活動,透過實驗操作瞭解物品遇到低溫時的變化。(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原分所「當氣球遇到液態氮?」活動,透過實驗操作瞭解物品遇到低溫時的變化。(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統計所「骰子智能王」活動,透過遊戲辨識規律與建立統計觀念。(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統計所「骰子智能王」活動,透過遊戲辨識規律與建立統計觀念。(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語言所向學生介紹臺灣漢語系語言中的同化現象。(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語言所向學生介紹臺灣漢語系語言中的同化現象。(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原分所「量子奇幻世界」演講。(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原分所「量子奇幻世界」演講。(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臺史所向高中生介紹檔案館館藏。(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臺史所向高中生介紹檔案館館藏。(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學生們結伴參訪一年一度的院區開放!(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學生們結伴參訪一年一度的院區開放!(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2025-10-19
  • 會議活動
  • 秘書處
穿梭AI多重宇宙!中研院院區開放掀全民科學熱
  • 中研院與英國皇家學會10月15日至17日在倫敦舉辦「第二屆臺英雙邊會議:貢獻於健康、糧食與能源的生物學」。(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中研院與英國皇家學會10月15日至17日在倫敦舉辦「第二屆臺英雙邊會議:貢獻於健康、糧食與能源的生物學」。(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廖俊智院長率國內學者出席「第二屆臺英雙邊會議」,匯聚雙方近50位生物學、醫學、農業及能源等領域的學者,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廖俊智院長率國內學者出席「第二屆臺英雙邊會議」,匯聚雙方近50位生物學、醫學、農業及能源等領域的學者,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中研院廖俊智院長致詞。(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中研院廖俊智院長致詞。(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英國皇家學會副會長兼外交秘書沃爾波特爵士(Sir Mark Walport)致詞。(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英國皇家學會副會長兼外交秘書沃爾波特爵士(Sir Mark Walport)致詞。(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臺英研究人員交流。(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臺英研究人員交流。(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2025-10-17
  • 會議活動
  • 國際事務處
臺英科研交流再升級!中研院與英國皇家學會合辦雙邊會議
  • 研究團隊合影,由左至右植微所吳素幸特聘研究員、廖俊智院長、農生中心呂冠箴助研究員、農生中心葉國楨主任。(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研究團隊合影,由左至右植微所吳素幸特聘研究員、廖俊智院長、農生中心呂冠箴助研究員、農生中心葉國楨主任。(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廖俊智院長(前排左三)、唐堂副院長(前排左二)及本院研究團隊。(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廖俊智院長(前排左三)、唐堂副院長(前排左二)及本院研究團隊。(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McG植株與野生植株對比,生長量成長2-3倍。(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McG植株與野生植株對比,生長量成長2-3倍。(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呂冠箴博士進行轉殖植物的實驗研究。(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呂冠箴博士進行轉殖植物的實驗研究。(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使用儀器測量植物光合作用的固碳率。(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使用儀器測量植物光合作用的固碳率。(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透過不同實驗設計蒐集數據,研究觀察雙固碳循環對植物的影響。(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透過不同實驗設計蒐集數據,研究觀察雙固碳循環對植物的影響。(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以阿拉伯芥進行實驗。(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以阿拉伯芥進行實驗。(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2025-09-16
  • 研究成果
  • 生物化學研究所
中研院首創「雙固碳系統」 登《科學》期刊
  • 廖俊智院長獲頒法國榮譽軍團騎士勳位勳章後致詞。(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廖俊智院長獲頒法國榮譽軍團騎士勳位勳章後致詞。(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孔多塞校園校長薩里奧(Pierre Paul Zalio)代表法方頒授勳章。(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孔多塞校園校長薩里奧(Pierre Paul Zalio)代表法方頒授勳章。(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授勳儀式,由左至右為外交部政務次長吳志中、法國駐台代表龍燁(Franck Paris)、廖俊智院長、孔多賽校園校長薩里奧。(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授勳儀式,由左至右為外交部政務次長吳志中、法國駐台代表龍燁(Franck Paris)、廖俊智院長、孔多賽校園校長薩里奧。(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2025-09-03
  • 學術榮譽
  • 秘書處
中央研究院廖俊智院長獲頒法國榮譽軍團騎士勳章 彰顯臺法科研合作與學術自由價值
