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重視學術及言論自由,鼓勵同仁對社會關鍵議題提出意見或解決方案。惟同仁自行發表之成果及言論,不等同本院立場。同仁自行發表應遵循學術規範及承擔責任,例如註明資料來源及確認其正確性。而倘擬以本院名義發表研究成果或言論,均應循本院公布之機制。
~
本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印之《古今論衡》第44期已出版,本期共收錄8篇論文
兩側對稱動物指的是身體結構呈左右對稱的動物,如斑馬魚、線蟲、果蠅和渦蟲等。雖然其身體結構對稱,但各物種的體型呈現(body plan)差異很大,約可分為30多個動物門。本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助研究員駱乙君帶領的團隊分析了來自15個動物門、涵蓋54個綱的染色體層級基因體。研究利用「染色體重排指數」量化基因體結構的重排程度,發現大部分兩側對稱動物基因體呈現顯著重排現象,即基因體中DNA序列的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包括染色體的融合、裂分與易位等。而海洋無脊椎動物如玉柱蟲、海膽、文昌魚和扇貝等基因體結構較為保守,五億年來未發生重大變化。
期刊出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27期
期刊出版〉《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37卷第2期
接觸大自然對主觀福祉的好處已被廣泛討論,然而,接觸自然環境所引發的「喜愛感受」(enjoyment)對主觀福祉之影響,仍鮮受關注。本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廖培珊研究員所帶領的團隊,採享樂取向(hedonic approach)觀點,結合具代表性的調查資料與環境數據,納入天氣與空氣品質等環境因素,探討接觸自然與主觀福祉(以快樂感與生活滿意度測量)之間的關係。研究發現,「喜愛自然」與主觀福祉呈正向關聯;「實際接觸自然」則與主觀福祉無關,甚至產生負向的內生性影響。環境因素中,則僅有一月份的雨量出現內生效果。整體而言,對自然的正向感知比實際接觸,更能促進個人的主觀福祉。研究結果已於2025年5月10日發表於《環境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研究團隊成員亦包括本院經濟研究所蕭代基研究員與陳樂昱研究員、環境變遷研究中心林傳堯研究員。
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資訊科學研究所、勞動部,以及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合作,探討在炎熱潮濕的城市環境中,戶外建築勞工面臨環境熱壓力,以及連帶造成的生產力損失。本研究實地測量了大臺北地區10個建築工地101名勞工的環境熱壓力,並推估所造成之生產力損失。
當前醫學界對嗜中性球性氣喘仍缺乏有效治療,本院生醫所張雅貞研究團隊發現在氣喘患者中,幹細胞因子(SCF)表現量與呼吸道嗜中性球性發炎呈正向關聯。利用小鼠實驗模型進一步發現,SCF可活化第三型先天性淋巴細胞(ILC3)來促進嗜中性球性發炎,而其主要來源為肺部纖維母細胞。團隊進一步透過基因缺損小鼠模型與藥物治療,證實缺乏其受體c-Kit,或以其抑制劑imatinib治療,皆可顯著改善小鼠氣道發炎與過度反應。
脊索是脊索動物(包括人類)的特徵,這個新結構在演化過程中如何出現,一直是個未解的謎題。中研院細生所蘇怡璇研究團隊為脊索起源提出新觀點,研究發現一個古老的基因調控「密碼」隱藏在基因調控序列中,在演化中被「挪用」,從調控腸道發育轉為建造脊索。此密碼由四個特定轉錄因子的結合位點以特定的規則排列組成,從動物的單細胞親戚保存至今,但在脊索動物中,密碼連結不同的訊號分子,使腸道細胞能持續開啟關鍵基因形成脊索。此研究揭示在演化過程中,調控模組能以密碼的形式被保存下來,並加以利用產生新功能。
本院生醫所謝小燕研究團隊發現,BTG3對於促進VCP/p97及時提取損傷結合蛋白XPC是必要的,而這個步驟也是光損傷修復的關鍵。研究也首次證明BTG3媒介的CHK1活化,以及VCP/p97在Ser775的磷酸化,是VCP/p97在UV照射後,從細胞質進入細胞核的必要條件。因此,當BTG3缺失或CHK1受到抑制時,VCP/p97會滯留於細胞質,進而延遲與DNA損傷結合的XPC蛋白的移除,妨礙了紫外線 DNA損傷的修復,最終導致基因突變和致癌性的增加。研究結果不僅揭示了VCP/p97由細胞質運送至細胞核的分子機制,也突顯出BTG3與CHK1在防禦UV誘導的皮膚突變與癌變中的潛在重要角色。
近年來,多項藥物基因體學(pharmacogenetics, PGx)臨床導入研究顯示,藉由量測病人藥物反應的基因風險因子,進而調整藥物選擇與劑量,可提升治療效果並降低副作用的發生。為評估單基因PGx風險變異對臨床的實際影響,臺灣精準醫療計畫(Taiwan 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 TPMI)研究團隊由中央研究院生醫所魏淳郁博士(現為臺北醫學大學助理研究員)與郭沛恩院士帶領下,利用486,956 位TPMI參與者的基因與臨床資料,進行了回溯性風險評估研究。
細胞內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及抗氧化系統間的動態平衡,與發炎、老化、癌症及許多代謝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由於缺乏有效、高維度的方法來分析細胞內氧化與抗氧化動態變化,研究人員長期以來難以深入探討氧化與抗氧化的平衡,如何影響免疫細胞的分化與功能。
本院數學研究所編印之《數學傳播》季刊第49卷第2期已出版。本期收錄16篇數學相關文章,作者及文章標題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