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開啟
  1. 首頁_pic首頁
  2. > 學術研究

近期研究成果

:::

本院重視學術及言論自由,鼓勵同仁對社會關鍵議題提出意見或解決方案。惟同仁自行發表之成果及言論,不等同本院立場。同仁自行發表應遵循學術規範及承擔責任,例如註明資料來源及確認其正確性。而倘擬以本院名義發表研究成果或言論,均應循本院公布之機制

2025-04-29
  • 研究成果
  • 分子生物研究所
微型胜肽Sertm2:揭示運動神經元多樣性的新關鍵

本院分子生物研究所陳俊安研究員團隊近日發現,過去被視為「無編碼功能」的長鏈非編碼RNA(lncRNA),實際上,可編碼出一段具有重要功能的微型胜肽—Sertm2。這項研究顛覆傳統對非編碼RNA的認知,揭示微型胜肽在脊髓運動神經元發育中的關鍵角色。 研究顯示,Sertm2 在胚胎期脊髓中特定運動神經元群中特異性表現。當使用基因剔除小鼠與幹細胞神經分化技術分析時,發現缺失Sertm2 會導致特定運動神經元類型的發育異常,進而引發小鼠運動協調障礙;重新將Sertm2放回小老鼠體內時,原本的障礙就能恢復正常發育,成功逆轉因基因剔除所導致的運動神經元分化缺失。研究團隊進一步實驗,結果顯示Sertm2 透過調控 GDNF(神經滋養因子)的訊號傳導,促進神經元存活與分化。 此外,研究發現微胜肽Sertm2在小鼠與人類序列之間有高度的保留序列,其功能也在人類多潛能幹細胞的運動神經元分化上獲得驗證。此發現不僅拓展我們對神經發育機制的理解,也為神經退化性疾病的診斷與治療策略開啟了全新方向。 研究成果已於2025年3月19日刊登於國際知名期刊《EMBO Reports》(IF: 7.7, 2025),並獲選為封面文章。本篇論文的第一作者為本院與國立臺灣大學合辦系統生物學學程博士生許芳瑜,研究團隊包括顏雅萍博士、范宏綦以及張綿等成員。研究經費由本院、國科會與國衛院共同支持。

2025-04-02
  • 研究成果
  • 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中研院攜手公民科學家首度揭示臺灣沿岸海龜熱區、威脅與定居模式

長久以來,海龜研究與保育多聚焦於產卵沙灘,對於海龜一生中大部分時間所度過的「覓食棲息地」瞭解甚少。本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陳國勤特聘研究員與社團法人台灣海龜點點名協會合作,透過公民科學計畫「海龜點點名」邀請超過400位潛水員回報海龜目擊紀錄,再結合個體辨識(Photo-ID)分析海龜族群生態,首度建立臺灣完整的海龜覓食棲地分布圖,並量化其定居模式與潛在威脅。研究發現,海龜覓食熱點主要在小琉球、恆春與綠島,且體型較大的海龜定居時間越長、對區域的忠誠度越高。此外,約10%的目擊資料與外觀異常、受傷個體或魚線纏繞情形有關,突顯人類活動的負面影響。此外,透過公眾參與亦記錄到打標海龜個體的跨國移動紀錄,顯示出臺灣海域在全球海龜遷徙網絡中的關鍵角色。 這項研究於2025年3月24日發表於期刊《BMC Ecology and Evolution》,本院國際研究生生物多樣性學程的馮加伶博士候選人為第一作者,研究團隊成員包括本院多樣中心陳國勤特聘研究員、野澤洋耕研究員、何芷蔚博士,以及參與公民科學計畫的蘇淮、陳芃諭、蔡佳臻及資料分析志工Hao-Chih Huang、曾椲涵和吳俊毅等。本項研究經費由本院、社團法人海龜點點名協會、海委會海洋保育署共同支持。

  • :
  • /462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