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所圖書館
院區風景
民族學研究所
生態時代館
徵才育才
院內活動
聲明專區
Academia Sinica FAQ
邁向2050淨零排放,中央研究院與台灣電力公司今(14)日於樹林台電綜合研究所舉辦去碳燃氫發電技術發布會。此技術近期跨出中研院,首度成功串接小型商用發電機組!蔡英文總統親臨現場,與廖俊智院長及貴賓們一同見證邁向淨零碳排的重要里程碑。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第五屆共作展「Kadadalranane路.手舞.足蹈」,於11月11日在屏東縣霧臺鄉谷川部落開幕。展覽以「貿易之路」為主題,打破以往僅是文物返鄉的形式,除了由族人選出10件中研院典藏的東魯凱及西魯凱文物,更結合29件來自霧臺鄉魯凱族文物館、谷川部落和神山部落的文物與影像,展現各方匯集、相互對話的多元視野。
近年mRNA技術的成功,已成為各國研發下世代醫療的新方向。中央研究院廖俊智院長與宏碁公司施振榮創辦人今(8)日共同宣布雙方已簽署合作備忘錄,並各自提出「自動mRNA製程平台」及「預測腫瘤新抗原(neo-antigen)之AI模型」之技術,以共同發展個人化癌症疫苗。
太平洋鄰里協會(Pacific Neighborhood Consortium, PNC)2023年年會暨聯合會議11月5日於日本琉球大學(University of The Ryukyus)圓滿落幕,主題為「巨變—全球人文、科學及商業的更新、革新與解決之道」(Sea Change: Renewal, Reform and Resolve in Global Arts, Sciences, and Business)。會期3天吸引逾百位來自臺灣、日本、美國、南韓、瑞士、澳洲、香港的專家學者齊聚,共探疫後數位人文新趨勢。
邁入第26年的中央研究院「OPEN HOUSE院區開放活動」今(21)日盛大展開!延續上周「兒童科普日」熱潮,上萬民眾、學生湧入南港院區。主題演講玩起AI圖像及影音生成技術,邀歷史名人穿越時空與講者互動。中研院大家長廖俊智院長表示,今年「兒童科普日」及「院區開放日」廣受好評。中研院將持續與社會議題連結,札根科學教育,培養大眾探索的好奇心。今天活動場場爆滿,民眾學生盡興體驗,相約明年還要來!
全國科普迷引頸期盼的年度盛會——中央研究院院區開放(Open House)參觀活動今(14)日正式開跑,打頭陣登場的「兒童科普日」吸引家庭同樂,親子攜手玩科學!即使偶有飄雨,逾70場科普活動仍場場爆滿,小朋友化身小小科學家,開箱實驗室、走讀生態、玩遊戲、讀繪本、彩繪地圖,在歡樂中探索中研知識迷宮,小朋友高呼「好好玩」!
