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
公式
量子電腦
國寶
院區風景
圖書館
南部院區
聲明專區
世界和平基金會(International Peace Foundation)本(2025)年將與臺灣合作舉辦「臺灣橋梁計畫」(TAIWAN BRIDGES),中央研究院預計將接待10位諾貝爾獎得主於本年11月至2026年4月期間來臺訪問並演講,與學研界深入對談並分享學術與文化交流的成功經驗。基金會主席尤韋.莫拉韋茨(Uwe Morawetz)近日訪臺,分別與本院及多所大學洽談合作細節,正式啟動「臺灣橋梁計畫」。
你聽過珊瑚唱歌嗎?你看過魚耳朵裡的小耳石嗎?第33屆臺北國際書展於今(4)日盛大開幕,中央研究院打造「海灘拾貝:探索無邊知識海」主題特展,網羅院內多元的海洋研究成果,帶讀者遨遊知識海。廖俊智院長表示,海洋是臺灣的重要資產,孕育豐富的自然資源與文化,本院人文與社會科學、數理科學、生命科學三大學組都有海洋研究,成果匯集在書展創意呈現,期待激發民眾知識拓荒的好奇心和冒險精神。
中央研究院攜手國內頂尖學者組成下世代太陽能電池研發團隊,整合來自中研院、成功大學、清華大學、明志科技大學等高效太陽能光電技術的研究專長。廖俊智院長今(20)日表示,研究團隊以2年的時間成功開發出光-電轉換效率超過31%的下世代(疊層式鈣鈦礦/矽基)太陽能電池元件,這項重要成果較目前市售最新太陽能電池產品高出三成以上;如果與早期佈建的太陽能發電裝置相比,效率提高接近五成!此成果不僅證實我國太陽能電池技術可與國際並駕齊驅,更有助未來升級太陽能發電裝置,在不增加土地使用面積的條件下提高太陽光發電量,更接近淨零排放的目標。
中央研究院今(15)日表示,希望「11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朝野在協商過程,以整體國家利益為考量,避免影響到全國科學技術研發與人才培育,以及高等教育經費。<br/><br/>以本院為例,中研院為學研機構,與一般行政機關業務屬性不相同,本院業務費之性質,並非僅為機關行政庶務之費用,尚包含近三千位約聘助理之薪資,其中多為年輕學子在繼續深造過程中,於本院擔任研究工作,經費如遭刪減或凍結,將嚴重影響同仁生計。另本院水電費需支應貴重儀器、實驗室維運(例如:動物房、恆溫恆濕之特殊環境)、圖書資訊設備運作、重要文資保存等,為學術研究之必要支援,預算刪減將嚴重影響本院各項研究工作進行。<br/><br/>此外,作為國際學術社群的一員,研究人員出國參加國際會議、參與學術訪問及國內外研討會、維護國際組織會員身分、權益和職責、學術交流、田野調查等,為學術機關執行研究工作的重要一環,因此本院所編列之國內外旅費至關重要。
2024年隨AI應用持續拓展,全球商品貿易升溫,惟製造業各業復甦步調不一,使得全球經濟緩步成長。國內受惠於新興科技應用需求帶動下,出口暢旺且下半年投資成長亦優於預期,因此前三季實質GDP年成長率為5.19%,預估2024年經濟成長率較7月預測上修至4.23%。展望2025年,美國單邊主義興起,再加上中國大陸經濟復甦的挑戰依然存在,兩者是否對全球貿易與景氣復甦產生影響,將會是臺灣明年經濟成長動向的重要變數。
因應淨零排碳的迫切需求,中央研究院今(19)日舉辦專題演講,邀請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朱棣文院士,以「溫室氣體淨零排碳的機遇與挑戰」為題發表演講。廖俊智院長表示,全球暖化是全世界共同的挑戰,但在思考低碳能源策略時必須視各地天然資源、產業結構、社會民情等不同條件,因地制宜。科學持續進步,以科學發現與科技創新,逐步帶領人類生活轉型,是科學家的使命。
中央研究院今(10)日頒發「第十三屆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本屆共有44件申請,經過嚴格審查,最後5本專書脫穎而出,主題包含歷史學、社會學、哲學、中國文學。典禮由廖俊智院長頒獎,每位得獎者獲頒新臺幣60萬元及獎牌1面。
中央研究院今(9)日揭曉2024年「年輕學者研究成果獎」,由廖俊智院長頒發獎牌、獎金給5位年輕學者,包括本院蔡政江副研究員、臺灣大學黃彥婷副教授、臺灣大學李承叡教授、臺灣大學曼紐爾(Manuel Herrero-Puertas)副教授及陽明交通大學盧正恒副教授。
中央研究院南部院區第三期開發的量子科技實驗大樓,於今(22)日舉行動土儀式。廖俊智院長表示,量子科技先進的運算及通訊保密能力是未來人類社會必需的科技,全球先進國家已競相布局因應。中研院持續在南部院區建置尖端核心設施,延攬國內外量子科研人才投入,發展從基礎到應用垂直整合的研究,使臺灣在全球量子領域發揮關鍵影響力。
