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所圖書館
院區風景
民族學研究所
生態時代館
徵才育才
院內活動
聲明專區
Academia Sinica FAQ
國內最具規模的科普饗宴即將來襲!中央研究院「院區開放」(Open House)參觀活動邁入第26屆,因應臺灣少子化趨勢,向下扎根科學教育,今(112)年首度於10月14日(六)加碼舉辦「兒童科普日」,打造專屬學齡兒童的科學遊樂園;10月21日(六)「院區開放日」則持續瞄準國高中生、社會大眾。連續兩個週六,合計近300場科普活動,讓全國大小朋友皆能直擊研究現場,與科學家近距離接觸,展開知識大探索。活動官網(https://openhouse.sinica.edu.tw/)已於今(11)日正式上線。
太平洋海流最強能源就在台灣?國際學者關注的特殊生物就在澎湖?抓住夏天的尾巴,一窺海洋的奧秘!中央研究院本(8)日在澎湖馬公高中舉辦第11場「中研講堂─跨縣市科普演講」。全場緊扣澎湖最著名的海洋特色,以「動物演化」和「黑潮發電」為題,吸引全校近千名師生齊聚一堂,聆聽研究人員分享最「海口味」的科研新發現。
英國結構生物學家,也是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文卡.拉馬克里希南博士(Dr. Venki Ramakrishnan) 將於本(8)月11日在「中央研究院講座」以「我的核醣體冒險經歷」(My Adventures in the Ribosome) 為題發表演講。想瞭解這位諾貝爾得主如何從物理學跨界到分子生物學的心路歷程,以及畢生破解核醣體結構的過程,敬請把握機會。
2023上半年主要經濟體因應通膨問題而大幅緊縮的貨幣政策,其效果開始顯現,造成全球經濟放緩,終端需求不振,因此製造業持續去化庫存,進而影響到臺灣外貿動能及廠商的投資意願,第一季實質GDP年成長率為−2.87%。預計下半年民間消費將成為支撐經濟成長的主要支柱,然而外需仍趨疲軟,因此2023全年的實質經濟成長率預測向下修正至1.56%。
自然界的碳平衡主要由陸地及海洋生物的光合作用、呼吸,及分解作用所達成,然而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使用化石燃料每年排出約360億公噸二氧化碳,嚴重破壞了自然界的碳平衡。中央研究院廖俊智院長團隊及蔡明道院士團隊,發現一種增加海中藍綠菌光合作用的新方法,使藍綠菌吸收二氧化碳(稱為固碳)的速率增加約60%,為自然界的碳平衡研究開啟新契機。此研究成果已於本(112)年6月發表在國際期刊《自然代謝》(Nature Metabolism)。
要達成2050淨零目標亟需投入創新科技,社會各界的支持可望加速實現目標。中央研究院發起「淨零科技研發計畫」並設置研發講座及訂定研發獎勵辦法,鼓勵取得具體成果的研發團隊,同時歡迎關心淨零科技研發的企業及社會各界共同參與。今(3)日,本院與富邦集團、台灣大哥大簽署「淨零科技研發獎勵合作協議」,兩大企業率先投入,聯手捐贈新臺幣1,000萬元的獎勵金,將用於鼓勵研究人員投入新科技的研發、加速目標實踐。
為什麼會再生的動物,再生速度總是跟受傷程度成正比?這是一個困擾生物學家超過250年的奇特現象。中央研究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陳振輝副研究員及物理研究所林耿慧副研究員組成跨領域團隊,發現斑馬魚利用「機械波」及時偵測受傷發生的位置,以調控相對應的傷口癒合和再生反應。此研究成果於今(112) 年6月刊登於國際期刊《自然物理》(Nature Physics)。
即將於本(2023)年6月25日舉辦的第72屆林島諾貝爾獎得主會議,共有來自全球各地的635位青年科學家,將與40位諾貝爾獎得主對談交流,中央研究院2位青年學者亦獲選出席此次會議,分別為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蕭建靖博士後研究學者,以及應用科學研究中心劉遠萱博士後研究學者,2人將前往德國,把握難得的機會,與諾貝爾獎得主對談交流。
今(10)日桃園武陵高中人聲鼎沸,來自中央研究院的學者,與在地民眾及學生暢聊2023最熱門話題──AI人工智慧與ChatGPT!本院跨縣市科普演講「中研講堂」由蔡宗翰研究員分享如何培養文理兼具的未來人才,古倫維研究員解釋ChatGPT的前世今生。熱議講題吸引了逾200多位觀眾,研究員用最接地氣的語言解釋人工智慧模型、指引新時代該如何充實自我。二場次演講毫無冷場,現場觀眾踴躍提問,互動熱絡。
中央研究院今(1)日宣布與莫德納(ModernaTx)及莫德納台灣(Moderna Taiwan)簽署合作意向書,建立策略合作關係,雙方將結合研發與輔導資源,加速國內mRNA技術的發展,培育相關研究人才,並共同發起mRNA前瞻新創獎計畫,廣邀台灣優秀的研究團隊參與評選。
人事室
2023/09/25
本院112年模範公務人員暨工作績優人員頒獎典禮業於112年9月12日辦理完竣,茲將本年度獲獎人員之優良事蹟刊登本院網頁公開表揚
國際事務處
2023/09/23
梵蒂岡「宗座科學院」院長暨樞機主教及主席來院演講
秘書處
2023/07/07
第34屆院士提名自112年7月17日起至112年10月17日止
2024年名譽院士提名自112年7月17日起至112年12月17日止(依法須經院士10人以上之提名)
院本部
2023/08/22
院長致同仁信:本院博士生獎助金提升方案
Letter from President Liao to Ph.D. Students: Supplemental Stipends for Academia Sinica Ph.D. Students