國內最具規模的科普饗宴即將來襲!中央研究院「院區開放」(Open House)參觀活動邁入第26屆,因應臺灣少子化趨勢,向下扎根科學教育,今(112)年首度於10月14日(六)加碼舉辦「兒童科普日」,打造專屬學齡兒童的科學遊樂園;10月21日(六)「院區開放日」則持續瞄準國高中生、社會大眾。連續兩個週六,合計近300場科普活動,讓全國大小朋友皆能直擊研究現場,與科學家近距離接觸,展開知識大探索。活動官網(https://openhouse.sinica.edu.tw/)已於今(11)日正式上線。
太平洋海流最強能源就在台灣?國際學者關注的特殊生物就在澎湖?抓住夏天的尾巴,一窺海洋的奧秘!中央研究院本(8)日在澎湖馬公高中舉辦第11場「中研講堂─跨縣市科普演講」。全場緊扣澎湖最著名的海洋特色,以「動物演化」和「黑潮發電」為題,吸引全校近千名師生齊聚一堂,聆聽研究人員分享最「海口味」的科研新發現。
英國結構生物學家,也是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文卡.拉馬克里希南博士(Dr. Venki Ramakrishnan) 將於本(8)月11日在「中央研究院講座」以「我的核醣體冒險經歷」(My Adventures in the Ribosome) 為題發表演講。想瞭解這位諾貝爾得主如何從物理學跨界到分子生物學的心路歷程,以及畢生破解核醣體結構的過程,敬請把握機會。
2023上半年主要經濟體因應通膨問題而大幅緊縮的貨幣政策,其效果開始顯現,造成全球經濟放緩,終端需求不振,因此製造業持續去化庫存,進而影響到臺灣外貿動能及廠商的投資意願,第一季實質GDP年成長率為−2.87%。預計下半年民間消費將成為支撐經濟成長的主要支柱,然而外需仍趨疲軟,因此2023全年的實質經濟成長率預測向下修正至1.56%。
自然界的碳平衡主要由陸地及海洋生物的光合作用、呼吸,及分解作用所達成,然而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使用化石燃料每年排出約360億公噸二氧化碳,嚴重破壞了自然界的碳平衡。中央研究院廖俊智院長團隊及蔡明道院士團隊,發現一種增加海中藍綠菌光合作用的新方法,使藍綠菌吸收二氧化碳(稱為固碳)的速率增加約60%,為自然界的碳平衡研究開啟新契機。此研究成果已於本(112)年6月發表在國際期刊《自然代謝》(Nature Metabolism)。
要達成2050淨零目標亟需投入創新科技,社會各界的支持可望加速實現目標。中央研究院發起「淨零科技研發計畫」並設置研發講座及訂定研發獎勵辦法,鼓勵取得具體成果的研發團隊,同時歡迎關心淨零科技研發的企業及社會各界共同參與。今(3)日,本院與富邦集團、台灣大哥大簽署「淨零科技研發獎勵合作協議」,兩大企業率先投入,聯手捐贈新臺幣1,000萬元的獎勵金,將用於鼓勵研究人員投入新科技的研發、加速目標實踐。
為什麼會再生的動物,再生速度總是跟受傷程度成正比?這是一個困擾生物學家超過250年的奇特現象。中央研究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陳振輝副研究員及物理研究所林耿慧副研究員組成跨領域團隊,發現斑馬魚利用「機械波」及時偵測受傷發生的位置,以調控相對應的傷口癒合和再生反應。此研究成果於今(112) 年6月刊登於國際期刊《自然物理》(Nature Physics)。
即將於本(2023)年6月25日舉辦的第72屆林島諾貝爾獎得主會議,共有來自全球各地的635位青年科學家,將與40位諾貝爾獎得主對談交流,中央研究院2位青年學者亦獲選出席此次會議,分別為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蕭建靖博士後研究學者,以及應用科學研究中心劉遠萱博士後研究學者,2人將前往德國,把握難得的機會,與諾貝爾獎得主對談交流。
今(10)日桃園武陵高中人聲鼎沸,來自中央研究院的學者,與在地民眾及學生暢聊2023最熱門話題──AI人工智慧與ChatGPT!本院跨縣市科普演講「中研講堂」由蔡宗翰研究員分享如何培養文理兼具的未來人才,古倫維研究員解釋ChatGPT的前世今生。熱議講題吸引了逾200多位觀眾,研究員用最接地氣的語言解釋人工智慧模型、指引新時代該如何充實自我。二場次演講毫無冷場,現場觀眾踴躍提問,互動熱絡。
中央研究院今(1)日宣布與莫德納(ModernaTx)及莫德納台灣(Moderna Taiwan)簽署合作意向書,建立策略合作關係,雙方將結合研發與輔導資源,加速國內mRNA技術的發展,培育相關研究人才,並共同發起mRNA前瞻新創獎計畫,廣邀台灣優秀的研究團隊參與評選。
學術及儀器事務處
2023/11/30
113年度第1梯次「博士後研究學者申請案」核定通過名單
秘書處
2023/07/07