中央研究院今(9)日首度開箱位於臺南沙崙的南部院區,舉辦「院區開放日」,並邀請臺南市府及在地學研單位一同共襄盛舉,共推出35場豐富多元活動,吸引大批親子、學生及科學迷湧入,參加各種科普遊戲、闖關、導覽、演講,開心探索新科學基地,享受獨家科普之旅。活動現場還設有25攤臺南在地商家市集,增添熱鬧氛圍。
中央研究院年度科普盛事──「院區開放」(Open House)首度前進南臺灣,位於臺南沙崙的南部院區將於11月9日(星期六)舉辦「南部院區開放日」。當天將有研究人員精心規劃的數十場科普活動,透過闖關遊戲、科普演講和展覽,要讓大家了解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新能源、臺灣史地、政治外交等主題。邀請中南部大小朋友一起探索科學樂趣,開箱中研院嶄新院區!
歐洲分子生物組織(The European Molecular Biology Organization, EMBO)於今(2024)年10月底在德國海德堡(Heidelberg)總部舉行「60週年會員年度大會」,安排中央研究院廖俊智院長進行首場演講,他以「設計新代謝系統以增進固碳速率」(Design of new metabolism for increasing carbon fixation)為題,發表因應氣候變遷挑戰的最新研究成果,獲得與會科學家的眾多迴響;廖院長此次亦代表臺灣(中研院與國科會)與歐洲分子生物聯盟(The European Molecular Biology Conference, EMBC)及EMBO簽訂《準會員協定》,開啟臺歐科學界合作的新里程。
秘書處
2025/03/13
Team AS!行政團隊工作效率再升級 全力支援研究
學術及儀器事務處
中央研究院114年度第一次醫學研究倫理教育訓練
中央研究院114年度第一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倫理教育訓練
2025/03/10
本院114年度第2梯次「獎勵國內學人短期來院訪問研究」即日起至114年4月18日受理線上申請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2025/03/05
研究調查〉「社群媒體使用」網路調查
2025/03/04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113年度傑出研究獎本院獲獎名單
國際事務處
2025/02/28
114年「國際研究生學程(TIGP)暑期實習計畫」錄取名單
2025/02/27
活動報名〉2025年知識饗宴—王世杰院長科普講座 「從民調看臺灣民眾的防衛意志」
2025/02/20
115年度本院中研學者計畫即日起受理全國各大學推薦申請
115年度本院新增前瞻計畫、深耕研究計畫、主題研究計畫、關鍵突破研究計畫即日起受理申請
2025/02/19
本院共7名研究人員榮獲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113年度「飛躍講座」
2025/01/21
114年度第2梯次本院新增「關鍵突破種子計畫」即日起至114年3月17日17時止接受申請
2025/01/14
本院115年度『全院性核心設施及新創儀器計畫』即日起接受申請
2025/01/08
預告修正「中央研究院院長遴選辦法」草案
預告修正「中央研究院評議會會議規則」草案
2024/12/25
中研院新進研究人員交流會 — 鼓勵合作 跨出舒適圈 挑戰新問題
人事室
2024/12/23
本院經濟研究所所長由研究員張俊仁博士接任,廖院長主持交接典禮。
2024/12/20
本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所長由研究員賴爾珉女士接任,廖院長主持交接典禮。
中央研究院國際研究生學程(TIGP)舉行第十九屆結業典禮
2024/12/19
2025-2026年度本院與捷克科學院共同徵求國際合作計畫核定公告
2024/12/13
本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吳志航助研究員獲選為歐洲分子生物組織 (EMBO)全球研究學者(EMBO Global Investigator)
2024/12/06
