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重視學術及言論自由,鼓勵同仁對社會關鍵議題提出意見或解決方案。惟同仁自行發表之成果及言論,不等同本院立場。同仁自行發表應遵循學術規範及承擔責任,例如註明資料來源及確認其正確性。而倘擬以本院名義發表研究成果或言論,均應循本院公布之機制。
~
本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印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25期業已出版,本期共收錄論文3篇及書評1篇
本院經濟研究所期刊《經濟論文》第52卷第4期業已出版,本期目錄如下
疼痛是一種常見但複雜的現象,同時包含身體感覺與情緒反應。雖然我們對疼痛已有基本了解,但對於導致疼痛反應的大腦機制仍尚未完全明瞭。本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陳建璋研究員所領導的團隊,近期在揭示慢性疼痛大腦機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研究顯示慢性疼痛會活化丘腦前室旁核(PVA)中的特定神經元群體,這些神經元分別負責處理疼痛的身體感覺與情緒反應,且活性會隨疼痛類型而改變。刺激這些神經元會導致觸覺敏感與逃避行為,而抑制它們則能減輕疼痛。此外,這些神經元向終紋床核(BNST)和伏隔核(NAc)傳遞信號,分別調控疼痛的不同行為表現。這項發現不僅深化了對疼痛機制的理解,也為慢性疼痛治療提供了全新的思考方向,可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 本研究由陳建璋研究員及其實驗室成員 Dr. Selomon Assefa Mindaye(第一作者,TIGP-INS 畢業生)與陳瑋鑫博士主導完成,並與生醫所陳世淯長聘副研究員、楊世斌長聘副研究員,以及資訊所施純傑研究員合作完成。研究成果已於2024年11月26日刊登於國際期刊《細胞報導》(Cell Reports)。
本院數學研究所編印之《數學傳播》季刊第48卷第3期已出版。本期收錄10篇數學相關文章,作者及文章標題如下:
在所有生物體的演化分化過程中,轉錄因子調控網路重組會產生表現型新穎性。現今研究尚未完全了解轉錄重組背後的詳細分子機制,亦未能全面性描寫不同的轉錄調控網路。本院分子生物研究所呂俊毅特聘研究員所帶領的團隊,描繪了不同酵母菌種中的轉錄因子Sef1調控網路的特徵,證明了在進化過程中,不完全重組的Sef1調控網路可通過運用具有新功能的保守靶基因NDE1,演化出強烈的表現型分化。此研究為了解轉錄調控網路的演化軌跡,提供新的見解,有助於未來解析生物多樣性的起源與機制。研究成果已於2024年11月20日發表於《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期刊。論文第一作者暨共同通訊作者為分生所資深專案研究員許博琛博士,其他作者包括美國貝勒醫學院(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盧子喬博士、史丹佛大學醫學院(Stanford University Medical School)洪柏湘博士。研究經費由本院「深耕研究計畫」及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尖端科學研究計畫」支應。
本院經濟研究所期刊《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第55卷第1期業已出版,本期目錄如下:
本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歷史叢書(111)《何橈通先生訪問紀錄》一書已於2024年11月出版。
本院近代史研究所巫仁恕研究員與淡江大學歷史學系吳景傑助理教授合著《日常犯罪與清代社會:十九世紀中國竊盜案件的多元分析》一書已於2024年9月出版。
本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編印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三十六卷第三期業已出版,本期共收錄5篇論文:
黃體素參與人類和脊椎動物(例如小鼠)的月經/動情週期、妊娠和胚胎發生,是重要的生殖荷爾蒙。過低的體內黃體素濃度,是造成不孕症及早期流產的主要原因之一。包括口服黃體素在內的荷爾蒙療法,是治療不孕症的重要手段。然而,口服黃體素隨著病患的體質差異,療效相對不穩定。找出口服黃體素療效不佳的原因,對不孕症治療深具重要性。本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江殷儒研究員與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婦產科陳美州教授合作,分析人類腸道菌資料庫,搭配細菌學研究與小鼠實驗,發現無害梭菌(Clostridium innocuum)具有在腸道中代謝黃體素的能力,經由人體的肝腸循環,能影響血中的黃體素濃度。研究團隊透過小鼠試驗,證明使用專一性較高的抗生素,例如甲硝唑(metronidazole),可有效移除腸道中的無害梭菌,進而提高血中黃體素濃度,恢復動情周期與濾泡的發育。此研究有助了解人體黃體素之代謝機轉,並釐清腸道菌的相關角色,未來可望進一步發展補充黃體素的新穎策略,促進個人化醫療。研究成果已於2024年11月7日發表在《腸道微生物》(Gut Microbes)期刊。
癌症多重抗藥和抗免疫機制是難以克服的治療難題。本院生物醫學研究所牟昀副研究員及胡哲銘副研究員團隊研發了可釋放多重免疫治療的益生菌載體,可滲入腫瘤釋放多種抗癌融合蛋白,達到消滅腫瘤及提升抗癌免疫力的效果。論文第一作者劉程豪博士利用基因工程,在益生菌載體上裝載了癌細胞標靶傳遞、細胞穿孔蛋白、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及免疫細胞激素等功能,讓細菌載體更安全,可高量施打於血液。此設計解決了癌症多靶點治療的藥物組合諸多法規、專利、藥動學等複雜問題,讓多種藥物可經由細菌載體的方式一次性大量生產,直接進行注射和腫瘤標靶的傳遞。研究成果已於2024年10月22日發表於《細胞報告醫學》(Cell Reports Medicine)期刊。
本院語言學研究所期刊《語言暨語言學》第25卷第4期已出版,本期目錄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