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從產業關聯談經濟發展的驅動力——分工與交易

臺灣地狹人稠,缺乏土地和自然資源,透過科技將有限的資源轉化為各種商品與勞務是我國經濟發展最主要的驅動力。像我國的護國神山—台積電及資通訊電子產業等,其產業間上中下游之間的鏈結關係,深受各界的重視。但若是論及產業供應鏈如何提高國家整體的生產力並創造巨大經濟效益的原理,追根究柢,還是要從「經濟學之父」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所強調的「分工」以及人類特有的「交易傾向」談起。

亞當.史密斯。圖片來源 : https://www.econlib.org/library/Enc/bios/Smith.html
亞當.史密斯在《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的第一篇第一章就開宗明義地〈論分工〉。他舉了一個別針製造業的例子。他說,單獨一個工人縱使竭盡所能的工作,一整天很難做出一枚像樣的別針來,要說一天做二十枚那就更不可能了。但當時製作別針已經可分成十八個工序,包括抽鐵線、拉直、切斷、削尖、研磨、裝頭、塗色、包裝等等。亞當.斯密曾見過一個僱用十名普通工人的簡陋工廠,在適當的分工與工序整合下,一天就可做出四萬八千枚別針,平均每人每天製作四千八百枚,相當於平均每人每天提高了四千八百倍的生產力!在沒有技術的進步或創新下,光是這「垂直整合」在一家簡陋工廠內的神奇「分工」安排,就能大幅提高生產力,的確是相當驚人,難以置信。
上述「分工」的效益如何由這簡陋工廠內的十名普通工人延伸擴大為社會國家的普遍富裕,則有賴人性以物易物的「交易」傾向,這樣的傾向,在其他動物身上是完全找不到的。動物之間只有掠食者或是被掠食的獵物,既不知道如何交換食物,也無法透過討價還價方式來達成任何交易。亞當.史密斯認為「每個人幾乎隨時隨地都需要他人的協助,但若只想完全依賴別人的恩惠施捨,那終究只是癡心妄想。」不過,他也指出「如果他能朝對自己有利的方向喚起別人自利自愛的念頭,讓他們覺得照他的需要來協助他,對自己也是有利的,他就比較可能達到目的。」
「交易傾向」的精髓來自《國富論》中的一段話:「我們能夠有東西吃,不是出於屠夫、釀酒師或麵包師傅的善心,而是他們的自利心。我們不要訴諸他們的仁慈心,而要訴諸他們的自利心。不要和他們談論我們的需求,而要談論他們的利益。」這一段話也廣為社會經濟學者所引用,主要是用以描述企業以追求「利益極大化」為目的或「唯利是圖」。
再以前面的別針製造業為例,當交易的契約明確且能夠嚴格執行,一旦市場規模夠大時機來臨,一個原本只僱用十名普通工人的簡陋工廠,就有可能進一步拆成十個工廠,由十個廠商各自執行不同的工項,擴大產能,再彼此交易,整合為一條利害與共的供應鏈。而執行每個工項的廠商在規模足夠大時,也可能再進一步嘗試「水平整合」其他國內外的工廠,並成為其他相關聯產業供應鏈中的供應商。換句話說,在規模上升與交易成本下降的加持下,產業間的交易與分工更能朝向「垂直分工、水平整合」的路徑前行。
亞當.史密斯提醒我們,若仔細觀察文明繁榮的國度裡最普通的工匠所使用的日常生活用品,例如:毛外套、剪刀、傢俱等,我們會發現,和這些日常用品有關的供應鏈廠商及物流業者人數之多,幾乎不可勝數。其中許多人的工作只有一部分,雖然僅是一小部分,但因為透過交易與分工,彼此利益均霑。
他在書中以羊毛外套為例,「儘管看起來相當粗糙簡陋,卻是許多種工人勞動結合的產物。牧羊者、揀毛者、梳毛者、染毛者、粗捻者、紡紗者、織布者、蒸洗者、整布者,以及其他許多人,必須將各種不同工作結合起來,才能完成那粗糙簡陋的毛外套。此外,想想看,這經常也需要許多商人和運輸業者,把材料從其中某些工人的手上運送至遠方其他工人的手上;除此之外,還需要許多生意談判與河海航行,需要眾多造船者、水手、帆船與船索製造者,才能從世界上最遙遠的角落,取得染毛者所需要的染料!」
亞當.史密斯斷言「如果我們仔細追究這一切東西的來龍去脈,把生產其中每一樣所需要動用到的勞力都納入考量與歸類,那麼我們就會意識到,倘若沒有成千上萬人的合作,根本無法供應文明國度裡最底層的庶民目前享有的生活水準」。換言之,透過市場交易,就足以讓產業供應鏈「垂直分工、水平整合」的威力發揮淋漓盡致,除生產力大幅提升、經濟快速發展之外,也使得尋常百姓過著富足且舒適的生活,這就是亞當.史密斯在《國富論》一書裡所闡述增加國家財富的基本原理。
也因此,我們若要評估臺灣某個產業(例如:石化產業)的GDP貢獻時,應該從產業上中下游供應鏈「垂直分工、水平整合」的角度來做系統性、完整性的分析,才不會有失公允。尤其是政府在制定產業政策時,務必要先評量產業上中下游間的垂直與水平鏈結關係與依賴程度。在這個領域,學術界多半採用主計總處所編製的產業關聯表(Input-Output Table)以及投入產出分析法(Input-Output Analysis),進行產業國內外關聯程度的拆解與量化評估,作為探索我國國內與全球產業供應鏈之分工與依賴程度的依據。投入產出分析法是由197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李昂提夫(Wassily Leotief)教授所發展出來的,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作為分析經濟復甦計劃之可行性的主要方法,目前已成為理工、環保、防減災等自然科學領域以及經濟成長、財政、貨幣、國際貿易等社會科學領域的分析方法。

