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於4月30日上任滿100天,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於本(5)月7日舉行「拜登新政百日觀察座談會」。本院歐美所研究員林正義於會中表示,美國對臺政策的雛形已經逐漸浮現──拒絕戰略的立場明確,更加確認要維持「戰略模糊」的政策。
來去臺東長知識!中央研究院廣受大眾好評的「中研講堂」即將於今(2021)年5月14日(星期五)在臺東縣臺東高中舉辦。此次特別為有無敵海景的臺東而量身打造全新主題「感‧知大洋洲:人類學觀點」;也有大眾最關心的「社交距離對於延緩COVID-19疫情的影響」。本次講座將帶領大家深入淺出地剖析二大議題的前沿研究,歡迎有興趣的民眾盡速報名,避免向隅。
「國家生技研究園區招商暨人才與技術媒合會(DEMO Day)」於今(28)日開幕。中央研究院廖俊智院長、前副總統陳建仁院士、行政院政務委員兼國家發展委員會龔明鑫主任委員,以及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涂醒哲董事長共同揭開序幕,見證生醫產業豐碩的研究成果及創新能量。廖院長表示,這次DEMO Day,除有提供上百個人才職缺的博覽會外,新創技術、資金及人才都會聚集在此,期望激盪出生醫生技解決方案。
第一屆諾貝爾獎高峰會(Nobel Prize Summit)線上會議於本(110)年4月26至28日舉行。中央研究院廖俊智院長以「艱鉅問題的科學解方(Hard Problems: Science Solutions)」為題發表短講。他提及2050年要達到淨零排放(Net Zero)有三個關鍵科學技術,包括碳捕獲及轉化技術、空氣中捕碳技術,以及避免二氧化碳形成的技術。他指出,這些創新技術不僅需要大量科技研發與佈建的投資,以降低成本達到規模化與實際運轉,更需要科學家、工程師,及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一旦成功,便有更多達到淨零排放的途徑與方法。
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NAS)26日公布最新入選的院士名單,共選出120位新任院士、30位外籍院士(international members)。其中,本院分子生物研究所蔡宜芳特聘研究員榮獲2021年外籍院士,表彰其於植物科學研究的重要貢獻。蔡宜芳得知獲獎訊息時非常意外。她說,很高興一路以來在臺灣默默耕耘的研究,可以受到國際如此殊榮的肯定。做研究時,她最在乎能為該領域做出貢獻和突破,並鼓勵大家認真追求自己所熱愛的事物。
外交史料再添一筆!前監察院長、現任財團法人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董事長錢復先生,慷慨捐贈個人近40年、超過200箱的檔案給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典藏。近史所於本(110)年4月7日舉行「錢復先生資料捐贈典禮」,在中研院廖俊智院長、黃進興副院長及貴賓們的見證下,由近史所呂妙芬所長與錢復先生交換捐贈契約,典禮簡單隆重。
你知道「茶藝」一詞是臺灣茶界發明的嗎?80年代的茶藝館如何成功翻轉大眾對八大行業的印象,進而風行一時?你可想過,臺灣茶藝文化有相當部分可以說是「新創的傳統」?你知道臺灣茶藝對中國近代茶文化有顯著的影響嗎?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博物館將於今(31)日推出特展「跟人類學家喝茶去」,希望透過人類學家研究茶文化的視野,邀請對臺灣茶藝文化有興趣的民眾、專家及學者,一起檢視與討論臺灣茶藝這四十年的發展。
脂肪肝是國人常見的肝臟疾病,早期沒有明顯症狀,長期下來卻可能演變為肝炎、肝硬化或肝癌,是不可忽視的肝臟殺手。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陳瑞華特聘研究員團隊發現一種操控細胞自噬(autophagy)的新機制,經動物實驗證明能抑制脂肪肝 形成。研究成果已於本(110)年2月發表在國際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胰臟癌確診時,通常患者的腫瘤細胞已發生轉移,增加治療難度。中央研究院李文華院士帶領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與中國醫藥大學新藥開發中心之跨機構研究團隊,破解胰臟癌細胞的訊息傳遞機制,並合成多胜肽分子,可以阻斷致癌訊號傳遞,抑制癌細胞的生長與轉移。實驗顯示能有效延長胰臟癌小鼠的壽命,而且不會影響正常的免疫反應。研究成果已於本(3)月初發表在國際期刊《科學轉譯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以色列政府今(19)日宣布中央研究院廖俊智院長獲得2021年以色列總理獎(The 2021 Samson-Prime Minister's Prize for Innovation in Alternative Energy and Smart Mobility for Transportation),以表彰其研究有效結合基礎與應用層次,並且在生質能源領域獲得領先全球的重大突破。
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黃雯華助研究員團隊,近期發現並證實了一項乳癌惡化的機制。蛋白質DSG2(Desmoglein2)會隨著微環境的氧氣含量而增減,促使乳癌的增生與移轉。此研究首次觀察到癌症的蛋白質會動態變化,並影響癌症病程,未來可望幫助臨床診斷及治療。研究論文已於本(2021)年1月19日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月刊》(PNAS)。
面對新冠病毒的變異及迅速傳播,如疫苗無法提供全面防護,須同時投入治療藥物開發,透過老藥新用則可加速進程,快速讓藥物上線應戰。中央研究院翁啟惠院士及基因體研究中心洪上程特聘研究員兼主任等人的研究團隊,透過病毒蛋白活性抑制、細胞及動物實驗驗證,從現有藥物及保健品,找出5種具有抑制新冠病毒活性效果的潛力藥物,包括抗瘧疾藥物美爾奎寧(Mefloquine)、抗愛滋病藥物奈非那韋(Nelfinavir)、中草藥靈芝多醣體RF3 、全株薄荷及全株紫蘇之萃取物。論文已於本(2021)年1月15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