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區風景
歐美所圖書館
民族學研究所
生態時代館
徵才育才
院內活動
聲明專區
2024年隨AI應用持續拓展,全球商品貿易升溫,惟製造業各業復甦步調不一,使得全球經濟緩步成長。國內受惠於新興科技應用需求帶動下,出口暢旺且下半年投資成長亦優於預期,因此前三季實質GDP年成長率為5.19%,預估2024年經濟成長率較7月預測上修至4.23%。展望2025年,美國單邊主義興起,再加上中國大陸經濟復甦的挑戰依然存在,兩者是否對全球貿易與景氣復甦產生影響,將會是臺灣明年經濟成長動向的重要變數。
因應淨零排碳的迫切需求,中央研究院今(19)日舉辦專題演講,邀請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朱棣文院士,以「溫室氣體淨零排碳的機遇與挑戰」為題發表演講。廖俊智院長表示,全球暖化是全世界共同的挑戰,但在思考低碳能源策略時必須視各地天然資源、產業結構、社會民情等不同條件,因地制宜。科學持續進步,以科學發現與科技創新,逐步帶領人類生活轉型,是科學家的使命。
中央研究院今(10)日頒發「第十三屆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本屆共有44件申請,經過嚴格審查,最後5本專書脫穎而出,主題包含歷史學、社會學、哲學、中國文學。典禮由廖俊智院長頒獎,每位得獎者獲頒新臺幣60萬元及獎牌1面。
中央研究院今(9)日揭曉2024年「年輕學者研究成果獎」,由廖俊智院長頒發獎牌、獎金給5位年輕學者,包括本院蔡政江副研究員、臺灣大學黃彥婷副教授、臺灣大學李承叡教授、臺灣大學曼紐爾(Manuel Herrero-Puertas)副教授及陽明交通大學盧正恒副教授。
中央研究院南部院區第三期開發的量子科技實驗大樓,於今(22)日舉行動土儀式。廖俊智院長表示,量子科技先進的運算及通訊保密能力是未來人類社會必需的科技,全球先進國家已競相布局因應。中研院持續在南部院區建置尖端核心設施,延攬國內外量子科研人才投入,發展從基礎到應用垂直整合的研究,使臺灣在全球量子領域發揮關鍵影響力。
中央研究院今(9)日首度開箱位於臺南沙崙的南部院區,舉辦「院區開放日」,並邀請臺南市府及在地學研單位一同共襄盛舉,共推出35場豐富多元活動,吸引大批親子、學生及科學迷湧入,參加各種科普遊戲、闖關、導覽、演講,開心探索新科學基地,享受獨家科普之旅。活動現場還設有25攤臺南在地商家市集,增添熱鬧氛圍。
中央研究院年度科普盛事──「院區開放」(Open House)首度前進南臺灣,位於臺南沙崙的南部院區將於11月9日(星期六)舉辦「南部院區開放日」。當天將有研究人員精心規劃的數十場科普活動,透過闖關遊戲、科普演講和展覽,要讓大家了解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新能源、臺灣史地、政治外交等主題。邀請中南部大小朋友一起探索科學樂趣,開箱中研院嶄新院區!
歐洲分子生物組織(The European Molecular Biology Organization, EMBO)於今(2024)年10月底在德國海德堡(Heidelberg)總部舉行「60週年會員年度大會」,安排中央研究院廖俊智院長進行首場演講,他以「設計新代謝系統以增進固碳速率」(Design of new metabolism for increasing carbon fixation)為題,發表因應氣候變遷挑戰的最新研究成果,獲得與會科學家的眾多迴響;廖院長此次亦代表臺灣(中研院與國科會)與歐洲分子生物聯盟(The European Molecular Biology Conference, EMBC)及EMBO簽訂《準會員協定》,開啟臺歐科學界合作的新里程。
中央研究院突破傳統地質測量與探勘的限制,運用精密地質探測技術定位熱源,並結合台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的鑽井技術,於今(21)日在宜蘭員山開鑽全臺第一座「深層地熱探測井」。本院廖俊智院長、經濟部郭智輝部長及台灣中油公司李順欽董事長等人亦到場共同見證此重要突破。
中央研究院今(19)日舉辦一年一度的「院區開放」(Open House)。今年主題演講帶來最夯的「未來世代的必修課:能源與AI科技」,靜態的「院區70週年影像展」、蒐集自然聲景的「福爾摩沙 蕨·響」展,還有近300場互動性趣味科普活動接連上陣,萬名大小朋友一起知識充電。
中央研究院南部院區於今(15)日舉行開幕儀式,賴清德總統親臨致詞,前副總統陳建仁院士、臺南市黃偉哲市長等人共同見證。中研院廖俊智院長表示,中研院2012年決定南部院區落腳臺南沙崙,2017年行政院核定開發計畫,致力打造全新概念的院區,鎖定關鍵議題,垂直整合基礎研究到實際應用,串聯資源與在地學研界,共同開展世界級前瞻研究。
中央研究院院區開放(Open House)科普嘉年華系列活動今(12)日正式開跑,引爆國內最大科學盛宴!連續第二年舉辦「兒童科普日」,上百場互動式活動吸引滿滿親子人潮來到南港,逛懷舊夜市、玩桌遊、射火箭、組星星、編木簡、練武功、聽故事,小朋友邊玩邊學,家長們也遨遊小人國的知識樂園,從玩樂中感受科學的趣味。
學術及儀器事務處
2025/01/14
本院115年度『全院性核心設施及新創儀器計畫』即日起接受申請
出版中心
展覽訊息〉2025台北國際書展:「海灘拾貝:探索無邊知識海」主題特展
2025/01/08
本院「114年度第2梯次博士後研究學者」自本(114)年1月16日(四)起至3月3日(一)17時止受理線上申請
