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重視學術及言論自由,鼓勵同仁對社會關鍵議題提出意見或解決方案。惟同仁自行發表之成果及言論,不等同本院立場。同仁自行發表應遵循學術規範及承擔責任,例如註明資料來源及確認其正確性。而倘擬以本院名義發表研究成果或言論,均應循本院公布之機制。
~
粒線體與葉綠體的遺傳物質在動植物大多是母系遺傳,然而在單細胞真核生物則了解甚少。本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助研究員顧銓團隊發現,全球廣泛分佈的鈣板藻在粒線體、葉綠體與細胞核的演化樹存在相當大的差異,是過去其他真核生物所未見。這種複雜的胞器演化歷史,推測與同型配子、胞器雙親遺傳、單雙倍體世代交替等生活史過程有關。本研究成果於今(2022)年5月發表於國際期刊《新植物學家》 (New Phytologist)。
細胞內基因的表現並不如我們想像的穩定,突然暴增的轉錄作用可能在短時間內造成過量的基因表現,不僅對細胞有能量上的負擔、甚至可能有不利的影響。本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吳素幸特聘研究員與化學所許昭萍研究員研究團隊,研究發現細胞可以藉由上游開放讀序框 (uORFs) 來降低這些基因表現的「噪音」(noise),穩定蛋白質的生成量,也確保生物時鐘的同步與穩定運作。此研究成果已於2022年5月發表於知名國際期刊《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
降低整體蛋白轉譯減少體內能量消耗,是細胞應對缺氧時的重要生存策略,但其調控機制一直是未解之謎。本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施明哲特聘研究員團隊,首次揭示了淹水初期,阿拉伯芥就能藉淹水時無法散溢體外而增加的乙烯,啟動訊息傳導途徑,控制整體蛋白轉譯下降並開啟缺氧反應相關基因的轉錄及轉譯,確保植物能耐受逐漸缺氧的環境。這項研究成果於今(2022)年6月刊登於《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
本院院士暨經濟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朱敬一、法律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林建志、中華民國常駐WTO代表團常任代表羅昌發、禾同國際法律事務所律師李柏青所著新書於今(111)年5月出版。本書研究過去十年來,發生在實施國家資本主義的中國與實施市場經濟的美國及其他民主國家之間的各種經濟衝突,並考察制度與意識形態的差異,是如何導致這些衝突。
本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湯森林研究員團隊,研究證實水稻田中甲烷氧化菌的甲烷氧化與固氮作用之間耦合機制,有助於制定水稻田的永續經營策略,尤其是對溫室氣體甲烷減量方面的正面助益。本研究於2022年5月發表在美國微生物學會的知名期刊mBio。
本院基因體研究中心李文華院士和助研究員胡春美的研究團隊,長期致力於胰臟癌研究,近日發表研究成果證實,癌細胞的生成和轉移,除了癌細胞本身的特性之外,也與癌細胞所處的周遭環境有關。胰臟癌細胞藉著與周遭基質細胞進行細胞膜之間的直接接觸,從而「教育」隸屬基質細胞一員的纖維母細胞 (fibroblasts),將其吸收成為癌細胞的幫手,協助打造更適合癌細胞增殖的微環境;而阻斷癌細胞與纖維母細胞的接觸,則可望成為治療胰臟癌的新策略。這項成果在2022年5月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
本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助研究員林耀正與研究技師林崇熙研究團隊,成功建立番茄原生質體再生與不帶外來遺傳物質的基因編輯技術,並由基因組分析證明再生植物具有穩定的基因體。本研究在農業有廣泛應用價值,並可免除傳統對基改作物的疑慮。研究成果刊登於《植物生理學》 (Plant Physiology),並獲選為今(2022)年4月期刊封面。
本院生物化學研究所徐尚德研究員團隊結合基因編輯、細胞影像分析、結構生物學與生化分析方法發現腫瘤高風險因子BAP1進入細胞核執行基因調控的重要功能的過程需要核轉運蛋白Tranportin-1 (TNPO1)的調控,TNPO1辨識BAP1尾端一段非典型核定位序列的同時阻斷非典型E2/E3泛素結合酶UBE2O修飾BAP1的核定位序列,避免BAP1留在細胞質而無法順利進核執行生理功能。這項研究成果將於2022年6月發表在《細胞生物學雜誌》(Journal of Cell Biology)。
本院分子生物研究所薛一蘋特聘研究員、夏國強副研究員、王廷方研究員的實驗室合作,首次揭示了自閉症譜系障礙 (ASD) 相關的突變可以改變突觸蛋白的液相分離,並且証明突觸刺激所釋放的鋅,可以調節 ASD 相關突觸蛋白的液體-凝膠相變。Cortactin 結合蛋白 2 (CTTNBP2) 是一種 ASD 致病基因,利用其 C 端無序區域,CTTNBP2可經液相分離在突觸形成凝集物,並可和另一自閉症分子 SHANK3 在突觸共凝集。此外,鋅結合 CTTNBP2 的 N 端,促進高階組裝,它會增強 CTTNBP2 凝聚物的穩定性和凝集在突觸。自閉症相關突變會改變 CTTNBP2 的凝聚物形成和突觸凝集,並損害小鼠的社交行為,這些都可以通過補鋅得到改善。這項研究成果已於 2022 年 5 月 13 日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