李昂提夫。圖片來源: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economic-sciences/1973/leontief/facts
本人自1993年進入本院經濟所工作,主要是從事與農業生產相關之政策研究,分析方法集中在生產力與效率之評量以及投入產出分析。曾經參考美國農業部的做法,利用行政院主計處2001年國內產業關聯程度矩陣與最終需求矩陣,計算農業在消費需求的帶動下,雖然直接的GDP貢獻度不到3%,但經由產業關聯之間接「誘發效果」(induced effect)所帶來的經濟貢獻可高達10至11%。當時,臺灣農業正面臨加入WTO 與開放進口的挑戰,政府積極爭取預算來輔導農業的升級與轉型,使其更具競爭力,因此,在評估農業部門對總體經濟貢獻時,也同時要考量由農業初級產品所衍生出來之相關二三級產業對整體經濟的影響,方能反映出農業部門對總體經濟的重要性。
隨著氣候變遷及環境保護議題受到國人高度關注,尤其是自高雄2014年嚴重氣爆事件後,石化業的投資、發展及其是否外移到他國生產等議題,愈來愈受到關注並引發不少爭議。當時國內某些學者透過主計總處資料及狹義石化產業的定義,算出石化業的經濟貢獻在2012年僅佔GDP約1.6%,不到兩個百分點,比農業的GDP貢獻還少,但卻耗掉臺灣總能源達26%(額外加計「石油煉製業」等能源產業),認為過去臺灣以石化產業為發展重點的產業政策造成經濟不正義及環境不正義,必須揚棄。
其實,石化產業下游的加工產業及關聯產業幾乎與人類的食衣住行育樂等生活需求都息息相關。清華大學李家同榮譽教授曾提醒大家,臺灣的「護國神山」半導體產業不只是電子業,也是化工及材料產業。製造半導體的原材料中,電子特用氣體、光掩膜、光刻膠、配套試劑、拋光液、光阻材料、濕化學品等石化相關製品佔原材料比重達六成以上,可見半導體產業實則與石化產業密不可分。也因此,我們在估算石化產業對總體經濟貢獻時,不宜忽視其對下游高附加價值關聯產業之影響,直接與間接的GDP貢獻都要一起算,才不失之公允,也才有助於未來產業結構調整優先次序的規劃與人力部署。
本人在近年來所主持的中研院永續科學研究計畫中,曾利用主計總處2011年產業關聯表,計算石化業與相關聯產業所帶來的經濟貢獻。研究結果發現,在2011-2018年間,石化產業鏈透過直接、間接或誘發效果對臺灣每年GDP的貢獻介於15.41%至18.19%之間,遠高於石化業本身對GDP所直接貢獻的2%。此研究結果不僅突顯石化產業鏈對臺灣總體經濟的重要性外,亦顯現石化業與各個產業部門間存在高度緊密的產業關聯特性。政府扶持石化業,讓其根留臺灣,仍有其必要性。不過,在全球積極邁向2050淨零轉型的過程中,未來國內石化產業應以「高附加價值」與「綠色環保」為發展雙主軸,積極轉型與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