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重視學術及言論自由,鼓勵同仁對社會關鍵議題提出意見或解決方案。惟同仁自行發表之成果及言論,不等同本院立場。同仁自行發表應遵循學術規範及承擔責任,例如註明資料來源及確認其正確性。而倘擬以本院名義發表研究成果或言論,均應循本院公布之機制。
~
本院近代史研究所黃自進研究員所著《冷戰格局下亞太安全體系的建立與「中日和平條約」之締結》一書已於2022年12月出版。
本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印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17期業已出版,本期共收錄論文3篇、書評1篇。
本院社會所與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合作出版之《台灣社會學》第43期已出版,本期收三篇研究論文、八篇書評與一篇作者回應文。
本期共收錄4篇文章。
本院分子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陳俊安團隊,透過單細胞RNA定序技術,完整釐清了小鼠胚胎中脊柱運動神經元的轉錄體多樣性,完成胚胎運動神經元的單細胞圖譜。在此圖譜中,研究團隊純化約10,000個運動神經元、進行次世代定序,並深入剖析發育中的個別運動神經元,發現具特殊基因標記的少見細胞類型,能擴展對於運動神經元多樣性的理解。本研究圖譜是神經科學界的寶貴資源,有助於進一步探究某些神經退化性疾病(如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或肌萎縮側索硬化症),其不同種類運動神經元有不同退化程度的原因。成果已發表在國際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繼首度建構自閉症腦組織的環狀RNA與基因間調控網路圖譜之後,本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員莊樹諄團隊進一步結合不同型式的體學資料(omics data),以大數據分析與一系列因果關係的統計模型,提出判斷基因型、轉錄體(環狀RNA、微RNA、信使RNA)與自閉症間的調控與因果關係之流程,此成果有助於了解因果生物學、神經精神病學上錯綜複雜的調控機制。本研究已發表在國際期刊《分子精神病學》(Molecular Psychiatry)。
心臟收縮功能需依賴心肌細胞來維持,然而人體心臟內的心肌細胞(cardiomyocyte)在出生後不久就失去複製能力,一旦心臟受損,將導致心衰竭。過去研究指出,斑馬魚、蠑螈等動物具心臟再生能力,其關鍵在於促進細胞的去分化(dedifferentiation),且往往伴隨代謝重編程(metabolic reprogramming)。本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謝清河團隊發現,心肌細胞亦產生酮體代謝重編程現象,並進一步實驗證實,促使心臟生酮功能(ketogenesis)轉換能有效促進心臟返老還童與心肌再生,成果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循環學》(Circulation)。
本院近代史研究所林美莉副研究員校註《熊式輝日記(1930-1939)》一書已於2022年12月出版。
本院植微所鄭惠國助研究員攜手日本研究團隊發掘一種命名為「睡美人」(簡稱SB)的阿拉伯半乳聚糖蛋白質(arabinogalactan protein),其擁有讓植物沉睡的魔法。研究指出,缺乏SB的小立碗蘚突變株會加速配子囊柄的發育;此結果引導研究團隊探索SB與細胞壁的微妙關係。團隊發現SB透過與轉錄因子ARFC2溝通,調控果膠酯酶(pectin methylesterase)生成量,致使細胞壁變得堅實,從而揭開阿拉伯半乳聚糖蛋白質參與形塑細胞壁的重要角色。成果已發表於國際期刊《發育》(Development)。
幹細胞的發現及應用為再生醫學帶來許多前所未有的契機,但一般幹細胞的培養需使用具活性的細胞培養層,抑或具動物成分,於臨床使用上有許多程序不便及安全性隱憂。本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胡哲銘團隊研發出一種果凍化的細胞滋養層技術,該技術利用水膠生物材料,將人類細胞株固定並保留其生物原性。本研究指出,果凍化之細胞滋養層可長時效保存,比活性細胞滋養層更能有效增生人類幹細胞。成果已發表於國際期刊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
本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歷史叢書(108)《張朋園先生訪問紀錄》一書已於2022年12月出版。
本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歷史叢書(109)《龔家政先生訪問紀錄》一書已於2022年1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