114年度本院新增研發AI在人文與科學研究的創新應用計畫核定公告
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2025/01/07
填補生物資料空缺,為保育及永續發展提供堅實基礎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2025/01/02
研究調查〉「中國印象調查」網路調查
2024/12/31
114年度本院第3類型「任務導向生技研究計畫」&「因應流行病研究計畫」&「生醫資料精準醫療計畫」新增計畫核定公告
秘書處
2024/12/27
活動報名〉6G!衛星通訊在下世代行動電話系統的發展
2024/12/25
中研院新進研究人員交流會 — 鼓勵合作 跨出舒適圈 挑戰新問題
人事室
2024/12/23
本院經濟研究所所長由研究員張俊仁博士接任,廖院長主持交接典禮。
2024/12/20
本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所長由研究員賴爾珉女士接任,廖院長主持交接典禮。
國際事務處
中央研究院國際研究生學程(TIGP)舉行第十九屆結業典禮
2025年「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成果獎」本(113)年12月20日起至114年1月20日止受理線上申請。
2024/12/19
2025-2026年度本院與捷克科學院共同徵求國際合作計畫核定公告
2024/12/16
114年度第1梯次「國內學人短期來院訪問研究」核定通過名單
2024/12/13
本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吳志航助研究員獲選為歐洲分子生物組織 (EMBO)全球研究學者(EMBO Global Investigator)
2024/12/06
2024年「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成果獎」訂於12月9日舉行頒獎典禮
2024/12/02
新書出版〉《研之有物:格物窮理!中研院的 25 堂數理科學課》將舉辦新書分享會
總務處
2024/11/26
「嶺南畫派來臺半世紀-高奇峰、趙少昂、歐豪年、胡宇基、黃磊生、盧清遠師生三代聯展」、「鵬展鯤游-歐豪年大師紀念展」即日起在本院嶺南美術館左廳和右廳同時展出
2024/11/14
114年度本院第1-2類型新增計畫核定公告
2024/11/01
「本院114年度「國際研究生學程(TIGP)」開始受理申請」
政風室
2024/10/17
本院113年度廉能楷模人員與具體事蹟
2024/09/11
本院113年模範公務人員及工作績優人員獲選名單與個人優良事蹟表
2024/08/21
本院物理研究所所長自113年9月1日起由特聘研究員張元翰先生接任。
2024/07/08
中央研究院2024年國際研究生學程錄取公告
2024/06/07
【AI for PI Workshop】與AI專家們對談(檢附簡報檔)
2024/06/06
本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所長由特聘研究員陳儀莊女士接任,廖院長主持交接典禮。
2024/05/09
展望2030年 聚焦願景 提出策略 開始行動
2024/05/08
本院關鍵議題研究中心主任自113年5月9日起由研究員李超煌先生正式接任。
2024/04/09
本院即日起至113年5月31日止受理志願服務人員報名
2024/03/29
113年「國際研究生學程(TIGP)暑期實習計畫」錄取名單
2024/03/01
研究調查〉「家庭動態調查2024年訪問計畫」面訪調查
2024/02/27
本院資訊科技創新研究中心主任自113年3月1日起由特聘研究員逄愛君女士接任。
歐美研究所
2024/02/20
美國密西根大學2024年「暑期社會研究量化方法課程」開始報名
2024/01/15
國立臺灣大學林麗瓊院士當選世界科學院2024新任院士
2023/12/20
本院3位年輕研究人員獲選為歐洲分子分子生物學組織「全球研究學者」
2023/11/01
本院113年度「國際研究生學程(TIGP)」開始受理申請
2023/09/25
本院112年模範公務人員暨工作績優人員頒獎典禮業於112年9月12日辦理完竣,茲將本年度獲獎人員之優良事蹟刊登本院網頁公開表揚
2023/09/13
攜手大學共創雙贏 中研院推「中研學者」計畫
院本部
2023/08/22
院長致同仁信:本院博士生獎助金提升方案
Letter from President Liao to Ph.D. Students: Supplemental Stipends for Academia Sinica Ph.D. Students
生命科學組-基因體研究中心
Genomics Research Center, Academia Sinica
截止:2025/02/13
生命科學組-分子生物研究所
陳律佑老師實驗室
截止:2025/02/01
院本部-智財技轉處
智財組
截止:2025/01/31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Center for Asia-Pacific Area Studies
截止:2025/02/14
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民族學研究所
截止:2025/02/04
