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院應科中心包淳偉研究員與跨國團隊合作,以理論模擬結合實驗結果,研發出超彈性高熵艾林瓦(Elinvar)合金,擁有目前所知最高標準化強度、極低的彈性能耗損,能承受更大的外加應力、應變,不容易永久變形,成果於近期登上國際期刊《自然》(Nature)。包淳偉研究員團隊正持續進行更大尺度的分子模擬,期望能應用在要求恆定彈性、需應付溫度急遽變化的高精密元件中,例如民生、生醫、能源、航太等產業。
目前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是經由植物行光合作用轉化為有機化合物,此過程稱為「固碳」(carbon fixation),是目前空氣中捕碳最有效的方式,但是其速度仍不夠快。中央研究院廖俊智院長費時7年,與團隊成功打造人工固碳循環,超越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且能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再利用的化學品。研究成果已於本(2022)年2月發表於著名國際期刊《自然催化》(Nature Catalysis)。
由於在生物能源領域領先全球的重大突破,本院廖俊智院長去(2021)年2月榮獲以色列總理獎。頒獎典禮去年11月在以色列特拉維夫舉行,惟受COVID-19疫情影響,廖院長改為線上出席並致詞。以色列駐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昨(2)日為廖院長於臺北舉辦慶祝儀式,由以色列駐臺代表柯思畢(Omer Caspi)代表該國總理親自頒獎。
近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對該國人民生命及財產造成重大傷害。在武力侵犯下,不僅烏俄雙方人民是受害者,且沒有人可以是局外人。自由民主與人道關懷是我們珍視的普世價值,也是自由開放學術研究所以可能的前提。本院作為全球學術社群的一員,反對任何以暴力方式破壞世界和平、侵害人權的行為,更特別關注烏克蘭學者和學生的人身安全,呼籲各界在可能的範圍內支持烏國學者及學生。希望透過各方努力,以和平方式儘速恢復世界秩序。
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陳啟東研究員團隊研發「矽奈米線場效應電晶體」先進技術,助國家生技研究園區進駐業者打造全球首款新冠病毒快速檢測晶片系統,單次樣本檢測只需3分鐘!該儀器甫於去(2021)年12月底通過食品藥物管理署緊急使用授權(EUA)核准製造,適合佈署於機場、人潮較多的檢驗站,為第一線防疫人員添上一大利器。中研院周美吟副院長表示,此研發技術為本院回應疫情迫切需求,善盡社會關鍵責任,推動任務導向研究之具體成果。
2021年全球積極推展新冠肺炎疫苗接種,經濟逐步復甦。國內7月底疫情減緩,對外貿易於主要國家推動基礎建設與數位轉型加速推動下穩健擴張,第三季實質GDP年成長率達3.70%,預估2021年經濟成長率將達到6.04%。展望2022年,受供應鏈瓶頸及通膨因素影響,全球經濟動能將有所趨緩,而國內隨疫苗接種率漸次提升,預期消費亦將回溫,經濟成長可望維持,在考量高基期因素下,預期2022年實質經濟成長率為3.85%。
第十屆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今(9)日舉行頒獎典禮,本屆計44件申請,共5本專書獲獎,主題包含歷史、藝術、外國文學等研究領域,其中2本中文著作、3本英文著作;並由黃進興副院長頒獎,每位得獎者獲頒新臺幣60萬元及獎牌1面。
「中研講堂」首訪臺東!中央研究院跨縣市科普演講「中研講堂」今(12)日在國立臺東高中登場,研究員以人類學及空間流行病學角度,一覽大洋洲海洋文化,也省思臺灣文化與疫情控制。現場聚集臺東地區四所學校近二百位學生,一同聆聽這場知識饗宴。
中央研究院今(5)日公布2021年「年輕學者研究成果獎」得獎名單,本年度共有9位優秀學者獲獎,包括數理科學組3位、生命科學組3位及人文社會科學組3位;頒獎典禮由黃進興副院長主持,現場頒發獎牌及獎金,並由每位得獎人簡介其研究成果。每位得主可獲獎牌1面及獎金、研究獎助費各新臺幣3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