  • DemoDay貴賓合影(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DemoDay貴賓合影(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中研院唐堂副院長致詞(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中研院唐堂副院長致詞(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中研院陳建仁院士致詞(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中研院陳建仁院士致詞(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中研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吳漢忠主任致詞(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中研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吳漢忠主任致詞(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公共衛生學院呂淳祺院長專題演講(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公共衛生學院呂淳祺院長專題演講(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新創海報展(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新創海報展(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2025-07-21
  • 會議活動
  • 生醫轉譯研究中心
2025國家生技研究園區DEMO DAY盛大舉辦 聚焦生醫創新與公共健康議題
  • 遙遠的外太陽系天體「菊石」(Ammonite)想像圖。(圖片來源:中研院天文所) 遙遠的外太陽系天體「菊石」(Ammonite)想像圖。(圖片來源:中研院天文所)
  • 動畫顯示外太陽系天體「菊石」(Ammonite)在數小時內的移動軌跡。(圖片來源:中研院天文所、日本國立天文台) 動畫顯示外太陽系天體「菊石」(Ammonite)在數小時內的移動軌跡。(圖片來源:中研院天文所、日本國立天文台)
  • 菊石(紅圈)與其他3顆類賽德娜天體的軌道。中間的淺藍小圈代表海王星軌道。(圖片來源:中研院天文所) 菊石(紅圈)與其他3顆類賽德娜天體的軌道。中間的淺藍小圈代表海王星軌道。(圖片來源:中研院天文所)
2025-07-15
  • 研究成果
  • 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發現遙遠天體「菊石」!揭開太陽系邊陲的神秘一角
  • 廖俊智院長率領量子電腦研究團隊。(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廖俊智院長率領量子電腦研究團隊。(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廖俊智院長開場致詞。(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廖俊智院長開場致詞。(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平台揭牌-呂德輝研究助技師、柯忠廷助研究員、陳啟東特聘研究員、廖俊智院長、李超煌主任、陳彥君研究助技師(由左至右)。(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平台揭牌-呂德輝研究助技師、柯忠廷助研究員、陳啟東特聘研究員、廖俊智院長、李超煌主任、陳彥君研究助技師(由左至右)。(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量子晶片製程研發平台-李超煌主任、廖俊智院長、陳啟東特聘研究員(由左至右)。(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量子晶片製程研發平台-李超煌主任、廖俊智院長、陳啟東特聘研究員(由左至右)。(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量子計算測試平台-李超煌主任、廖俊智院長、陳啟東特聘研究員、呂德輝研究助技師(由左至右)。(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量子計算測試平台-李超煌主任、廖俊智院長、陳啟東特聘研究員、呂德輝研究助技師(由左至右)。(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稀釋製冷機內部構造,可將量子晶片冷卻至運作所需的極低溫度。(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稀釋製冷機內部構造,可將量子晶片冷卻至運作所需的極低溫度。(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稀釋製冷機外觀全景。(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稀釋製冷機外觀全景。(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安裝微波控制線至稀釋製冷機。(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安裝微波控制線至稀釋製冷機。(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量子晶片電性量測設備。(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量子晶片電性量測設備。(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光學晶圓檢測儀器。(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光學晶圓檢測儀器。(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光學晶圓檢測儀器。(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光學晶圓檢測儀器。(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超導量子晶片製程設備。(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超導量子晶片製程設備。(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無塵室內-陳啟東特聘研究員、廖俊智院長、
柯忠廷助研究員、陳彥君研究助技師(由右至左)。(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無塵室內-陳啟東特聘研究員、廖俊智院長、 柯忠廷助研究員、陳彥君研究助技師(由右至左)。(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陳啟東特聘研究員向廖俊智院長介紹製程設備功能。(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陳啟東特聘研究員向廖俊智院長介紹製程設備功能。(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研究團隊向廖俊智院長介紹量子實驗設備。(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研究團隊向廖俊智院長介紹量子實驗設備。(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廖俊智院長與量子電腦團隊成員討論晶片製程進展。(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廖俊智院長與量子電腦團隊成員討論晶片製程進展。(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量子電腦研究團隊合影 量子電腦研究團隊合影
2025-06-10
  • 研究成果
  • 關鍵議題研究中心
中研院發布量子晶片製程科學成果 揭牌兩項研發平台 推動臺灣量子科技研發
  • :
  • /143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