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重視學術及言論自由,鼓勵同仁對社會關鍵議題提出意見或解決方案。惟同仁自行發表之成果及言論,不等同本院立場。同仁自行發表應遵循學術規範及承擔責任,例如註明資料來源及確認其正確性。而倘擬以本院名義發表研究成果或言論,均應循本院公布之機制。
~
本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印之《古今論衡》第43期已出版,本期共收錄9篇論文
本院近代史研究所賴惠敏研究員著作《盛世滋生:清代的皇權與地方治理》一書已於2024年11月出版。
RNA穩定性的調控對基因在細胞中的正常表達至關重要,但其控制機制未完全釐清。本院分生所林倩伶助研究員團隊採用巨量報告基因測定法,系統性解析人類非翻譯區(UTR)序列影響RNA降解的調控規則。統計所黃彥棕研究員團隊統計學習的結果顯示,暴露含「UA」的序列促進RNA降解。同理,參與先天免疫反應及食慾調控等快速代謝的基因,其UTR具較多的「UA」序列。此外,增加「UA」的突變縮短RNA半衰期。這一簡單的規律不僅可作為檢測UTR突變是否致病的初步篩選,也有助於設計適用在人體表達的合成RNA。
本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陳可萱助研究員團隊在臺灣的亞熱帶山地霧林中,偶然發現一外形特殊且前所未知的生物構造,經由精密的顯微鏡檢視及分子定序分析,證實其為一類未報導過的藍綠菌-真菌共生體,由新屬新種絲狀藍綠菌(Symbiothallus taiwanensis)編織構築主要的立體葉狀構造,新種擔子菌門真菌(Serendipita cyanobacteriicola)的菌絲則棲息於絲狀藍綠菌分泌的透明外鞘中,為首次報導藍綠菌構築主體而真菌鑲嵌在內的共生體,研究團隊將此新型共生體取名為Phyllosymbia – 葉狀共生體,也因其具有固氮能力,使其成為霧林底層富含氮養分的構造。這項發現為研究生物間複雜的互動關係提供新的可能性。 這項研究由陳可萱助研究員領導,團隊成員包括本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陳哲志博士(第一作者,現任職於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物學組)、謝喬誼、簡宜映、王文宏、湯森林研究員、莊博舜博士;法國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 (CNRS) Romain Darnajoux博士;本院應用科學研究中心光學顯微鏡核心設施團隊的陳壁彰副研究員、塗喬惠、田雪皎支持顯微鏡成像技術。本研究已於2025年2月12日發表於期刊《Science Advances》,並獲選為該期封面。 繪圖:Yi-Ju Li.
本院數學研究所編印之《數學集刊》,第19卷第4期已出版。
本院數學研究所編印之《數學傳播》季刊第48卷第4期已出版。本期收錄8篇數學相關文章,作者及文章標題如下
微中子是一種微小粒子,微中子的集體量子振盪,在宇宙爆炸事件中扮演關鍵角色。但長期以來,物理學家難以掌握微中子的量子行為,因此對於超新星爆發和中子星合併等天文現象的理解也受限。本院物理所團隊近期在這個難題上取得突破。研究團隊利用精密的量子動力學傳輸模型,發現在微觀尺度上的相關量子震盪現象,會在較大的天文尺度上被平均化,因此能用簡單的等效古典模型精準描述宇宙的量子震盪現象。這一創新方法減少了計算挑戰,能使天體物理學界對劇烈爆炸事件的理解更完整。 本研究由本院物理所吳孟儒副研究員、曼魯喬治博士、德國亥姆霍茲重離子研究中心熊澤瑋博士、台灣高速電腦中心林俊鈺副研究員等共同完成,研究成果於2025年2月7日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
本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印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九十五本第四分已出版,本期共收錄3篇論文
2019年,本院天文及天文物理所參與的「事件視界望遠鏡」(Event Horizon Telescope,簡稱EHT)國際合作計畫發布了人類歷史上首張黑洞影像。本次EHT團隊使用全新開發的大型超級電腦生成黑洞影像資料庫,其規模為之前解釋2017年觀測影像庫的3倍,影像數量亦新增逾12萬張,為M87星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簡稱M87黑洞或M87*)提供了全新的理論視角。結合對2017年和2018年觀測資料的多時刻分析,研究團隊證實了M87黑洞的旋轉方向是朝著遠離地球的視線方向,並證明吸積盤(環繞黑洞旋轉的氣體)中的湍流可以解釋2017至2018年觀測到的黑洞影像中,類似甜甜圈的環狀結構最亮部分的偏移。研究成果已於2025年1月22日發表在《天文與天文物理》(Astronomy & Astrophysics)期刊。臺灣團隊成員包括本院天文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與國立中山大學。
本院民族學研究所編印之《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第30期(70 週年所慶專號)已出版,本期收錄內容如下:
本院民族學研究所編印之《臺灣人類學刊》第22卷第2期已出版,本期收錄內容如下:
本院語言學研究所期刊《語言暨語言學》第26卷第1期已出版,本期目錄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