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單細胞體學是邁向精準醫療的關鍵技術,為突破單細胞分析靈敏度與蛋白質體鑑定深度,本院化學研究所涂熊林助研究員及陳玉如特聘研究員團隊合作開發新穎微流晶片,首創一站式工作站,顯著改善分析效率與定量一致性,搭配團隊開發的數據非依賴擷取質譜法,單細胞鑑定數量可達約1500種蛋白質。研究成果近期已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研究團隊持續開發下一世代系統,期望此平台將有助於揭示在不同生理和病理中單一細胞調控的機理。
IL-22是一種保護型細胞激素,專門作用於表皮細胞譜系(如胃腸道系統),與發炎性腸道疾病有高度臨床相關性;由於能促進表皮修復和誘導抗菌胜肽,被認為是具潛力的治療策略。本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徐志文團隊透過小鼠動物模式,發現在大腸桿菌感染過程中,IL-22能協調細胞激素IL-18,刺激小腸內的潘氏細胞產生抗菌物質,提高腸道早期防禦力。本研究發現之免疫機轉,有助於開發IL-22 及IL-18的抗發炎生物試劑。研究成果已於今(2022)年2月刊登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 研究說明:https://www.ibms.sinica.edu.tw/ch/news/2022-418.html 論文全文: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28478-3
植物病毒會挾持寄主植物的基因轉譯機制,製造病毒蛋白質,進而造成植物病害。為探討致病機制,本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助研究員劉明容團隊透過標定病毒mRNA上的基因轉譯點,找到了新的病毒基因,並發現其所產生的蛋白質對於病毒致病性極為重要。本研究也指出病毒基因圖譜的複雜度和多樣性,為其他植物病毒的致病機制及未來抗病策略提供了新方向。研究成果已於今(2022)年1月刊登在國際期刊《植物細胞》(Plant Cell)。
在乾旱逆境期間,植物會產生較少的細胞,此為其本身的節水機制,卻也可能限制作物的生長和產量。本院植物暨微生物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韋保羅團隊研究如何運用改變關鍵調控基因,讓植物在乾旱期間維持更大的細胞分裂群(更大的分生組織),從而保持更高的生長速率。本研究成果已於日前刊登在國際期刊《植物細胞》(Plant Cell)。
生物遺傳物質儲存於染色質,染色質的結構精密地調控著基因表現。由本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謝佳龍副研究員帶領的研究團隊,開發出先進光學顯微技術,可在非侵入免標記條件下,於活體細胞中偵測染色質的動態散射光訊號,並透過影像處理與分析,重建出高解析度的染色質結構。研究團隊積極和細胞生物學家合作,將此技術應用在癌症、老化等重要問題。研究成果近期發表於國際期刊《ACS Na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