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日劇、韓劇的時候,你是否想過日韓語有些詞彙為什麼聽起來這麼像臺灣台語?這些語言彼此間的關係又是什麼?
轉譯研究的本質,是將實驗室的創新成果,實際轉化為能解決臨床問題的治療產品。這是一個以臨床需求為導向的價值創造過程,從選題開始,就必須明確對應「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unmet medical need)」。所謂的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是指目前缺乏有效治療,或現有療法治療效果不佳的疾病領域。
化學工業的進步,是造就人類各項產業蓬勃發展不可或缺的一環,每個被發明與合成出來的新時代化學品,總是能夠大幅帶動科技與文明的進展。然而,部分所謂劃時代的化學物質,在過去百年來卻一再重演相同的歷史:承載著各種希冀光鮮亮麗的登場後,終有一天會黯然走下神壇,可是一部分的它們非但沒有就此離場,反而以新興污染物的身分強勢回歸,轉變成為地球環境的夢魘。
不同於幼童、在學青年以及退休年長者,青壯年被視為國家主要的勞動力人口與生產力核心。生命在相對穩定發展的階段,逐漸成為工作與家庭的中堅,被期待是支撐社會與家庭運作的主力,為社會政策與公共支出的貢獻者,而非使用者與照顧的對象。然而,這群被視為穩定健壯的青壯年,夾在工作與家庭需求之間,其實面臨著多重的挑戰。尤其在人口、經濟與社會變動相對快速的台灣,青壯年所面臨的負擔與困境可能日益加重。
本院歐美研究所大樓前,矗立著三株枝繁葉茂的麵包樹。每到七月盛夏溽暑之際,樹梢那一片片濃綠、比餐盤還大、葉緣常深裂的廣卵形葉片下,總會結出碩大油黃的果實。花東地區的阿美族人稱麵包樹為pacilo、facidol或apalo’,其果實是夏日的珍饈,屋旁種植麵包樹,象徵這是戶富有、世系完整的大家族。蘭嶼的達悟族人稱麵包樹為「cipoho」,因其木材比重低、質地輕盈,是製作拼板舟第三層版、上層中間版與側板的首選材料。
「為什麼夜晚的天空是黑的?」這個看似童稚的問題,其實是天文學中最古老、也最深奧的問題之一。十九世紀初,德國天文學家歐伯斯(Heinrich Olbers)提出這個問題,至今被稱為「歐伯斯悖論」(Olbers' Paradox):如果宇宙的空間無限廣大、無始無終,且恆星均勻分布,那麼視線所及應總會撞上一顆恆星,整個夜空理應亮如白晝,但我們看到的卻是漆黑。
2024年4月,本院南部院區人文社會研究基地正式開張。同時,在廖俊智院長的大力支持下,設置「數位圖書檔案室」,開放本院各所長久以來典藏的重要檔案和資料庫。如此一來,南臺灣地區大學、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以及一般民眾可以就近利用本院學術資源,不僅達成資源共享目標,也切合目前南臺灣經濟力不斷躍升的新現象,提前進行學術轉向的布局,開展南臺灣及南向研究。
你可能聽過癌症、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但你是否知道,全世界有超過三億人,正與一種或多種「罕見疾病」奮戰?這些疾病發生率極低,往往每萬人中不到一人罹患,但對患者與其家庭而言,卻可能是漫長且充滿未知的醫療旅程。
在一百年前的1925年,物理學家維爾納.海森堡發展了矩陣量子力學,與後來埃爾文.薛丁格的波函數方程式,一同建構了量子力學的基礎。量子力學進展至今,許多新興領域如量子信息理論、量子計算與量子模擬等,正蓬勃且迅速的更新演化中。因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2025年為國際量子科技年,此倡議目的向全球宣傳量子科學與量子科技的重要性,並提升公眾對其潛在應用的可能與展望有更多的認識。
若大家得知中研院以及各大學中文系,居然能夠為了《易經》而容納一名員額進行研究與教學工作,大概會感到不可思議:難道高等研究機構在鼓勵占卜算命嗎?那麼要不要乾脆繼續聘請紫微斗數、風水、八字、面相等等專長的人員呢?這是高等研究機構應該作的事嗎?
在植物科學的研究中,有一個名字如影隨形:病程蛋白一號(Pathogenesis-related Protein 1, PR1)。這個自1970年代以來廣為使用的分子標記,長期被視為植物感染後啟動防禦反應的象徵,卻始終無人能明確描述它的真正功能。為何這位出場頻繁的「老面孔」,竟等到半世紀後才逐漸顯露其關鍵角色?
在自然界中,我們經常遇見充滿隨機性的現象。統計學家透過數學工具來解析這些隨機性,其中「機率分佈」是最常見的描述方式。簡單來說,機率分佈用來表示各種可能結果發生的機率,幫助我們了解資料的整體結構,包括哪些數值常見、哪些則較罕見。尋找適合的機率分佈通常包括兩個步驟: 首先,進行視覺化,例如使用直方圖或密度圖觀察數據的分佈型態;其次,將這些圖像與已知的理論分佈 (如常態分佈) 比對,找出最相符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