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介紹作者運用蒙古語語料庫的部分研究成果,檢視中古蒙古語至現代蒙古語時間語法系統的變化,並探討變化的動因、發展脈絡與方向。顯示蒙古語正經歷「分析-合成」的循環變化。對稱性與經濟性是蒙古語動詞時間語法系統變化的動因。
荷治時期為臺灣脫離「無國家」時代的開端。1624年,荷人選擇於安平築城,乃為東亞地緣政治與歐洲國家海上爭衡交互作用下的結果。在此階段,周邊地區的種種偶發事件,均曾對此一脫離過程造成深遠影響。例如西葡艦隊於1617年颱風中覆滅,與荷軍北上東亞海域有關。同年朝鮮派出通信使訪日,與幕府未積極回應臺灣原住民主權主張有關。1628年暹羅政變,則與荷人征討原住民取得鹿皮有關。凡此種種,構成日後唐人大舉移民臺灣的前提,值得注意。
挪亞方舟是「創世紀」中所提到,在古代大洪水淹沒地表之際,挽救了人類與各種野生動物的一艘木船。基於相似的概念,在中央研究院也有這麼一座以液態氮冷凍保存各種臺灣野生動物的組織樣本的「冷凍方舟」,這座冷凍方舟位於院內的生物多樣性研究博物館(圖1),它並不畜養任何野生動物個體,而是將臺灣多樣生物的遺傳物質以冷凍方式保存下來。
本文探討「禮教」在周秦漢唐時期的語用意義,藉以推敲禮教的原初意涵。通過文獻檢索比對的過程,得知禮教在當時的談論中,較多出現在世俗與佛道之別、夫妻倫理之別、教化與風俗之別、夷夏之別等四項議題。這與晚近五四時期對於禮教的抨擊言論不同。此外,禮教做為古代的倫理價值世界觀,重視與人自然性情的調和,卻帶有側重「今生」、「男性」、「官方」、「漢人」的侷限性。
衛福部最新資料顯示,癌症已連續36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隨著人平均壽命延長,癌症的發生率也逐年增加。除少部分遺傳性癌症外,大多數的癌症發生都是多因子造成,不當的生活型態與飲食習慣皆會增加罹癌風險。根據國外研究估計,肥胖與20%的癌症發生是有相關聯的 [1]。因癌症死亡的病人中,也有20%的女性及14%的男性與肥胖有關 [2]。
台灣過動症的診斷與用藥率為什麼快速增加?除了醫療進步、民智漸開,有沒有其他的解釋?本文使用專業技能網絡的社會學觀點,說明我們對孩子過動表現的認識,如何因應不同歷史階段的網絡組成,從過去強調適應不良引發過動衝動管教問題,逐步轉為大腦神經發展異常所致的不專注;過動的社會意義也從「壞」到「病」又變成「學習不佳」;而相應的處置方式,則是從教師輔導,轉向醫療與家長合作的行為治療,最後變成以藥物為主要策略。
臺灣白花蝴蝶蘭(Phalaenopsis aphrodite)別稱臺灣阿嬤(圖一),是臺灣原生種的蝴蝶蘭,於1879年首次被日本人矢野在紅頭嶼採集到,花型優美廣受大眾的喜愛,在國際花卉展覽上也屢獲首獎,甚至紅頭嶼也因為盛產白花蝴蝶蘭而改名為蘭嶼。「臺灣阿嬤」這個暱稱是怎麼來的呢?因為先前學名為Phalaenopsis amabilis,amabilis的前面三個字母a-ma剛好類似台語阿嬤的發音,另外其花朵性狀良好常被做為育種的親本,若論起它與許多商業品種蝴蝶蘭的親緣關係的話,「阿嬤」,這個稱號真的也是當之無愧。
對語言與概念這兩種「表述工具」的批判、修整與改進是人類知識進展的重要關鍵。本文介紹Sally Haslanger對哲學探究的分類,並以其所提出的「改良型」哲學探究以及對「女人」的分析,說明哲學探究中對「表述工具」的修改可以呈現的樣貌。
細胞老化作用與先天性免疫機制皆具控制癌症生成的功能,然而,兩者之間的交互作用則尚待釐清。本研究發現,大量存在於使用「替代性延長端粒(Alternative Lengthening of Telomeres, 簡稱ALT)機制」 癌細胞中的「染色體外端粒DNA」(extrachromosomal telomere repeat DNA, 簡稱ECTR),當誘發累積於正常人類細胞時,會活化細胞內負責偵測游離DNA 的cGAS-STING路徑,引發第一型干擾素反應,抑制細胞生長。然而,ALT癌細胞中,cGAS-STING路徑普遍中斷,無法正常啟動干擾素反應,因而迴避了先天性免疫機制,這是ALT細胞得以發展成癌症的關鍵。此研究成果將可應用於發展針對ALT腫瘤的免疫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