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開啟
2025/10/24 上午 12:12:59
:::
台灣精準醫療計畫TPMI雙研究成果登《Nature》

發布時間: 2025-10-22

由中央研究院領銜的「台灣精準醫療計畫(TPMI)」建構出全球規模最大的漢人精準醫療研究族群,並結合基因資料及臨床資料,發展出多種疾病的風險評估方法,為全球十多億漢人族群健康照護提供了關鍵基礎。中研院廖俊智院長表示,過去全球精準醫療的基礎資料多來自歐美族群。TPMI建立臺灣的疾病研究大族群及數據,讓世界了解漢人族群的基因特色與疾病的關聯。這不只是科研突破,更是公共健康的里程碑。

TPMI與全臺16個醫療體系共33家醫院合作,招募逾50萬名研究參與者,打造全球針對漢人族群的最大型基因與臨床資料庫,並成功開發出涵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自體免疫疾病與癌症等多項疾病的風險預測指標。計畫顧問陳垣崇院士指出,臺灣團隊在《Nature》期刊同步發表兩篇重要論文,第一篇介紹如何建立一項涵蓋50萬人的大型世代研究,及系統性收集醫療紀錄與基因資料;第二篇則展現如何運用生醫大數據分析,發展出多種疾病的風險評估方法。本次研究成果展現臺灣在國際上的科研實力與貢獻,獲得國際高度重視,為亞洲族群疾病預防實踐開啟新篇章。

設計專屬臺灣人基因型鑑定晶片 建立最大漢人精準醫療資料庫

研究團隊以專為臺灣人口設計的基因型鑑定晶片,支援全基因體關聯分析(GWAS)、表型關聯研究(PheWAS)與多基因風險評分(PRS),探索基因序列的多樣性與疾病的關聯性,廣泛應用於多種疾病的風險評估,成功建立105種複雜疾病的風險預測模型。研究結果顯示,這些模型在漢人族群中的預測效果顯著優於歐洲團隊建立的模型,展現TPMI研究成果在公共衛生領域中的重大價值。

發展疾病的風險評估方法 推動早期預防與個人化醫療

研究結果亦顯示,許多疾病在DNA序列變異層面具有高度關聯性,並可歸納為三大群集,包括心血管與代謝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肥胖等)、自體免疫與感染性疾病(如B型肝炎、紅斑性狼瘡、牛皮癬等),以及腎臟代謝疾病(如痛風與慢性腎病)。這樣的發現不僅有助醫師更早辨識潛在高風險族群,並可發展跨疾病的預防策略。團隊也期盼基因資訊與疾病的關聯未來能納入全民健康管理促使醫療照護的重心由疾病治療往前移至預測與預防,以期降低慢性病與癌症的醫療與社會成本。

臺灣領航漢人精準醫療研究 為健康平權奠定新典範

創始計畫主持人郭沛恩院士表示,TPMI的成果展現臺灣在人類基因體學與精準醫療領域的重要突破,不僅為臺灣民眾建立更準確的疾病風險預測指標,也為全球15億華人(約世界人口20%)的健康照護奠定基礎。更重要的是,TPMI提供一套可被其他族群複製的研究藍圖,尤其是在精準醫療世代(cohort)代表性不足的族群,對於全球醫療公平性的推動有重要貢獻。

本次「台灣精準醫療計畫」由中研院領導,合作單位依收案總數排序,包括臺北榮民總醫院、臺中榮民總醫院及中榮醫療體系、臺北醫學大學醫療體系、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及高醫醫療體系、長庚紀念醫院醫療體系、臺大醫院及臺大醫療體系、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三軍總醫院、花蓮慈濟醫院、亞東紀念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嘉義基督教醫院、國泰綜合醫院醫療體系;研究團隊全體特別感謝所有研究參與者。研究經費主要來自中央研究院,並有國科會、合作醫院及民間慈善捐款的支持。

今日出席記者會的代表包括本院廖俊智院長、唐堂副院長、李遠哲院士、基因體中心陳建仁院士、生醫所陳垣崇院士、陳儀莊所長。醫療財團法人辜公亮基金會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黃達夫董事長;臺灣大學醫學院何奕倫副院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吳文正教授;長庚紀念醫院醫療體系新北市立土城醫院游明晉副院長、基隆長庚外科部陳品元部長;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江福田副院長;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陳修聖院長及忠孝院區邱婷芳副院長等。

新聞聯絡人 關閉新聞聯絡人
  • 鄔哲源研究員,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

    (02) 2789-9075,jywu@ibms.sinica.edu.tw

  • 宋羿萱,中央研究院秘書處媒體公共事務小組

    (02) 2789-9727,savid@as.edu.tw

  • 林彤,中央研究院秘書處媒體公共事務小組

    (02) 2789-8820,tunglin@as.edu.tw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