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2025-09-23
「太平洋鄰里協會」(Pacific Neighborhood Consortium, PNC)年會暨聯合會議成立第32年,今(2025)年中央研究院由副院長暨新任大會主席彭信坤率團,出席在越南社會科學翰林院(Vietnam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VASS)舉辦的年會。9月20至22日共3天,來自臺灣、韓國、日本、美國、英國、越南、中國、印尼、馬來西亞等地逾百名的專家學者共襄盛舉。本院彭信坤副院長及國家圖書館王涵青館長分別代表兩機關,致贈參展書籍予越南社會科學翰林院通訊院,期盼持續深化雙邊學術合作與交流。
本年大會主題為「心靈遇見機器:重新思考人工智慧時代中的智能與知識」(Mind Meets Machine: Rethinking Intelligence and Knowledge in the Age of AI),共探AI帶來的新挑戰與人類智識的新定位。PNC大會主席彭信坤副院長表示,AI提供人類社會嶄新的機遇,期盼本次透由大會共探人類智慧與人工智慧如何共存、互惠,進一步開展對未來社會的全新想像。
三場專題演講 探索人類與AI共演的未來智慧
本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蔡宗翰以「從人類學習到機器知識:建構具備文化意識之AI的跨領域途徑」(From Human Learning to Machine Knowledge: A Cross-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Building Culturally-Aware AI)為題,探索人文知識與機器智慧的融合,如何在塑造下一代真正聰明且負責任的人工智慧系統中,發揮關鍵作用。
越南科技部國際合作處副處長黃有行以「越南數位轉型與人工智慧之旅:國家戰略與機器智慧塑造未來知識」(Vietnam's Journey i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AI Mastery: National Strategy Meets Machine Intelligence to Shape Future Knowledge)為題,解析越南如何應用人工智慧來解決實際在醫療、教育和農業領域的典型案例以及未來展望。
英國Teesside University資訊工程學系教授韓世英(The Anh Han)則以「從人類合作到人工智慧的生存風險:透過博弈論分析揭示突現集體行為」(From Human Cooperation to AI Existential Risks: Unveiling Emergent Collective Behaviours through Game Theoretical Analysis)為題,透過博弈論探討人類與 AI 在群體互動中的合作與衝突,呼籲AI設計應納入「親社會行為」(prosocial behaviours),確保人機共生的安全與永續未來。
AI技術與人文關懷交匯 中研院展研究新格局
響應「人工智慧AI」主題,本院從人文社會中不同領域出發,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詹大千以AI重建歷史地名、歐美研究所副研究員何之行探討倫理與人機互動、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陳淑君聚焦ChatGPT應用於藝術與建築索引典(AAT)。另有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張哲嘉分析建置近代中國醫學史研究平台的挑戰與展望、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助技師王祥安分享書目資料庫邁向知識庫「越南漢喃文獻資料庫」的開發歷程,充分展現本院跨領域研究的豐沛量能。此外,本院亦透過「開放博物館」數位平台,推出線上展覽與海報,並與國家圖書館及越南出版單位合作,展示數百冊學術專書,呈現數位人文研究與出版最新成果。
今年大會投稿數共計67篇研究論文、20篇學術海報發表,涵蓋數位典藏、佛學文獻、地理資訊、跨國研究、科技倫理與社會應用等,展現多元且前瞻的研究成果。大會亦延續與美國電子文化地理圖誌協會(Electronic Cultural Atlas Initiative, ECAI)的合作,舉辦6場工作坊,推動國際學術網絡的交流與實踐。
2025年PNC年會由本院太平洋鄰里協會、越南社會科學翰林院共同主辦,我國教育部及美國電子文化地理圖誌協會協辦。2026年年會將重返臺灣舉辦,持續推動全球人文與科技的深度連結。
-
張仲君,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02) 2652-1885#303,chunchang@gate.sinica.edu.tw
-
宋羿萱,中央研究院秘書處媒體公共事務小組
(02) 2789-9727,savid@as.edu.tw
-
林彤,中央研究院秘書處媒體公共事務小組
(02) 2789-8820,tunglin@as.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