2024年名譽院士提名自112年7月17日起至112年12月17日止(依法須經院士10人以上之提名)
院本部
2023/08/22
院長致同仁信:本院博士生獎助金提升方案
國際事務處
Letter from President Liao to Ph.D. Students: Supplemental Stipends for Academia Sinica Ph.D. Students
2023/09/13
攜手大學共創雙贏 中研院推「中研學者」計畫
2023/11/29
本院共有5位得獎人榮獲第33屆王民寧獎之優秀論文獎,成果豐碩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研究調查〉「民眾關心大小事」網路調查
2023/11/22
中央研究院112年度第二次醫學研究倫理教育訓練
2023/11/21
第67屆教育部學術獎本院共4位研究人員獲獎
112年度第2梯次本院新增關鍵突破種子計畫核定公告
2023/11/10
113年度本院新增永續科學研究計畫核定公告
2023/11/01
本院113年度「國際研究生學程(TIGP)」開始受理申請
2023/11/08
本院113年度新增「淨零科技研發計畫」即日起至112年12月29日止受理申請
113年度本院第1-2類型新增計畫核定公告
2023/11/07
本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蕭高彥特聘研究員榮獲第58屆中山學術著作獎
人事室
2023/09/25
本院112年模範公務人員暨工作績優人員頒獎典禮業於112年9月12日辦理完竣,茲將本年度獲獎人員之優良事蹟刊登本院網頁公開表揚
2023/09/23
梵蒂岡「宗座科學院」院長暨樞機主教及主席來院演講
2023/09/20
鍾孫霖院士獲選美國地球物理學會會士
2023/08/29
本院台灣史研究所所長由研究員鍾淑敏博士接任,廖院長主持交接典禮。
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
2023/08/08
植微所郭志鴻研究員榮獲2023年國際黴漿菌學組織 Derrick Edward Award 殊榮
研究調查〉「傳播調查資料庫第三期第二次」青少年調查計畫
2023/07/27
中央研究院2023年國際研究生學程錄取公告
2023/06/30
跨域靈感激盪!首場「思想櫥窗」座談 藉 ChatGPT 熱潮探討「智慧」的前世今生
生命科學組-生醫轉譯研究中心
台灣小鼠診所
截止:2023/12/29
數理科學組-資訊科學研究所
楊得年老師實驗室
截止:2023/12/30
數理科學組-統計科學研究所
截止:2023/12/01
生命科學組-分子生物研究所
院本部-秘書處
截止:2023/12/12
生命科學組-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
李宜靜老師實驗室
生命科學組-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生命科學組-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
公用動物設施
Dr.賴時磊實驗室
數理科學組-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截止:2023/12/20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民族學研究所
截止:2023/12/15
院本部-資訊服務處
發展科
截止:2023/12/08
資安科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政治思想研究專題中心
截止:2023/12/09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台灣史研究所
口述歷史室
生命科學組-生物化學研究所
行政室
截止:2023/12/06
12/01~12/29
08:00 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驚豔臺灣生物多樣性特展
12/01
08:00 近代史研究所
「近代中日思想交流的脈絡連鎖」國際學術研討會
11:00 物理研究所
Three-dimensional simulations of core-collapse supernovae from the explosion to supernova remnant toward elucidating the explosion mechanism, neutron star, and chemical evolution
