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重視學術及言論自由,鼓勵同仁對社會關鍵議題提出意見或解決方案。惟同仁自行發表之成果及言論,不等同本院立場。同仁自行發表應遵循學術規範及承擔責任,例如註明資料來源及確認其正確性。而倘擬以本院名義發表研究成果或言論,均應循本院公布之機制。
~
細胞內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及抗氧化系統間的動態平衡,與發炎、老化、癌症及許多代謝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由於缺乏有效、高維度的方法來分析細胞內氧化與抗氧化動態變化,研究人員長期以來難以深入探討氧化與抗氧化的平衡,如何影響免疫細胞的分化與功能。
本院數學研究所編印之《數學傳播》季刊第49卷第2期已出版。本期收錄16篇數學相關文章,作者及文章標題如下:
本院數學研究所編印之《數學集刊》,第20卷第2期已出版。
本院民族學研究所編印之《臺灣人類學刊》第23卷第1期已出版,本期收錄內容如下:
Language & Linguistics 26.3 is now available
生物如何整合社交訊號(行為)與深度視覺(個體間距)來控制社會行為,仍屬未知領域。本院分生所黃國華研究團隊使用斑馬魚作為模式生物,利用其趨向同類的天性,研究趨同行為如何受對方的肢體動作和距離影響。研究人員建構高度擬真的虛擬斑馬魚,使其尾巴擺動、轉向與位移均模擬真實動物行為。研究團隊利用遊戲引擎建立運動視差,發現深度視覺會強化趨同行為。另一方面,可預測的視覺訊號,例如靜止的同類因觀察者移動而在視網膜上產生位移,也可以透過深度視覺產生的預判來進行抑制。實驗發現,深度視覺讓運動中的同類更有吸引力,讓靜止的同類更「透明」,不會產生趨近反應。這些發現對大腦如何整合社交訊號與深度視覺提供可驗證的模型。 本研究由分生所黃國華實驗室成員,包括曹靖妤、湯喬雅、陳政佑、楊智淳共同完成,於2025年7月3日發表於《當代生物學》。經費由本院「前瞻計畫」及國科會「新進人員研究計畫」支應。
本院經濟研究所期刊《經濟論文》第53卷第2期業已出版,本期目錄如下
本院歐美所出版之期刊《歐美研究》第55卷第2期業已出版
植物細胞裡有一種叫「色質體」的小工廠,可以根據細胞的需求變身成不同型態,其中最有名的是它們會在葉子中分化為葉綠體,相對較少人知道色質體也會在種子和根部發育成儲存營養的「白色體」。由於人類主要食物大多是由植物的種子和根部而來,因此白色體與人類的食物系統關係更為直接。
觸覺是人類與外界互動的基本感官功能,位於皮膚深層的帕西尼氏小體(Pacinian corpuscle)專門感應高頻振動,具如洋蔥般的多層結構。長期以來,其訊息處理被認為由感覺神經末端主導。本院生醫所李國昇助研究員與瑞士日內瓦大學 Daniel Huber 教授合作,發現「帕西尼氏小體」內部的許旺細胞(Schwann cells)能主動感應機械刺激並調節神經放電,改寫既有觸覺機制模型。 研究團隊結合高解析三維電子顯微技術(3D-EM)、光遺傳學與活體電生理,重建單一層狀許旺細胞的結構,並觀察其與感覺神經元之間的直接接觸與功能性互動。研究結果顯示,膠細胞也能直接參與機械感知,擔任調節神經活動的重要角色,為觸覺系統的細胞組成與運作模式提供了新的解釋架構。 這項研究成果有助推進仿生觸覺感測器開發,並促進對神經病理性疼痛與觸覺過敏等疾病機轉的理解。研究團隊主要成員包括本院生醫所李國昇助研究員及其實驗室的陳郁唐博士,與瑞士日內瓦大學 Daniel Huber 教授實驗室的 Dominica de Thomas Wagner 與 Alastair J. Loutit博士。此項研究獲得臺灣與瑞士多項科研計畫支持,展現跨國團隊在神經科學領域的高度協作與創新。研究成果於 2025 年 6 月 11 日發表於《科學前緣》(Science Advances),並獲選為封面論文。
碳有一種極為罕見且反應性極高的形態——碳炔(carbyne),其中的碳具有非同尋常的電子狀態。此種形式的碳極難被穩定分離,尤其是其中一種被稱為「碳(I)自由基」的類型,長期以來讓科學家束手無策。本院化學研究所王朝諺研究員所領導的團隊,利用多年來自行發展的碳(0)物種「同碳雙碳烯」(carbodicarbene, CDC) ,與具有強拉電子的「3-氟硝基苯」(3-fluoronitrobenzene)進行單電子轉移(SET)反應,成功合成並分離出碳(I)陽離子自由基[1-CDC]•+,並藉由電子順磁光譜(EPR)、X光單晶繞射及量子化學計算,確認其結構與電子特性。反應性研究進一步顯示,該自由基可促進多種碳-氧(C-O)與碳-碳(C-C)交叉偶聯反應,尤其對那些電子缺乏的芳香族鹵化物,表現出更為優異的活性。此發現不僅擴展了碳(I)自由基化學的研究領域,也為自由基應用於有機合成與催化反應提供嶄新方向。
本院生醫所胡哲銘研究員團隊運用長期研發的細胞水膠化技術(利用特殊的生物材料科技填充固定細胞內部,以保持細胞膜的生物功能性)開發出一種聚合磁性抗原呈現細胞(polymerised antigen-presenting cells, pAPCs),可穩定模擬細胞與T細胞的免疫突觸互動。該技術結合超順磁性奈米粒子,實現無標記磁選,能有效自腫瘤宿主與人類樣本中,搜集抗腫瘤或抗病毒T細胞。運用「細胞水膠化技術」與「超順磁性奈米粒子」所組成的 pAPCs 系統,具備高度靈敏與特異性,顯著提升腫瘤特異性T細胞分離效率,並可應用於癌症新抗原反應性T細胞的鑑定,有助於提升細胞治療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