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受歡迎的「中研講堂」科普講座今(12)日來到國立竹東高中。本次主題聚焦「以科學思維發現與解決問題」,從農業生物科技與科學史的角度切入,帶領現場聽眾思考如何以科學面對當代挑戰,並回望近代史,探討科學如何逐漸成為文化權威。本院期盼透過中研院推動科普走入校園,激發青年世代對科學的探索精神,鼓勵以理性與創新為力量,面對未來的各項挑戰。活動吸引近兩百名師生與民眾踴躍參與,藉由自然科學與人文歷史的對話,展現校園活潑的學習氣氛。
為促進臺灣與世界頂尖學者的深度交流,中研院與臺灣大學等12所學研機構,攜手世界和平基金會(International Peace Foundation),共同推動「臺灣橋梁計畫」(Taiwan Bridges),邀請超過30位諾貝爾獎得主,在未來半年接續來臺交流。
中央研究院南部院區於今(8)日舉辦年度盛事「南部院區開放日」,位在沙崙的南部院區搖身為充滿驚奇的科學樂園,從量子電腦的世界、黑洞的追光之旅,到AI解讀史料的時空對話,逾50場結合科學與人文的科普活動接力登場。活動一開場就湧現人潮,講座與互動展場絡繹不絕,為南臺灣的科學熱潮點燃最沸騰的進行曲!
本院今(6)日揭幕「溯源前行—中央研究院建築與空間展」,以空間為線索,引領各界重新認識這座臺灣學術重鎮的百年發展軌跡。廖俊智院長表示,中研院自1954年落腳南港,至今已逾70年,院區的空間規劃與時代變遷及研究需求密切相扣。從最初的3甲(約3公頃)農田到今日38公頃的學術園區,這段歲月不僅是中研院在學術領域深耕的歷史,院區內重要建築群亦是臺灣社會從田園走向現代城市的縮影,見證了臺灣現代建築發展的歷史。此次展覽以「溯源」與「前行」為主題,回望中研院的建築發展脈絡,致敬歷代的設計理念與時代精神,並展望未來院區的空間藍圖。
面對極端氣候的嚴峻挑戰,農業與科技如何扭轉劣勢、開創轉機?回望歷史,現代科學又是如何從眾多知識系統中脫穎而出,成為最具說服力的權威?本院「中研講堂」第14場將於11月12日(週三)於國立竹東高中舉辦,從農生科技與人文歷史雙重面向,邀請大家一同思考-面對未來,科學如何為人類提供關鍵解方。本活動自10月31日起開放報名,名額有限,歡迎及早報名。
由中央研究院領銜的「台灣精準醫療計畫(TPMI)」建構出全球規模最大的漢人精準醫療研究族群,並結合基因資料及臨床資料,發展出多種疾病的風險評估方法,為全球十多億漢人族群健康照護提供了關鍵基礎。中研院廖俊智院長表示,過去全球精準醫療的基礎資料多來自歐美族群。TPMI建立臺灣的疾病研究大族群及數據,讓世界了解漢人族群的基因特色與疾病的關聯。這不只是科研突破,更是公共健康的里程碑。 TPMI與全臺16個醫療體系共33家醫院合作,招募逾50萬名研究參與者,打造全球針對漢人族群的最大型基因與臨床資料庫,並成功開發出涵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自體免疫疾病與癌症等多項疾病的風險預測指標。計畫顧問陳垣崇院士指出,臺灣團隊在《Nature》期刊同步發表兩篇重要論文,第一篇介紹如何建立一項涵蓋50萬人的大型世代研究,及系統性收集醫療紀錄與基因資料;第二篇則展現如何運用生醫大數據分析,發展出多種疾病的風險評估方法。本次研究成果展現臺灣在國際上的科研實力與貢獻,獲得國際高度重視,為亞洲族群疾病預防實踐開啟新篇章。
中央研究院今(19)日變身知識遊樂場!邁入第28年的「院區開放」(Open House)活動,首度與「兒童科普日」合體登場,推出超過300場互動展示與科普體驗,吸引近萬民眾熱情參與。雖然間歇下著風雨,但一早室內、室外依然擠滿了熱情的大小朋友,氣氛十分熱烈。院區洋溢著歡笑與驚呼聲,孩子們聚精會神觀察顯微鏡下的世界、動手操作實驗,家長們也加入同樂,記錄精彩瞬間。本院廖俊智院長表示,兒童科普日及院區開放日是專為學生及一般民眾設計的派對,研究人員每年都努力讓學術展現新奇有趣的面貌,期盼能激發每位參與者對探索世界的好奇心與想像力。
中央研究院與英國皇家學會(The Royal Society)攜手於本(10)月15日至17日在倫敦舉辦「第二屆臺英雙邊會議:貢獻於健康、糧食與能源的生物學」(UK-Taiwan Bilateral Meeting: Biology for Health, Food and Energy),進一步深化兩國的學術交流。廖俊智院長率國內學者出席,匯聚雙方近50位生物學、醫學、農業及能源等領域的學者,彼此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並探討跨域合作與永續發展的新契機。本院並介紹「中研院與國際大學合作培育國際博士生計畫」(TIGP-X)、訪問學者等機制,預期將能更深化與英國的交流合作。
「太平洋鄰里協會」(Pacific Neighborhood Consortium, PNC)年會暨聯合會議成立第32年,今(2025)年中央研究院由副院長暨新任大會主席彭信坤率團,出席在越南社會科學翰林院(Vietnam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VASS)舉辦的年會。9月20至22日共3天,來自臺灣、韓國、日本、美國、英國、越南、中國、印尼、馬來西亞等地逾百名的專家學者共襄盛舉。本院彭信坤副院長及國家圖書館王涵青館長分別代表兩機關,致贈參展書籍予越南社會科學翰林院通訊院,期盼持續深化雙邊學術合作與交流。
中央研究院廖俊智院長領導的研究團隊,結合本院生物化學研究所、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的跨領域專業,近期以合成生物學方式設計人工固碳系統,並首度創造自然界未曾演化出的「合成二碳」(synthetic C2) 植物,使固碳效率提升達50%,生長速度與油脂合成量更突破極限,為未來減碳、增進能源與糧食安全開啓新方向。這項研究成果於今(2025)年9月發表於國際頂尖期刊《科學》(Science),是廖院長團隊繼2013年建構「非氧化性醣解」(Non-oxidative glycolysis)後,再度突破生物界限制,開創基礎代謝反應途徑。
中央研究院「院區開放Open House」活動迎來第28屆,今年首度將「兒童科普日」與「院區開放日」合併盛大舉辦,將於10月19日(星期日)熱力登場,打造跨越年齡層的科學盛會。位於臺南沙崙的南部院區也將於11月8日(星期六)舉辦「南部院區開放日」,讓南、北兩地民眾都能親近科學、探索新知。活動官網(https://openhouse.sinica.edu.tw/)已正式上線,快來安排你最期待的活動吧!
中央研究院廖俊智院長獲法國政府授予「榮譽軍團騎士勳位勳章」(Chevalier de la Légion dHonneur),表彰他在促進臺法學術交流、深化國際科研合作,以及推動全球科學發展的傑出貢獻。授勳典禮於2025年9月2日在法國駐臺代表官邸舉行,由現任法國總統科學委員會顧問-孔多塞校園(Campus Condorcet)校長薩里奧(Pierre Paul Zalio)代表法方頒授勳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