14:00 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Constraining the Cosmic Partition of IGM and CGM Baryons with FRB Foreground Mapping
15:00 民族學研究所
安寧療護介入:當外來文化與傳統觀念相遇
12/02
09:00 經濟研究所
第14屆東亞契約理論會議
10:00 民族學研究所
「中庸的實踐:陰陽、全局、辯證的運用」工作坊
12/04~12/05
08:00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空間計算與城市感知工作坊(Spatial Computing and Urban Sensing Workshop)」 工作坊主題:聲音與洪水感知
12/04
11:00 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
Herbal medicines modulate B cell-mediated humoral immunity against cancer
14:00 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
Writing a fundable proposal: reading reviewer’s mind (Part I)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14:00 經濟研究所
Protestantism and Modernization of China, the 19th to 20th centuries
12/05
10:00 法律學研究所
自由的條件:從國際勞工組織消除強迫勞動之國家人權義務檢視台灣移工制度
線蟲廣泛存在於土壤中,是地球上數量最多的動物,而有些真菌在養份缺乏的環境之下演化出捕食線蟲的能力。為了深入了解線蟲捕捉菌捕食線蟲的分子機制及關鍵的過程,本院分子生物研究所薛雁冰副研究員及研究團隊,利用轉錄體分析技術,及一系列的實驗證明,發現線蟲捕捉菌在不同捕食階段的關鍵基因與過程。線蟲捕捉菌偵測到線蟲訊號時,在初期會提高DNA複製和核醣體生成,在中期發育捕捉構造階段時,大量外泌蛋白,包含一些只在捕捉構造表現的特有蛋白,在晚期則依賴許多蛋白酶來消化線蟲。此研究讓人們對真菌捕食線蟲的機制有進一步的了解,為未來食蟲真菌的分子機制及演化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礎。此研究成果已於本(112)年11月發表在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PLOS Biology)。
本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編印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35卷第3期業已出版,本期共收錄五篇論文:
成長中的心臟如同一個正在建造中的家,而心肌細胞就是勤勉的建造者。科學家長久以來一直在思考,是什麼藍圖指導這些建造者完成他們的任務。本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高承福研究員團隊與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張耀明助技師、陳建璋研究員及顏裕庭長聘副研究員攜手合作,揭示了這個過程中的關鍵角色:一種叫做RNF20的蛋白質。研究團隊合作進行一系列先進的基因組分析,細致追蹤了RNF20如何精確指揮心肌細胞的成熟過程,發現RNF20像是持有表觀遺傳調控大藍圖的建築師,可在不改變DNA本身的情況下開關基因。這項研究不僅確立了RNF20作為心臟發育中不可或缺的表觀遺傳調控者角色,也為治療心臟病開闢了新途徑。本研究已刊登於《細胞報告》(Cell Reports),為心臟健康和治療策略提供了新視角和希望。
本院法律所編印之專書《2017行政管制與行政爭訟—行政程序法2.0》業已出版,本書由黃丞儀研究員主編