2024年「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成果獎」訂於12月9日舉行頒獎典禮
2024/12/02
新書出版〉《研之有物:格物窮理!中研院的 25 堂數理科學課》將舉辦新書分享會
2024/11/01
「本院114年度「國際研究生學程(TIGP)」開始受理申請」
政風室
2024/10/17
本院113年度廉能楷模人員與具體事蹟
2024/09/11
本院113年模範公務人員及工作績優人員獲選名單與個人優良事蹟表
2024/08/21
本院物理研究所所長自113年9月1日起由特聘研究員張元翰先生接任。
2024/07/08
中央研究院2024年國際研究生學程錄取公告
2024/06/07
【AI for PI Workshop】與AI專家們對談(檢附簡報檔)
2024/06/06
本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所長由特聘研究員陳儀莊女士接任,廖院長主持交接典禮。
2024/05/09
展望2030年 聚焦願景 提出策略 開始行動
2024/05/08
本院關鍵議題研究中心主任自113年5月9日起由研究員李超煌先生正式接任。
2024/04/09
本院即日起至113年5月31日止受理志願服務人員報名
2024/03/29
113年「國際研究生學程(TIGP)暑期實習計畫」錄取名單
2024/03/01
研究調查〉「家庭動態調查2024年訪問計畫」面訪調查
2024/02/27
本院資訊科技創新研究中心主任自113年3月1日起由特聘研究員逄愛君女士接任。
歐美研究所
2024/02/20
美國密西根大學2024年「暑期社會研究量化方法課程」開始報名
2024/01/15
國立臺灣大學林麗瓊院士當選世界科學院2024新任院士
2023/12/20
本院3位年輕研究人員獲選為歐洲分子分子生物學組織「全球研究學者」
2023/11/01
本院113年度「國際研究生學程(TIGP)」開始受理申請
2023/09/25
本院112年模範公務人員暨工作績優人員頒獎典禮業於112年9月12日辦理完竣,茲將本年度獲獎人員之優良事蹟刊登本院網頁公開表揚
2023/09/13
攜手大學共創雙贏 中研院推「中研學者」計畫
院本部
2023/08/22
院長致同仁信:本院博士生獎助金提升方案
Letter from President Liao to Ph.D. Students: Supplemental Stipends for Academia Sinica Ph.D. Students
數理科學組-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
林靖衛老師實驗室
截止:2025/03/31
數理科學組-統計科學研究所
截止:2025/03/20
數理科學組-資訊科學研究所
資訊所總務室
生命科學組-分子生物研究所
王廷方老師實驗室
生命科學組-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
黃鵬鵬老師實驗室
生命科學組-生物化學研究所
姚季光老師實驗室
截止:2025/03/23
數理科學組-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吳奇樺老師研究室
院本部-智財技轉處
綜合規劃組
生命科學組-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
Dr.張雅貞(Chang,Ya-Jen)實驗室
生命科學組-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歷史語言研究所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生命科學組-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林子皓助研究員實驗室 Marine Ecoacoustics and Informatics Lab
Dr.林宛蓁(Lin,Wan-Chen ) 實驗室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近代史研究所
中研院IAIA計畫
截止:2025/03/15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制度與行為研究專題中心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社會學研究所
