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重視學術及言論自由,鼓勵同仁對社會關鍵議題提出意見或解決方案。惟同仁自行發表之成果及言論,不等同本院立場。同仁自行發表應遵循學術規範及承擔責任,例如註明資料來源及確認其正確性。而倘擬以本院名義發表研究成果或言論,均應循本院公布之機制。
~
本院分子生物研究所陳俊安研究員團隊近日發現,過去被視為「無編碼功能」的長鏈非編碼RNA(lncRNA),實際上,可編碼出一段具有重要功能的微型胜肽—Sertm2。這項研究顛覆傳統對非編碼RNA的認知,揭示微型胜肽在脊髓運動神經元發育中的關鍵角色。 研究顯示,Sertm2 在胚胎期脊髓中特定運動神經元群中特異性表現。當使用基因剔除小鼠與幹細胞神經分化技術分析時,發現缺失Sertm2 會導致特定運動神經元類型的發育異常,進而引發小鼠運動協調障礙;重新將Sertm2放回小老鼠體內時,原本的障礙就能恢復正常發育,成功逆轉因基因剔除所導致的運動神經元分化缺失。研究團隊進一步實驗,結果顯示Sertm2 透過調控 GDNF(神經滋養因子)的訊號傳導,促進神經元存活與分化。 此外,研究發現微胜肽Sertm2在小鼠與人類序列之間有高度的保留序列,其功能也在人類多潛能幹細胞的運動神經元分化上獲得驗證。此發現不僅拓展我們對神經發育機制的理解,也為神經退化性疾病的診斷與治療策略開啟了全新方向。 研究成果已於2025年3月19日刊登於國際知名期刊《EMBO Reports》(IF: 7.7, 2025),並獲選為封面文章。本篇論文的第一作者為本院與國立臺灣大學合辦系統生物學學程博士生許芳瑜,研究團隊包括顏雅萍博士、范宏綦以及張綿等成員。研究經費由本院、國科會與國衛院共同支持。
本院語言學研究所期刊《語言暨語言學》第26卷第2期已出版
本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印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九十六本第一分已出版
本院應用科學研究中心董奕鍾研究員所帶領的團隊發現,氧張力在早期大腦發育中具關鍵作用,特別是在血管系統尚未完全建立前對神經生成的影響。研究團隊利用人類大腦類器官作為模型,應用螢光生命週期影像顯微術結合氧氣感測微珠,即時監測類器官內部氧張力的變化,再透過單細胞RNA測序與代謝組學分析,解析氧張力對發育進程的影響。結果顯示,在發育第4至第6週期間,類器官內的氧張力顯著上升,促進能量代謝調節與神經元生成。進一步實驗發現,降低氧張力或抑制神經球蛋白表現會抑制氧張力的提升,進而影響類器官發育並減少神經細胞生成。本研究首次揭示氧張力變化在特定時期對大腦發育的關鍵影響,為理解神經退化性疾病的機制及潛在治療策略提供新視角。研究結果已於2025年3月12日發表在《科學前緣》(Science Advances),第一作者為本院應科中心劉遠萱博士後研究員,並與國立臺灣大學生物機電工程學系吳筱梅助理教授合作。研究經費由本院前瞻計畫、神經科學核心設施及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計畫支應。
「農桿菌滲透法」是一種常用的植物基因研究技術。它的原理是利用細菌,暫時把外來基因引入植物葉片中,讓研究人員能夠迅速觀察這些基因在植物體內的功能。長久以來,科學家最常使用「根癌農桿菌」。透過系統性篩選,研究團隊發現「根癌農桿菌」的親戚—「髮根根瘤菌」中的A4菌株,展現出更快且更強的基因表現能力,並能有效轉殖過去較難處理的作物。這項發現提供植物基因研究一個更靈活、高效的工具,特別是茄科作物在基因研究與育種應用有極大助益,對於加速作物改良、推動永續農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此研究為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吳志航、賴爾珉與郭志鴻三位老師實驗室的合作成果,第一作者為本院國際研究生學程博士生洛胡安以及吳豐靖,本研究已於2025年4月9日發表於《植物生物技術期刊》,研究經費由本院關鍵突破計畫支持。