腸道菌叢藉可藉由短鏈脂肪酸調節宿主免疫系統,並促進心肌梗塞後之修復。本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謝清河特聘研究員團隊發現心肌梗塞後,增加腸道產丁酸細菌有助心肌修復。透過臨床檢體、恆河猴及小鼠心肌梗塞模式之分析,研究團隊證實產丁酸細菌經由合成丁酸與3-羥基丁酸(酮體)調節腸道平衡與細胞激素之生成,保護心肌梗塞後的心臟功能。研究團隊包括本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研究人員、國立成功大學劉嚴文教授、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張坤正副院長、亞東紀念醫院吳彥雯主任、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Timothy Kamp博士、Timothy A. Hacker博士與Jennifer Coonen博士等,此研究成果已於本(112)年11月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標題為〈Gut butyrate-producers confer post-infarction cardiac protection〉。
本院數學研究所編印之《數學傳播》季刊第47卷第3期已出版。本期收錄9篇數學相關文章,作者及文章標題如下:
本院數學研究所編印之《數學集刊》,第18卷第3期已出版。 作者及文章標題如下:
本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歷史》第17期已於2023年10月出版。
本院近代史研究所賴惠敏研究員著作《乾隆的百寶箱:清宮寶藏與京城時尚》一書已於2023年11月出版。
心臟衰竭依然是全球重要的致死原因,它的特點是成年人的心臟無法自我修復或彌補損失的心臟肌肉細胞。近年來利用幹細胞的細胞療法,已成為恢復失去的心臟肌肉細胞和重振心臟功能的可能途徑。本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謝清河特聘研究員帶領研究團隊在小鼠和非人類靈長類動物模型中取得了顯著的突破,通過共同移植衍生的內皮細胞和心肌細胞成功修復並再生受損的心臟肌肉細胞,這一開創性研究論題為「結合人類誘導多潛能性幹細胞衍生之心肌細胞和內皮細胞治療再生小鼠和非人類靈長類受損心臟」。此研究成果已於本(112)年10月發表在頂尖期刊《循環》(Circulation)。研究團隊包括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Tim Kamp博士和Tim Hacker博士,經臺灣和美國的科學家共同合作,引領了心臟再生領域新時代的可能性。
葉綠體是光合作用及其他生合成反應作用發生的重要胞器,了解作用於葉綠體的蛋白質如何運輸進葉綠體,是至關重要的論題。先前研究認為葉綠體內膜蛋白複合物具有伸入基質的異六聚體 ATP 酶結構,可提供蛋白質轉運進入基質的能量。本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李秀敏團隊利用生化實驗發現,此內膜蛋白複合物的兩個蛋白質FtsHi1及FtsHi2位於內膜的兩側:FtsHi1的ATPase domain位於膜間隙(intermembrane space)而非基質;而FtsHi2則非膜蛋白。此研究成果提供葉綠體轉運動力因子的結構及機制進一步的發現,並已於本(112)年9月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NAS) 。
絕大多數的真核生物基因內含許多序列阻斷基因的連續性最終卻沒有被轉譯成蛋白。這些序列必須在一個叫做核醣核酸剪接反應的過程中被移除,而執行此剪接反應的是一個巨大的核醣蛋白複合體,稱為剪接體。核醣核酸解旋酶Prp16是剪接反應的一個重要參與因子。在第一步的剪接催化反應後,Prp16會藉由水解ATP將參與第一步反應的核心因子Cwc25和Yju2從反應中心移除,讓3’剪接位得以進入反應中心以進行第二步反應。Prp16另一個公認的角色是可檢視剪接位的序列,確保剪接反應的準確度,而這個功能也需要ATP。本院分子生物研究所鄭淑珍特聘研究員團隊發現,當剪接位有鹼基突變導致剪接反應變慢時,Prp16可藉由將Cwc25穩定在剪接體上來促進第一步反應,但卻會造成錯誤的剪接位選擇。這個研究結果顛覆了過去對於Prp16在剪接反應中扮演校正功能的認知,卻也確認Prp16對於具正常的或突變的剪接位的前訊息核醣核酸,在剪接反應中都扮演推動反應向前的角色。這個發現改變了大家對Prp16的角色以及剪接校正的觀點,論文被NAR期刊選為重大突破研究。
本院語言學研究所期刊《語言暨語言學》第24卷第4期已出版,本期目錄如下:
本院經濟研究所期刊《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第54卷第1期業已出版,本期目錄如下:
在細胞對嘌呤需求增加的壓力條件下,嘌呤從頭合成(DNPS)途徑中,所有酵素會聚集形成嘌呤體。儘管嘌呤體已被發現15年,但其組裝機制仍屬未知,這也阻礙了對嘌呤體生理病理功能的具體剖析。本院生物化學研究所陳瑞華特聘研究員團隊首度發現嘌呤體組裝機制,並闡明了癌細胞仰賴嘌呤體生成得以增殖和存活的模式。目前癌症代謝研究主要聚焦於代謝途徑的重編,發現嘌呤體形成在癌症進展中的關鍵作用為研究癌症代謝開闢了新方向。這項研究揭示了代謝酶區室化對人類惡性腫瘤的影響,並強調了嘌呤體靶向作為抗癌策略的潛力,已於本(112)年10月發表在《分子細胞》(Molecular Cell)。