2023/09/20
鍾孫霖院士獲選美國地球物理學會會士
2023/09/13
攜手大學共創雙贏 中研院推「中研學者」計畫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研究調查〉「中國印象調查研究」網路調查
2023/08/30
中央研究院2024年藝文活動甄選開放申請
2023/08/29
本院台灣史研究所所長由研究員鍾淑敏博士接任,廖院長主持交接典禮。
學術及儀器事務處
2023/08/16
本院113年度第1梯次「獎勵國內學人短期來院訪問研究」受理線上申請 至112年10月4日
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
2023/08/08
植微所郭志鴻研究員榮獲2023年國際黴漿菌學組織 Derrick Edward Award 殊榮
研究調查〉「傳播調查資料庫第三期第二次」青少年調查計畫
2023/07/27
中央研究院2023年國際研究生學程錄取公告
2023/06/30
跨域靈感激盪!首場「思想櫥窗」座談 藉 ChatGPT 熱潮探討「智慧」的前世今生
2023/06/13
本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所長自112年7月15日起由特聘研究員魏金明先生接任。
生命科學組-分子生物研究所
陳俊安老師實驗室
截止:2023/09/30
數理科學組-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生命科學組-基因體研究中心
The Lee Lab 李志浩特聘研究員實驗室
The Lee Lab 李志浩特聘研究員實驗室 Postdoctoral Fellow 博士後研究
王亦生老師實驗室
生命科學組-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
周雅惠老師實驗室
數理科學組-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蔡宜君老師研究室
空氣品質專題中心
空氣品質專題中心-氣膠與雲化學實驗室
數理科學組-應用科學研究中心
行政室
生命科學組-生醫轉譯研究中心
藥物合成及分析核心設施
截止:2023/10/01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調查研究專題中心 華人家庭研究計畫
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國科會補助傳播調查資料庫計畫
調查研究專題中心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社會學研究所
鄭雁馨研究員
陳奕穎老師實驗室
09/26
14:00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紀錄片放映暨導演映後座談|我那遙遠的呼喚 (中文講座 實體)
15:00 民族學研究所
"Unruly" Children: Re-discovering Arthur P.Wolf's Taiwan Fieldnotes in a New Framework
09/27
14:00 社會學研究所
第一次臺海危機與「定海神針」
14:00 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Scintillation Theories and Remote Sensing of Ionospheric Irregularities using Electromagnetic Waves
15:00 基因體研究中心
Modulating Hippocampal Neurons and Connections: Implications for Anxiety
15:00 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The Mitochondrial Interference Hypothesis, A New Hypothesis for An Old Story
09/28
14:00 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
Live Cell Force Dynamics – Do Cell Membranes Support or Resist Tension Propagation?
10/02
10:00 民族學研究所
行動中的鄉民:冷戰脈絡下應用人類學的外一章
10:00 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
Neuron-glial interactions in health and disease: from cognition to cancer
10:00 歷史語言研究所
戰國至西漢時期隨葬品標簽及相關問題
11:00 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
What animal self-medication in the wild can teach us about antiparasitic and other phytotherapies for humans and domestic animals?