鄭雁馨老師
03/14~03/15
08:00 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
第二屆台灣循環研究學會國際研討會暨史丹佛-台灣生物醫學新知研討會
03/14
14:00 社會學研究所
漁村變遷30年:海洋、新興節慶觀光旅遊與台灣的國族想像
03/15
09:00 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海洋生物資源與生物分子開發潛力座談會
03/17
10:00 歷史語言研究所
嶽麓秦律令中的地緣與親緣關係:以連帶責任為線索
10:00 民族學研究所
Sahlins, Obeyesekere, Cook: What anthropology’s most famous debate can tell us about anthropology’s past and future
10:00 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
Topological Mechanisms Influencing Genome Mechanics and Integrity
03/18
10:00 法律學研究所
經濟安全的法制框架:初探台灣對反經濟脅迫的可能法制策略
14:00 經濟研究所
Monetary Policy and Aggregate Investment: The Role of Entrepreneurs
15:00 民族學研究所
From Description to Explanation: A Dynamic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Culture
15:00 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Genetics, Regulation, and Evolution of Anthocyanin-based Pigmentation Patterning
19:00 秘書處
03/19
臺灣與南洋的植物連結:二十世紀初期的日本南方植物調查
本院近代史研究所賴惠敏研究員著作《盛世滋生:清代的皇權與地方治理》一書已於2024年11月出版。
RNA穩定性的調控對基因在細胞中的正常表達至關重要,但其控制機制未完全釐清。本院分生所林倩伶助研究員團隊採用巨量報告基因測定法,系統性解析人類非翻譯區(UTR)序列影響RNA降解的調控規則。統計所黃彥棕研究員團隊統計學習的結果顯示,暴露含「UA」的序列促進RNA降解。同理,參與先天免疫反應及食慾調控等快速代謝的基因,其UTR具較多的「UA」序列。此外,增加「UA」的突變縮短RNA半衰期。這一簡單的規律不僅可作為檢測UTR突變是否致病的初步篩選,也有助於設計適用在人體表達的合成RNA。
本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陳可萱助研究員團隊在臺灣的亞熱帶山地霧林中,偶然發現一外形特殊且前所未知的生物構造,經由精密的顯微鏡檢視及分子定序分析,證實其為一類未報導過的藍綠菌-真菌共生體,由新屬新種絲狀藍綠菌(Symbiothallus taiwanensis)編織構築主要的立體葉狀構造,新種擔子菌門真菌(Serendipita cyanobacteriicola)的菌絲則棲息於絲狀藍綠菌分泌的透明外鞘中,為首次報導藍綠菌構築主體而真菌鑲嵌在內的共生體,研究團隊將此新型共生體取名為Phyllosymbia – 葉狀共生體,也因其具有固氮能力,使其成為霧林底層富含氮養分的構造。這項發現為研究生物間複雜的互動關係提供新的可能性。 這項研究由陳可萱助研究員領導,團隊成員包括本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陳哲志博士(第一作者,現任職於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物學組)、謝喬誼、簡宜映、王文宏、湯森林研究員、莊博舜博士;法國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 (CNRS) Romain Darnajoux博士;本院應用科學研究中心光學顯微鏡核心設施團隊的陳壁彰副研究員、塗喬惠、田雪皎支持顯微鏡成像技術。本研究已於2025年2月12日發表於期刊《Science Advances》,並獲選為該期封面。 繪圖:Yi-Ju Li.
