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重視學術及言論自由,鼓勵同仁對社會關鍵議題提出意見或解決方案。惟同仁自行發表之成果及言論,不等同本院立場。同仁自行發表應遵循學術規範及承擔責任,例如註明資料來源及確認其正確性。而倘擬以本院名義發表研究成果或言論,均應循本院公布之機制。
~
本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趙淑妙特聘研究員與吳宗賢博士研究團隊,完成首次系統且全面性的現生裸子植物粒線體RNA編輯研究,證明RNA編輯位點重獲現象及探討其作用機制;不僅揭露裸子植物RNA編輯的演化,亦確認RNA編輯位點的豐富度與PPR蛋白歧異度的交互關係。成果今(2022)年8月發表於The Plant Journal。
本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印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16期已出版,本期共收錄論文3篇、書評1篇。
本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編印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三十四卷第二期已出版,本期共收入五篇論文。
本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印之《Asia Major》Volume 35 Part 1已出版,本期共收錄4篇論文。
本院民族學研究所編印之《臺灣人類學刊》第20卷第1期已出版。
本院歐美所洪子偉副研究員團隊從認知科學的預測編碼來研究認知戰,指出大腦的信念修正機制相當複雜,不會對輸入資訊照單全收。相反的,受眾的大腦為降低認知負擔會將利於中國的訊息預設為假以符合貝氏最佳化,反長期削弱中國影響。此外,謊言說多了自己也容易相信,易使中國與現實脫節而重蹈俄羅斯誤判情勢之覆轍。本研究成果於今(2022)年7月刊登在牛津大學出版之期刊《全球安全研究》(Journal of Global Security Studies)。
本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印之《古今論衡》第38期已出版,本期共收錄5篇論文。
本院語言學研究所期刊《語言暨語言學》第23卷第3期已出版。
本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詹大千研究員帶領研究團隊,與臺大公衛學院林先和教授、臺北市衛生局陳正誠副局長、新北市衛生局陳潤秋局長合作,透過2021年三級警戒前後手機人流數據、每日新冠肺炎村里確診數、陽性率與其他社會經濟指標進行時空分析,用以評估「軟封城防疫政策(三級警戒)」與「加強社區篩檢」這兩項防疫政策對於2021年中雙北市新冠肺炎疫情控制的成效評估。
為了精準殺死癌細胞或減緩癌細胞的生長及轉移,本院基因體研究中心鄭偉杰老師與跨領域團隊,建立了「由天然物所啟發之組合式化學」技術平台,引入電腦輔助以優化分子結構,研發出高選擇性之高基氏體甘露糖水解酶抑制劑。這項研究成功解決多年來天然物化學合成的難題,同時在動物實驗中,此分子的抗癌效能和現有化療藥物索拉非尼 (Sorafenib) 相似。研究成果已經申請美國臨時專利,並發表在英國皇家學院的旗艦期刊《化學科學》(Chemical Science),且榮獲推薦收錄入該期刊之「2022年熱門文章選集」(2022 Chemical Science HOT Article Collection)。
本院經濟研究所陳恭平特聘研究員、楊子霆副研究員與臺大經濟系楊睿中副教授使用臺灣政府公開資料,分析COVID-19疫情對公共與私人運輸的影響,以及這些變化對經濟活動空間分布的影響。實證結果發現,疫情爆發顯著減少臺灣鐵路的運量,在2020年3月疫情最嚴重的時候,臺鐵運量下降60%。但同一時期高速公路的小客車車流量卻逆勢增加20%,特別是在尖峰時間。 論文結果顯示,由於搭乘大眾運輸較容易接觸到病毒,人們會藉由交通工具的選擇及替代,來減少染疫機會。此外,交通運輸模式的改變也對經濟活動的空間分布造成影響,利用夜間光照與零售業銷售額的資料,發現靠近主要火車站附近的經濟活動在疫情之後顯著衰退。這樣的發現隱含COVID-19可能對經濟活動的空間分布造成長期結構性改變。此項成果已刊登於國際期刊《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本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湯森林老師團隊首度發現珊瑚微菌聚合體扮演珊瑚體內磷鹽循環角色,其研究成果於2022年7月發表於《科學前進》(Science Adva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