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發展完成:一、臺灣地球系統模式,探索影響古今氣候變化的機制,推估人類持續排放過多溫室氣體可能導致的氣候變遷趨勢;二、全球高解析大氣模式,評估全球暖化對臺灣天氣與氣候的衝擊。此二模式將用來參加國際耦合模式比對計畫第六期研究,推估未來氣候變遷,提供給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參考。下階段工作為發展跨空間與時間尺度的無接縫模擬系統,協助推動臺灣的氣候、天氣、空氣汙染模擬與預測研發。
當今資訊科學發展產生的作用,從尖端科學的探索到一般人的日常生活,幾乎無所不在。歷史學作為一門很古老的學科,也不免受到影響。然而一個仰仗大量質化的、文本史料為主的知識構建體系,如何令資訊科學有用武之地,仍然有各種觀念上以及現實技術面的障礙須待克服。我們嘗試以史語所《明實錄》全文檢索資料庫為本,運用自然語言處理的技術,企圖在兩個學科之間搭建一些可以溝通的管道。
稻屬(Oryza genus)中共有24個物種,除了亞洲栽培稻(O. sativa)、非洲栽培稻(O. glaberrima)及其祖先(O. rufipogon、 O. nivara和O. barthii)外,同為AA基因體型的「近親」野生稻: O. glumaepatula、 O. meridionalis及O. longistaminata,他們在世界上的分布如圖1所示[1]。其他16個「遠親」野生稻,例如O. punctate(BB)、O. officinalis(CC)、O. australiensis (EE)、O. brachyantha(FF)與O. granulate(GG)分屬於差異較大的基因體型,尚有其他較複雜基因體型BBCC、CCDD、JJHH和JJKK等,外表型如圖2所示。野生稻外觀與栽培稻差異頗大,在野外甚至常被誤認為雜草,如亞洲野生稻(O. rufipogon)株高到達2公尺以上且穀粒有長芒,而O. brachyantha則矮於1公尺。然而,這些野生稻品種卻提供了重要的農業資源,這類仍待開發的重要農藝性狀將有潛力解決我們現今所面臨水稻生產中的許多問題,如:縮短生長期、提高產量及品質、抗病蟲害、耐旱及高鹽、耐高低溫等性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