在面對新冠肺炎後疫情時代,開發持久且廣效型的抗病毒藥物為當務之急,以預防變種新冠病毒和其他未來新興冠狀病毒的大流行。本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陶秘華研究員與王宜萱博士團隊合作,成功找到一株能與hACE2上的病毒棘蛋白結合位點具有高結合力的單株抗體,命名為ch2H2。這個單株抗體不影響hACE2的正常功能,能有效阻斷多種新冠病毒變異株對細胞的感染,利用腺相關病毒載體(AAV)一次性注射,即可在小鼠體內產生持久且高濃度的ch2H2抗體,抵抗Omicron BA.5變異株的感染,顯著降低受感染小鼠肺中的病毒量,並減少肺部的病理變化。結果證明透過AAV遞送的hACE2阻斷抗體,可預防以hACE2為受體的所有變異株新冠病毒,具有開發為廣效抗冠狀病毒藥物的潛力。
作物與病原菌之間有永不停歇的攻防戰,植物在不斷強化對病原菌的免疫力的同時,病原菌也一直設法突破植物的抵禦防線。這個攻防戰中包含一群同時出現在真菌與宿主中的同源PR-1蛋白質,這群蛋白質在植物的功能是增加防禦力,但在真菌中卻可增加對宿主的感染力。本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馬麗珊助研究員、許全智博士和生物多樣性中心江殷儒研究員團隊合作發現:玉米黑粉菌內類似宿主PR-1的蛋白質(PR-1-like; PR-1L)可以感知植物釋放出的有毒酚類化合物,進而包覆菌絲以抵抗酚類化合物。真菌也同時利用宿主蛋白酶CatB3將PR-1L分解並釋放出類似源自植物宿主PR-1防禦蛋白的小型胜肽,藉由混淆宿主的免疫受體,來抑制植物免疫力,讓玉米黑粉菌可以順利在宿主中生存。這個研究首度揭示真菌寄生及與宿主之間藉由同源蛋白質的共同演化所產生的巧妙攻防策略,相關成果也可運用在強化作物對真菌病原體的抵禦力。此研究成果已於本(112)年9月刊登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本院經濟研究所編印之《經濟論文》第五十一卷第三期業已出版,本期共收錄三篇論文,作者及文章標題如下:
本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印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九十四本第三分已出版,本期共收錄4篇論文:
本期共收錄3篇文章,作者及論文名稱如下: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編印之專書《政治思想新視域》(下冊)業已出版。本書由陳宜中先生主編,為政治思想研究專題中心多年來舉辦學術會議的一項成果
藤壺是固著生活,不能移動的海洋生物,其膠黏蛋白是水下的強力膠水,但成份及在不同生命週期間之變化所知甚少。本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陳國勤研究員團隊,以顯微技術解剖藤壺幼體及成體之膠黏蛋白腺體,為全球首次以轉錄組、免疫組織化學及散彈式蛋白質體分析法,研究在海龜殼上生長的龜藤壺幼體及成體的膠黏蛋白結構與基因。結果分離出30個成體及27個幼體的膠黏蛋白,發現大部份幼體及成體的膠黏蛋白皆為不同結構,只有SIPC 及CP100K膠黏蛋白在幼體及成體中都有出現,另CP52K蛋白於幼體及成體中有多個旁系同源體(Paralogues) 。研究進一步揭示幼體及成體的膠黏蛋白有各自獨立的進化源頭,不同結構之膠黏蛋白可由基因選配、基因合成及基因重複後之功能分歧的機制所產生。本研究成果已於本(112)年8月發表在頂尖期刊《分子生態學》(Molecular Ecology)。
本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印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19期業已出版,本期共收錄論文3篇、研究討論1篇及書評1篇:
轉錄因子 TATA-box 結合蛋白調節細胞核中的基因表達,這個過程能夠由細胞核轉運蛋白(在酵母中統稱為細胞核轉運蛋白-(Kap-))和多種調節因子參與並調控。細胞核轉運蛋白Kap114p除了可將酵母菌中TATA-box 結合蛋白運輸至細胞核內,並且可進一步調節基因的轉錄。然而,細胞核轉運蛋白Kap114p如何與TATA-box 結合蛋白作用以發揮其多面向之功能仍不清楚。本院分子生物學研究所夏國強副研究員和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研究所陳威儀博士領導團隊,利用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決定細胞核轉運蛋白Kap114p結構與TATA-box 結合蛋白之複合物結構,結合其它生化相關實驗,進而揭示了細胞核轉運蛋白Kap114p在執行細胞核轉運之外的非典型功能。此研究成果已於本(112)年9月發表在《自然通訊》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
本院分子生物研究所薛一蘋特聘研究員實驗室,利用高階光學顯微鏡技術與生化分析,證實KLHL17和SYNPO兩個自閉症致病蛋白質,可協同調控神經元突觸(synapse) 裡面的棘器(spine apparatus)。棘器是興奮性突觸內部特化的內質網,控制鈣離子流通和突觸可塑性。KLHL17和SYNPO在突觸內促進棘器聚集,調控棘器在突觸內的數量與分佈,影響鈣離子流通,增進神經元的活性與可塑性。研究團隊進一步與本院應用科學中心陳壁彰副研究員實驗室跨領域合作,利用「新創改良擴展顯微鏡技術」突破光學顯微鏡繞射極限,以近30奈米超高解析度,成功觀察KLHL17、SYNPO與棘器的三維空間分佈,聯結棘器功能和自閉症的相關性。此研究成果已於本(112)年8月刊登於《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期刊》(PLOS Biology)。
致病蛋白一號(Pathogenesis-related Protein 1, PR1)在植物免疫反應的生理功能和活性一直是科學界的未解之謎,本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陳逸然副研究員研究團隊成功解密植物免疫系統長達五十年謎團,揭示植物偵測病原菌入侵時將免疫指標蛋白PR1轉化成可直接活化植物全身防禦細胞素CAPE之關鍵酵素機制。在植物無法有效產生或感知主要防禦賀爾蒙水楊酸時,局部施加微量合成之CAPE仍可有效活化植物全身防禦力,可為未來提高作物抵禦病害的能力奠定基礎,並對全球氣候暖化導致作物免疫力弱化問題帶來全新的解決方向與觀點。此研究成果已於本(112)年8月刊登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強化蛋白質酵素的活性是生物科技研究的嚴峻挑戰,傳統方法仰賴大規模的篩選平台和生化活性驗證。有鑑於此,本院生物化學研究所吳昆峯助研究員研究團隊率先套用先進的人工智慧深度學習工具 ProteinMPNN 加速蛋白質工程的作業流程。該團隊使用泛素為例子,通過 ProteinMPNN 計算並重新設計成一種針對 Rsp5 E3 連接酶的泛素變種。此變種是Rsp5專屬的有效變構活劑 (allosteric activator),實驗從設計到功能驗證僅在短短三個月內完成,且無需任何人工修正設計內容,這一里程碑預示人工智慧驅動蛋白質設計的新時代到來。此研究成果已於本(112)年8月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合成生物學專刊》(ACS Synthetic Biology)。
透過位於西南赤道太平洋,所羅門海深海岩芯中保存良好的魚類耳石化石,本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林千翔助研究員研究團隊重建過去46萬年來五次冰期與間冰期的深海魚類組成,交叉比對生物多樣性統計與古海水溫度紀錄,進而發現熱帶深海魚類群聚結構與海水溫度變化具有密切關係。此研究成果已於本(112)年7月發表在國際期刊《Science Advances》。
由全球超過350位科學家組成的「冰立方(IceCube)微中子觀測站」,首次利用高能微中子生成銀河系影像,在天文領域取得突破性成果,證實長久以來關於銀河系作為高能量微中子之來源的猜測。
「演算公平性」是AI執法的重要挑戰。本院歐美所洪子偉副研究員與東吳大學顏均萍助理教授,以對比式因果模型分析芝加哥警方預測警務中的種族歧視成因,解釋為何不同的公平性標準無法在數學上同時成立。
「中研院訊」為本院重要資訊及研究成果發布平台,每雙週出刊,協助院內同仁掌握本院最新消息,也讓院外讀者更加了解本院及相關學術研究成果。 前往網站
「研之有物」為本院創立之科普平臺,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報導數理、生命及人文社會領域研究成果,分享研究人員不為人知的甘苦談。歡迎進入官網吸收新知、訂閱電子報,一起探索各領域知識! 前往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