生命科學組-生物化學研究所
林曉青老師實驗室 (天然物生物合成實驗室)
截止:2025/01/25
數理科學組-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
賴品光老師實驗室
數理科學組-資訊科學研究所
資訊所總務室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中國文哲研究所
中研院人文講座辦公室
截止:2025/01/18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社會學研究所
鄭雁馨老師
調查研究專題中心
行政室
截止:2025/01/20
01/14
09:00 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國內外海洋生物分子研究和應用現況座談會
14:00 政治學研究所
IPSAS系列演講:「公共利益與國家正當性:早期現代英國、日本與中國的歷史比較」
01/15
10:00 近代史研究所
三個商人的故事:近代上海的社會、政治網絡與公共領域
10:00 經濟研究所
Stable Matchings under Two-sided Asymmetric Incomplete Information
11:00 分子生物研究所
Dissecting the functional landscapes of chromatin regulatory complexes with CRISPR-mutational scanning
11:00 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 From Clinic to Bench
14:00 民族學研究所
How researching about a taboo? Decay of Chinese material religion
IPSAS系列演講:「Dictating the Agenda: The Authoritarian Resurgence in World Politics」
15:00 化學研究所
[IoC] Macromolecular Battery Electrodes
01/16~01/17
08:00 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2025 Future Earth Taipei 年度大會
01/16
10:00 化學研究所
[IoC] Stimuli-responsive materials: from hard to soft
IPSAS系列演講:Inter-party Cooperation and Affective Polarization: Evidence from a Quasi-natural Experiment in Taiwan.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編印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36卷第5期業已出版,本期共收入5篇論文:
本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編印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三十六卷第四期業已出版,本期共收入5篇論文
本院經濟研究所期刊《經濟論文》第52卷第4期業已出版,本期目錄如下
本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印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25期業已出版,本期共收錄論文3篇及書評1篇
本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印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24期業已出版,本期共收錄論文3篇、研究討論1篇及書評1篇
本院近代史研究所林美莉副研究員校註《熊式輝日記(1940-1941)》一書已於2024年12月出版。
本院歐美研究所編印之《歐美研究》第54卷第4期已出版,本期共收錄3篇文章,作者及論文名稱如下
疼痛是一種常見但複雜的現象,同時包含身體感覺與情緒反應。雖然我們對疼痛已有基本了解,但對於導致疼痛反應的大腦機制仍尚未完全明瞭。本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陳建璋研究員所領導的團隊,近期在揭示慢性疼痛大腦機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研究顯示慢性疼痛會活化丘腦前室旁核(PVA)中的特定神經元群體,這些神經元分別負責處理疼痛的身體感覺與情緒反應,且活性會隨疼痛類型而改變。刺激這些神經元會導致觸覺敏感與逃避行為,而抑制它們則能減輕疼痛。此外,這些神經元向終紋床核(BNST)和伏隔核(NAc)傳遞信號,分別調控疼痛的不同行為表現。這項發現不僅深化了對疼痛機制的理解,也為慢性疼痛治療提供了全新的思考方向,可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 本研究由陳建璋研究員及其實驗室成員 Dr. Selomon Assefa Mindaye(第一作者,TIGP-INS 畢業生)與陳瑋鑫博士主導完成,並與生醫所陳世淯長聘副研究員、楊世斌長聘副研究員,以及資訊所施純傑研究員合作完成。研究成果已於2024年11月26日刊登於國際期刊《細胞報導》(Cell Reports)。
