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重視學術及言論自由,鼓勵同仁對社會關鍵議題提出意見或解決方案。惟同仁自行發表之成果及言論,不等同本院立場。同仁自行發表應遵循學術規範及承擔責任,例如註明資料來源及確認其正確性。而倘擬以本院名義發表研究成果或言論,均應循本院公布之機制。
~
本院經濟研究所陳恭平特聘研究員、楊子霆副研究員與臺大經濟系楊睿中副教授使用臺灣政府公開資料,分析COVID-19疫情對公共與私人運輸的影響,以及這些變化對經濟活動空間分布的影響。實證結果發現,疫情爆發顯著減少臺灣鐵路的運量,在2020年3月疫情最嚴重的時候,臺鐵運量下降60%。但同一時期高速公路的小客車車流量卻逆勢增加20%,特別是在尖峰時間。 論文結果顯示,由於搭乘大眾運輸較容易接觸到病毒,人們會藉由交通工具的選擇及替代,來減少染疫機會。此外,交通運輸模式的改變也對經濟活動的空間分布造成影響,利用夜間光照與零售業銷售額的資料,發現靠近主要火車站附近的經濟活動在疫情之後顯著衰退。這樣的發現隱含COVID-19可能對經濟活動的空間分布造成長期結構性改變。此項成果已刊登於國際期刊《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本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湯森林老師團隊首度發現珊瑚微菌聚合體扮演珊瑚體內磷鹽循環角色,其研究成果於2022年7月發表於《科學前進》(Science Advances)。
本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印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九十三本第二分已出版,本期共收錄4篇論文。
粒線體與葉綠體的遺傳物質在動植物大多是母系遺傳,然而在單細胞真核生物則了解甚少。本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助研究員顧銓團隊發現,全球廣泛分佈的鈣板藻在粒線體、葉綠體與細胞核的演化樹存在相當大的差異,是過去其他真核生物所未見。這種複雜的胞器演化歷史,推測與同型配子、胞器雙親遺傳、單雙倍體世代交替等生活史過程有關。本研究成果於今(2022)年5月發表於國際期刊《新植物學家》 (New Phytologist)。
細胞內基因的表現並不如我們想像的穩定,突然暴增的轉錄作用可能在短時間內造成過量的基因表現,不僅對細胞有能量上的負擔、甚至可能有不利的影響。本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吳素幸特聘研究員與化學所許昭萍研究員研究團隊,研究發現細胞可以藉由上游開放讀序框 (uORFs) 來降低這些基因表現的「噪音」(noise),穩定蛋白質的生成量,也確保生物時鐘的同步與穩定運作。此研究成果已於2022年5月發表於知名國際期刊《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
降低整體蛋白轉譯減少體內能量消耗,是細胞應對缺氧時的重要生存策略,但其調控機制一直是未解之謎。本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施明哲特聘研究員團隊,首次揭示了淹水初期,阿拉伯芥就能藉淹水時無法散溢體外而增加的乙烯,啟動訊息傳導途徑,控制整體蛋白轉譯下降並開啟缺氧反應相關基因的轉錄及轉譯,確保植物能耐受逐漸缺氧的環境。這項研究成果於今(2022)年6月刊登於《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
本院院士暨經濟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朱敬一、法律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林建志、中華民國常駐WTO代表團常任代表羅昌發、禾同國際法律事務所律師李柏青所著新書於今(111)年5月出版。本書研究過去十年來,發生在實施國家資本主義的中國與實施市場經濟的美國及其他民主國家之間的各種經濟衝突,並考察制度與意識形態的差異,是如何導致這些衝突。
本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湯森林研究員團隊,研究證實水稻田中甲烷氧化菌的甲烷氧化與固氮作用之間耦合機制,有助於制定水稻田的永續經營策略,尤其是對溫室氣體甲烷減量方面的正面助益。本研究於2022年5月發表在美國微生物學會的知名期刊mB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