微中子是一種微小粒子,微中子的集體量子振盪,在宇宙爆炸事件中扮演關鍵角色。但長期以來,物理學家難以掌握微中子的量子行為,因此對於超新星爆發和中子星合併等天文現象的理解也受限。本院物理所團隊近期在這個難題上取得突破。研究團隊利用精密的量子動力學傳輸模型,發現在微觀尺度上的相關量子震盪現象,會在較大的天文尺度上被平均化,因此能用簡單的等效古典模型精準描述宇宙的量子震盪現象。這一創新方法減少了計算挑戰,能使天體物理學界對劇烈爆炸事件的理解更完整。 本研究由本院物理所吳孟儒副研究員、曼魯喬治博士、德國亥姆霍茲重離子研究中心熊澤瑋博士、台灣高速電腦中心林俊鈺副研究員等共同完成,研究成果於2025年2月7日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019年,本院天文及天文物理所參與的「事件視界望遠鏡」(Event Horizon Telescope,簡稱EHT)國際合作計畫發布了人類歷史上首張黑洞影像。本次EHT團隊使用全新開發的大型超級電腦生成黑洞影像資料庫,其規模為之前解釋2017年觀測影像庫的3倍,影像數量亦新增逾12萬張,為M87星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簡稱M87黑洞或M87*)提供了全新的理論視角。結合對2017年和2018年觀測資料的多時刻分析,研究團隊證實了M87黑洞的旋轉方向是朝著遠離地球的視線方向,並證明吸積盤(環繞黑洞旋轉的氣體)中的湍流可以解釋2017至2018年觀測到的黑洞影像中,類似甜甜圈的環狀結構最亮部分的偏移。研究成果已於2025年1月22日發表在《天文與天文物理》(Astronomy & Astrophysics)期刊。臺灣團隊成員包括本院天文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與國立中山大學。
疼痛是一種常見但複雜的現象,同時包含身體感覺與情緒反應。雖然我們對疼痛已有基本了解,但對於導致疼痛反應的大腦機制仍尚未完全明瞭。本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陳建璋研究員所領導的團隊,近期在揭示慢性疼痛大腦機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研究顯示慢性疼痛會活化丘腦前室旁核(PVA)中的特定神經元群體,這些神經元分別負責處理疼痛的身體感覺與情緒反應,且活性會隨疼痛類型而改變。刺激這些神經元會導致觸覺敏感與逃避行為,而抑制它們則能減輕疼痛。此外,這些神經元向終紋床核(BNST)和伏隔核(NAc)傳遞信號,分別調控疼痛的不同行為表現。這項發現不僅深化了對疼痛機制的理解,也為慢性疼痛治療提供了全新的思考方向,可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 本研究由陳建璋研究員及其實驗室成員 Dr. Selomon Assefa Mindaye(第一作者,TIGP-INS 畢業生)與陳瑋鑫博士主導完成,並與生醫所陳世淯長聘副研究員、楊世斌長聘副研究員,以及資訊所施純傑研究員合作完成。研究成果已於2024年11月26日刊登於國際期刊《細胞報導》(Cell Reports)。
在所有生物體的演化分化過程中,轉錄因子調控網路重組會產生表現型新穎性。現今研究尚未完全了解轉錄重組背後的詳細分子機制,亦未能全面性描寫不同的轉錄調控網路。本院分子生物研究所呂俊毅特聘研究員所帶領的團隊,描繪了不同酵母菌種中的轉錄因子Sef1調控網路的特徵,證明了在進化過程中,不完全重組的Sef1調控網路可通過運用具有新功能的保守靶基因NDE1,演化出強烈的表現型分化。此研究為了解轉錄調控網路的演化軌跡,提供新的見解,有助於未來解析生物多樣性的起源與機制。研究成果已於2024年11月20日發表於《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期刊。論文第一作者暨共同通訊作者為分生所資深專案研究員許博琛博士,其他作者包括美國貝勒醫學院(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盧子喬博士、史丹佛大學醫學院(Stanford University Medical School)洪柏湘博士。研究經費由本院「深耕研究計畫」及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尖端科學研究計畫」支應。
黃體素參與人類和脊椎動物(例如小鼠)的月經/動情週期、妊娠和胚胎發生,是重要的生殖荷爾蒙。過低的體內黃體素濃度,是造成不孕症及早期流產的主要原因之一。包括口服黃體素在內的荷爾蒙療法,是治療不孕症的重要手段。然而,口服黃體素隨著病患的體質差異,療效相對不穩定。找出口服黃體素療效不佳的原因,對不孕症治療深具重要性。本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江殷儒研究員與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婦產科陳美州教授合作,分析人類腸道菌資料庫,搭配細菌學研究與小鼠實驗,發現無害梭菌(Clostridium innocuum)具有在腸道中代謝黃體素的能力,經由人體的肝腸循環,能影響血中的黃體素濃度。研究團隊透過小鼠試驗,證明使用專一性較高的抗生素,例如甲硝唑(metronidazole),可有效移除腸道中的無害梭菌,進而提高血中黃體素濃度,恢復動情周期與濾泡的發育。此研究有助了解人體黃體素之代謝機轉,並釐清腸道菌的相關角色,未來可望進一步發展補充黃體素的新穎策略,促進個人化醫療。研究成果已於2024年11月7日發表在《腸道微生物》(Gut Microbes)期刊。