11:00 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
Gene Regulation by 3D Genome Topology in Single Cells
本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印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19期業已出版,本期共收錄論文3篇、研究討論1篇及書評1篇:
轉錄因子 TATA-box 結合蛋白調節細胞核中的基因表達,這個過程能夠由細胞核轉運蛋白(在酵母中統稱為細胞核轉運蛋白-(Kap-))和多種調節因子參與並調控。細胞核轉運蛋白Kap114p除了可將酵母菌中TATA-box 結合蛋白運輸至細胞核內,並且可進一步調節基因的轉錄。然而,細胞核轉運蛋白Kap114p如何與TATA-box 結合蛋白作用以發揮其多面向之功能仍不清楚。本院分子生物學研究所夏國強副研究員和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研究所陳威儀博士領導團隊,利用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決定細胞核轉運蛋白Kap114p結構與TATA-box 結合蛋白之複合物結構,結合其它生化相關實驗,進而揭示了細胞核轉運蛋白Kap114p在執行細胞核轉運之外的非典型功能。此研究成果已於本(112)年9月發表在《自然通訊》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
本院分子生物研究所薛一蘋特聘研究員實驗室,利用高階光學顯微鏡技術與生化分析,證實KLHL17和SYNPO兩個自閉症致病蛋白質,可協同調控神經元突觸(synapse) 裡面的棘器(spine apparatus)。棘器是興奮性突觸內部特化的內質網,控制鈣離子流通和突觸可塑性。KLHL17和SYNPO在突觸內促進棘器聚集,調控棘器在突觸內的數量與分佈,影響鈣離子流通,增進神經元的活性與可塑性。研究團隊進一步與本院應用科學中心陳壁彰副研究員實驗室跨領域合作,利用「新創改良擴展顯微鏡技術」突破光學顯微鏡繞射極限,以近30奈米超高解析度,成功觀察KLHL17、SYNPO與棘器的三維空間分佈,聯結棘器功能和自閉症的相關性。此研究成果已於本(112)年8月刊登於《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期刊》(PLOS Biology)。
致病蛋白一號(Pathogenesis-related Protein 1, PR1)在植物免疫反應的生理功能和活性一直是科學界的未解之謎,本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陳逸然副研究員研究團隊成功解密植物免疫系統長達五十年謎團,揭示植物偵測病原菌入侵時將免疫指標蛋白PR1轉化成可直接活化植物全身防禦細胞素CAPE之關鍵酵素機制。在植物無法有效產生或感知主要防禦賀爾蒙水楊酸時,局部施加微量合成之CAPE仍可有效活化植物全身防禦力,可為未來提高作物抵禦病害的能力奠定基礎,並對全球氣候暖化導致作物免疫力弱化問題帶來全新的解決方向與觀點。此研究成果已於本(112)年8月刊登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強化蛋白質酵素的活性是生物科技研究的嚴峻挑戰,傳統方法仰賴大規模的篩選平台和生化活性驗證。有鑑於此,本院生物化學研究所吳昆峯助研究員研究團隊率先套用先進的人工智慧深度學習工具 ProteinMPNN 加速蛋白質工程的作業流程。該團隊使用泛素為例子,通過 ProteinMPNN 計算並重新設計成一種針對 Rsp5 E3 連接酶的泛素變種。此變種是Rsp5專屬的有效變構活劑 (allosteric activator),實驗從設計到功能驗證僅在短短三個月內完成,且無需任何人工修正設計內容,這一里程碑預示人工智慧驅動蛋白質設計的新時代到來。此研究成果已於本(112)年8月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合成生物學專刊》(ACS Synthetic Biology)。
本院數學研究所編印之《數學傳播》季刊第47卷第2期已出版。本期收錄9篇數學相關文章,作者及文章標題如下:
本院數學研究所編印之《數學集刊》,第18卷第2期已出版。作者及文章標題如下:
本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編印之《亞太研究論壇》第72期業已出版,本期收入內容如下:
本書由本院政治學研究所主編,集結29位學者共同執筆,
本院語言學研究所《語言暨語言學》專書系列之六十四,由本院江敏華研究員與香港科技大學姚玉敏副教授共同編輯之《早期漢語方言語法》合集專書已出版。
本院語言學研究所期刊《語言暨語言學》第24卷第3期已出版,本期目錄如下:
本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印之《古今論衡》第40期已出版,本期共收錄5篇論文:
本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印之Asia Major, Volume 36 Part 1已出版,本期共收錄4篇論文:
本院民族學研究所編印之《臺灣人類學刊》第21卷第1期已出版,本期收錄內容如下:
本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編印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三十五卷第二期業已出版,本期共收錄五篇論文:
本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印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九十四本第二分已出版,本期共收錄4篇論文:
透過位於西南赤道太平洋,所羅門海深海岩芯中保存良好的魚類耳石化石,本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林千翔助研究員研究團隊重建過去46萬年來五次冰期與間冰期的深海魚類組成,交叉比對生物多樣性統計與古海水溫度紀錄,進而發現熱帶深海魚類群聚結構與海水溫度變化具有密切關係。此研究成果已於本(112)年7月發表在國際期刊《Science Advances》。
由全球超過350位科學家組成的「冰立方(IceCube)微中子觀測站」,首次利用高能微中子生成銀河系影像,在天文領域取得突破性成果,證實長久以來關於銀河系作為高能量微中子之來源的猜測。
「演算公平性」是AI執法的重要挑戰。本院歐美所洪子偉副研究員與東吳大學顏均萍助理教授,以對比式因果模型分析芝加哥警方預測警務中的種族歧視成因,解釋為何不同的公平性標準無法在數學上同時成立。
「中研院訊」為本院重要資訊及研究成果發布平台,每雙週出刊,協助院內同仁掌握本院最新消息,也讓院外讀者更加了解本院及相關學術研究成果。 前往網站
「研之有物」為本院創立之科普平臺,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報導數理、生命及人文社會領域研究成果,分享研究人員不為人知的甘苦談。歡迎進入官網吸收新知、訂閱電子報,一起探索各領域知識! 前往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