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研究院今(17)日與農業部簽署「淨零減碳科研推動合作備忘錄」,廖俊智院長表示,雙方在此之前已攜手高固碳狼尾草種植試驗、海藻近海養殖試驗等先導研究,未來將更著力於「增加自然碳匯」及「減少農業部門碳排」兩大目標,發揮各自優勢,循「創新研發X現場試驗」合作模式,加速基礎研究到實際應用的垂直整合。
歐洲分子生物組織(European Molecular Biology Organization, EMBO)昨(9日)晚公布今(2024)年院士名單,中央研究院廖俊智院長獲選外籍院士(Associate Member)殊榮。今年共有20位來自歐洲以外的學者獲此榮銜,廖院長將於今年10月赴德國海德堡(Heidelberg)參加授證典禮。
中央研究院第34屆院士暨名譽院士名單揭曉,由廖俊智院長與院士會議四組召集人於今(4)日會後記者會中共同宣布選舉結果,共選出28位新科院士、2位名譽院士,新科院士人數創近年新高。中央研究院院士為終身名譽職,是我國最高學術榮譽。
中央研究院第35次院士會議於本(2024)年6月30日至7月4日盛大召開,今(2)日特別邀請英國國家學術院(The British Academy)理查柏克(Richard Bourke)院士,以及美國哈佛大學比爾蓋茲講座教授孔祥重院士發表主題演講。
中央研究院第35次院士會議今(2)日邀請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以「走向民主永續之路—國家希望工程的治理願景」為主題參與專題討論。會中分享國家希望工程的國政藍圖,探討逐步落實之政策行動,打造創新繁榮、公義永續和民主和平的臺灣。
中央研究院第35次院士會議今(1)日正式開幕,現場近200位海內外院士與會,共同關心臺灣的科研發展。為期4天的會議包括頒發院士證章、主題演講、討論重要學術議題,並將選出第34屆院士暨名譽院士。
「中研講堂」今(19)日在苗栗高中開講,由本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沈聖峰研究員分享生態圈演化的謎底、資訊科學研究所陳伶志研究員分享資訊科技應用於守護空氣品質的案例
經過嚴謹的徵選過程,第73屆林島諾貝爾獎得主會議訂於本(2024)年6月30日至7月5日在德國林島舉行,來自全球各地的600位年輕科學家,將與近40位諾貝爾獎得主對談交流
是環境的力量改變生物演化的路徑,還是生物演化的結果創造了新的生態體系?人類可以運用科技調控環境變化的速度嗎?中央研究院2024年跨縣市科普演講「中研講堂」將於6月19日(星期三)在苗栗高中登場,帶領同學們探索「物競天擇」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也一起認識現代科技發揮「人定勝天」的力量。
為推動臺灣歷史的研究與教育,促進公共資源的共享與互惠,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今(6)日與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簽署合作備忘錄,未來雙方將透過舉辦主題展覽
2024年國家生技研究園區Demo Day於本(5)月28日盛大登場,活動聚焦「打造新創生醫生態系」與「學術研發成果技轉對新藥開發成功之影響」雙主題,並首次舉辦「MIT生技大師講座」,分享美國波士頓成功轉型為全球生技重鎮的經驗,吸引超過50家生醫新創公司及學研團隊參與,逾500位海內外企業、投資者、創投、加速器及天使投資人參與。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連續五年響應國際博物館日,與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聯手邀請院內外47個研究機構及文化單位,集結64檔精彩展覽,設計「尋找彩蛋」線上活動,將展覽的精彩內容埋藏於彩蛋,邀請民眾參與一場兼具知識科普、典藏開放、童趣探索的博物館界數位知性饗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