在所有生物體的演化分化過程中,轉錄因子調控網路重組會產生表現型新穎性。現今研究尚未完全了解轉錄重組背後的詳細分子機制,亦未能全面性描寫不同的轉錄調控網路。本院分子生物研究所呂俊毅特聘研究員所帶領的團隊,描繪了不同酵母菌種中的轉錄因子Sef1調控網路的特徵,證明了在進化過程中,不完全重組的Sef1調控網路可通過運用具有新功能的保守靶基因NDE1,演化出強烈的表現型分化。此研究為了解轉錄調控網路的演化軌跡,提供新的見解,有助於未來解析生物多樣性的起源與機制。研究成果已於2024年11月20日發表於《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期刊。論文第一作者暨共同通訊作者為分生所資深專案研究員許博琛博士,其他作者包括美國貝勒醫學院(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盧子喬博士、史丹佛大學醫學院(Stanford University Medical School)洪柏湘博士。研究經費由本院「深耕研究計畫」及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尖端科學研究計畫」支應。
黃體素參與人類和脊椎動物(例如小鼠)的月經/動情週期、妊娠和胚胎發生,是重要的生殖荷爾蒙。過低的體內黃體素濃度,是造成不孕症及早期流產的主要原因之一。包括口服黃體素在內的荷爾蒙療法,是治療不孕症的重要手段。然而,口服黃體素隨著病患的體質差異,療效相對不穩定。找出口服黃體素療效不佳的原因,對不孕症治療深具重要性。本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江殷儒研究員與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婦產科陳美州教授合作,分析人類腸道菌資料庫,搭配細菌學研究與小鼠實驗,發現無害梭菌(Clostridium innocuum)具有在腸道中代謝黃體素的能力,經由人體的肝腸循環,能影響血中的黃體素濃度。研究團隊透過小鼠試驗,證明使用專一性較高的抗生素,例如甲硝唑(metronidazole),可有效移除腸道中的無害梭菌,進而提高血中黃體素濃度,恢復動情周期與濾泡的發育。此研究有助了解人體黃體素之代謝機轉,並釐清腸道菌的相關角色,未來可望進一步發展補充黃體素的新穎策略,促進個人化醫療。研究成果已於2024年11月7日發表在《腸道微生物》(Gut Microbes)期刊。
癌症多重抗藥和抗免疫機制是難以克服的治療難題。本院生物醫學研究所牟昀副研究員及胡哲銘副研究員團隊研發了可釋放多重免疫治療的益生菌載體,可滲入腫瘤釋放多種抗癌融合蛋白,達到消滅腫瘤及提升抗癌免疫力的效果。論文第一作者劉程豪博士利用基因工程,在益生菌載體上裝載了癌細胞標靶傳遞、細胞穿孔蛋白、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及免疫細胞激素等功能,讓細菌載體更安全,可高量施打於血液。此設計解決了癌症多靶點治療的藥物組合諸多法規、專利、藥動學等複雜問題,讓多種藥物可經由細菌載體的方式一次性大量生產,直接進行注射和腫瘤標靶的傳遞。研究成果已於2024年10月22日發表於《細胞報告醫學》(Cell Reports Medicine)期刊。
長春花生物鹼衍生物常用於治療癌症,但癌細胞產生之抗藥性限制其療效。肝癌上調蛋白(HURP) 是一種微管作用蛋白,會降低癌細胞對長春花生物鹼藥物的敏感性,然而具體的分子機制尚不明確。本院分子生物研究所夏國強副研究員與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蔡素宜教授、日本國立遺傳學研究所島本勇太(Yuta Shimamoto)副教授合作,利用冷凍電鏡分析與生化實驗,揭示了肝癌上調蛋白之微管蛋白結合區塊能夠與β-微管蛋白作用,並與長春瑞濱(一種由長春花生物鹼衍生的化療劑)競爭。重要的是,此競爭性能進一步降低了長春瑞濱所引起的微管生長缺陷。此研究闡明了肝癌上調蛋白在癌細胞中驅動抗藥性的機制,提供了將其作為改善癌症化學治療之潛力。研究成果已於2024年10月14日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論文第一作者為本院國際研究生「分子與細胞生物學」(TIGP- MCB)學程博士生阿思拉(Athira Saju)、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化曁分子生物研究所博士生陳博邦。研究經費來源為本院深耕研究計畫、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研究計畫。
「中研院訊」為本院重要資訊及研究成果發布平台,每雙週出刊,協助院內同仁掌握本院最新消息,也讓院外讀者更加了解本院及相關學術研究成果。 前往網站
「研之有物」為本院創立之科普平臺,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報導數理、生命及人文社會領域研究成果,分享研究人員不為人知的甘苦談。歡迎進入官網吸收新知、訂閱電子報,一起探索各領域知識! 前往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