痠痛是「痠』還是「痛」?在臺灣,甚至全世界,肌肉骨骼相關的痠痛問題,是醫療支出的第一名,然而,許多頑抗型的慢性痠痛仍缺乏有效的藥物與臨床處置。為找出誘發痠痛的成因,並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法,本院生物醫學研究所陳志成特聘研究員所領導的跨領域、跨國團隊,提出創新的「痠覺理論」,解釋「痠」、「痛」是兩種不同的感覺(症狀)。誘發痠的神經並非痛覺神經,而是本體感覺神經;組織酸化導致的慢性痠痛,主要是透過活化痠覺神經上的第三型酸敏性離子通道(ASIC3)產生。 本研究由本院深耕計畫以及國科會腦科技專案計畫支持。系列成果於2025年1月發表於國際頂尖期刊《科學前緣》(Science Advances),開啟全新的痠覺醫學領域。
本院數學研究所編印之《數學集刊》,第20卷第1期已出版
本院數學研究所編印之《數學傳播》季刊第49卷第1期已出版。
外泌體負責細胞間溝通,其醫療及產業價值廣受重視。本院生化所陳瑞華特聘研究員團隊近期在外泌體形成機轉上有重大突破。研究發現細胞可形成兩種多囊泡體,其中一種具PTPN23的多囊泡體與溶酶體結合而降解,而另一種具ALIX的多囊泡體藉由調控細胞骨架而被送至細胞膜,並與細胞膜結合,釋放出裝載促腫瘤蛋白的外泌體,促進癌症轉移和免疫逃脫。這項研究成果對促進外泌體的工業生產和發展癌症治療策略,具有廣泛的影響。 本研究於2025年4月3日發表於《發育細胞》(IF: 10.7),第一作者為本院化學生物學與分子生物物理學國際研究生學程博士生葉乃陽,研究經費由本院深耕計畫支持。
本院歐美研究所期刊《歐美研究》第55卷第1期業已出版,本期共收錄3篇文章
長久以來,海龜研究與保育多聚焦於產卵沙灘,對於海龜一生中大部分時間所度過的「覓食棲息地」瞭解甚少。本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陳國勤特聘研究員與社團法人台灣海龜點點名協會合作,透過公民科學計畫「海龜點點名」邀請超過400位潛水員回報海龜目擊紀錄,再結合個體辨識(Photo-ID)分析海龜族群生態,首度建立臺灣完整的海龜覓食棲地分布圖,並量化其定居模式與潛在威脅。研究發現,海龜覓食熱點主要在小琉球、恆春與綠島,且體型較大的海龜定居時間越長、對區域的忠誠度越高。此外,約10%的目擊資料與外觀異常、受傷個體或魚線纏繞情形有關,突顯人類活動的負面影響。此外,透過公眾參與亦記錄到打標海龜個體的跨國移動紀錄,顯示出臺灣海域在全球海龜遷徙網絡中的關鍵角色。 這項研究於2025年3月24日發表於期刊《BMC Ecology and Evolution》,本院國際研究生生物多樣性學程的馮加伶博士候選人為第一作者,研究團隊成員包括本院多樣中心陳國勤特聘研究員、野澤洋耕研究員、何芷蔚博士,以及參與公民科學計畫的蘇淮、陳芃諭、蔡佳臻及資料分析志工Hao-Chih Huang、曾椲涵和吳俊毅等。本項研究經費由本院、社團法人海龜點點名協會、海委會海洋保育署共同支持。
癌症是全球主要死因之一,根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數據,2022年全球約有2,000萬新病例與970萬死亡。由本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翁啟惠前院長與馬徹研究員帶領的團隊,近期在癌症研究領域取得突破。他們深入研究人類β-1,3-半乳糖基轉移酵素5(β3GalT5),此酵素與腫瘤生長和轉移密切相關,是癌症療法及疫苗研發的關鍵靶點。 研究團隊利用結構生物學解析β3GalT5的轉糖機制,揭示其催化過程及治療潛力,發現突變體S66A能高效合成癌症相關醣分子(如Globo-H),效率提升十倍,有助降低疫苗生產成本,並加速三陰性乳腺癌等癌症的臨床應用。此研究不僅為抑制劑開發奠基,也展現基礎科學轉化為醫療應用的價值。 研究成果已於2025年3月分別兩篇論文刊登於《美國化學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此研究獲中央研究院及相關機構經費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