癌症多重抗藥和抗免疫機制是難以克服的治療難題。本院生物醫學研究所牟昀副研究員及胡哲銘副研究員團隊研發了可釋放多重免疫治療的益生菌載體,可滲入腫瘤釋放多種抗癌融合蛋白,達到消滅腫瘤及提升抗癌免疫力的效果。論文第一作者劉程豪博士利用基因工程,在益生菌載體上裝載了癌細胞標靶傳遞、細胞穿孔蛋白、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及免疫細胞激素等功能,讓細菌載體更安全,可高量施打於血液。此設計解決了癌症多靶點治療的藥物組合諸多法規、專利、藥動學等複雜問題,讓多種藥物可經由細菌載體的方式一次性大量生產,直接進行注射和腫瘤標靶的傳遞。研究成果已於2024年10月22日發表於《細胞報告醫學》(Cell Reports Medicine)期刊。
長春花生物鹼衍生物常用於治療癌症,但癌細胞產生之抗藥性限制其療效。肝癌上調蛋白(HURP) 是一種微管作用蛋白,會降低癌細胞對長春花生物鹼藥物的敏感性,然而具體的分子機制尚不明確。本院分子生物研究所夏國強副研究員與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蔡素宜教授、日本國立遺傳學研究所島本勇太(Yuta Shimamoto)副教授合作,利用冷凍電鏡分析與生化實驗,揭示了肝癌上調蛋白之微管蛋白結合區塊能夠與β-微管蛋白作用,並與長春瑞濱(一種由長春花生物鹼衍生的化療劑)競爭。重要的是,此競爭性能進一步降低了長春瑞濱所引起的微管生長缺陷。此研究闡明了肝癌上調蛋白在癌細胞中驅動抗藥性的機制,提供了將其作為改善癌症化學治療之潛力。研究成果已於2024年10月14日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論文第一作者為本院國際研究生「分子與細胞生物學」(TIGP- MCB)學程博士生阿思拉(Athira Saju)、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化曁分子生物研究所博士生陳博邦。研究經費來源為本院深耕研究計畫、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研究計畫。
人類屬於脊索動物,與棘皮動物和半索動物同屬後口動物。牠們的胚胎發育過程類似,但卻成長成迥異的身體形態。為了解後口動物發育的機制和演化歷史,本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蘇怡璇研究員、臨海研究站游智凱主任與西班牙研究團隊,全面分析澎湖的半索動物在發育過程中基因動態變化和調控方式。研究解析出兩階段的調控機制,並發現原腸胚胎期是後口動物發育過程中分子層面最相似的時期。此研究指出後口動物共同祖先可能的發育基礎,人類所屬的脊索動物如何在此基礎上演化出獨特的身體體制將是未來重要的研究課題。
SPHINCS+是一種後量子數位簽章算法,用於應對量子電腦帶來的潛在威脅,這種數位簽章演算法的獨特之處在於優異的抗量子攻擊能力,透過基於雜湊函數的簽章結構,確保長期安全性,無需依賴傳統的數論假設。SPHINCS+ 強調安全性優先於速度或簽章大小,特別適用於需要高度穩定、長期保障和高效能的應用。該演算法由國際研究團隊開發,並於2022年7月被選為後量子密碼學標準之一。本院資訊研究所倪儒本副研究員 (Ruben Niederhagen)為SPHINCS+團隊的一員,參與程式更新及修正工作。另外兩位主要成員荷蘭恩荷芬理工大學郎丹雅教授 (Tanja Lange) 及美國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狄傑比教授 (Daniel J. Bernstein)皆爲本院資訊研究所的訪問教授。SPHINCS+於2024年8月13日獲選為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標準,成為後量子密碼學標準的重要里程碑,預期將在全球被廣泛採用。
「中研院訊」為本院重要資訊及研究成果發布平台,每雙週出刊,協助院內同仁掌握本院最新消息,也讓院外讀者更加了解本院及相關學術研究成果。
「研之有物」為本院創立之科普平臺,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報導數理、生命及人文社會領域研究成果,分享研究人員不為人知的甘苦談。歡迎進入官網吸收新知、訂閱電子報,一起探索各領域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