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重視學術及言論自由,鼓勵同仁對社會關鍵議題提出意見或解決方案。惟同仁自行發表之成果及言論,不等同本院立場。同仁自行發表應遵循學術規範及承擔責任,例如註明資料來源及確認其正確性。而倘擬以本院名義發表研究成果或言論,均應循本院公布之機制。
~
期刊出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九十六本第三分
期刊出版〉Asia Major, Volume 37 Part 1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助研究員駱乙君帶領的團隊,結合日本、英國與臺灣的跨國合作,首次建立了箒蟲的染色體層級基因體,並與苔蘚蟲及腕足動物進行比較。研究發現,箒蟲與苔蘚蟲共享七個不可逆的染色體融合事件,其中一個也存在於腕足動物中,而這些融合事件在其他螺旋動物如軟體動物、環節動物和紐形動物中皆未出現,這個發現提供了獨立於基因體組序列分析的證據,支持觸手冠動物的單系起源,顯示三類動物確實源自同一個新近共同祖先。
本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李永凌研究員領導的團隊,開發出一種能精準鎖定樹突細胞的專一性微脂體(SP65-lipo-CH),能有效將AhR抑制劑傳遞至樹突細胞中,進而啟動免疫系統中關鍵的IL12–IFNγ軸線,增強免疫細胞對腫瘤的攻擊能力,同時讓樹突細胞表面用來抑制免疫反應的分子PD-L1變少。
本院經濟研究所期刊《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第56卷第1期業已出版,本期目錄如下:
期刊出版〉《歐美研究》第55卷第3期
期刊出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28期
椿象是常見的農業害蟲,若使用化學殺蟲劑可能引發破壞環境和抗藥性問題,因此採取生態防治策略時,常使用寄生蜂取代化學殺蟲。本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郭志鴻研究員的研究團隊參與由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AIST)深津武馬(Takema Fukatsu)首席研究員領導的國際合作,發現椿象雌蟲後腳上具有一種特化構造,可培養共生真菌,並在產卵時將其塗抹於卵表面。菌絲生長後可形成防禦層,有效阻止寄生蜂攻擊。藉由在日本與臺灣多個物種中的相似發現,結合演化分析,團隊推論此共生關係起源於兜蝽科的早期祖先。
本院生物化學研究所徐尚德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團隊,利用高解析度冷凍電子顯微鏡,成功解析出人工設計的核糖體停滯肽段(engineered ribosome arrest peptide, eRAP),在蛋白質合成過程中如何精確地使核醣體暫停,以調控細胞製造蛋白質的節奏與品質。
本院生物化學研究所徐尚德研究員領導的國際合作團隊,首度以冷凍電子顯微鏡解析出人類26S蛋白酶體與分枝型K11/K48泛素鏈結合時的高解析度結構,揭示蛋白酶體如何精準辨識需快速降解的蛋白質。
本院語言學研究所期刊《語言暨語言學》第26卷第4期已出版,本期目錄如下:
本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林宜玲特聘研究員領導的團隊,針對登革病毒與茲卡病毒疫苗研發中,長期面臨的「抗體依賴性增強」(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 ADE)問題,提出創新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