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中研院成功自製5位元超導量子電腦;2025年,更進一步成功以8吋晶圓機台製作高品質超導量子位元,同時揭牌全國首座量子晶片製程研發平台與量子計算測試平台。「量子電腦」、「量子晶片」是現今世界矚目的科研焦點,你一定聽過,但你知道它們長什麼樣子、又是怎麼做出來的嗎?本篇文章將帶領大家,進入陳啟東特聘研究員兼執行長帶領的量子電腦專題中心,開箱這座打造未來運算核心的量子電腦實驗室!
當你打開手機,掃描 QR code、參加視訊會議,這些簡單的日常動作背後,運作的並不只是軟體和網路,還有一項關鍵科技——光電元件。這些微小裝置能讓光和電彼此轉換,是現代通訊與運算系統的核心元件。本院應用科學研究中心呂宥蓉副研究員的先進奈米光電元件實驗室,就著重於打造下個世代的「量子光電元件」,讓光電元件的運算更快速、更節能,為了達成這個目標,他們也自行開發了新的材料與奈米級結構技術。現在,就讓我們跟著呂老師一起走進她的實驗室,尋找改變未來科技的那道光!
當我們拿起手機滑社群軟體、用平板看影片、敲筆電努力工作時,是否曾想過,這些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如何變得越來越輕、薄,且效能更高的呢?除了軟體、晶片的升級外,還有另一個關鍵,就是藏在晶片裡的材料創新!本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謝雅萍副研究員的實驗室,就致力追求製造更薄、更高效、更節能的晶片二維材料。現在就跟著編輯團隊一起走進謝老師的實驗室,一起看看全新的二維材料是如何「長」出來的。
在臺灣東部外海,有一股名為「黑潮」的洋流,日夜奔騰不息,這強勁且穩定的海流,蘊藏著豐沛的能源潛力。1799年,法國發表人類史上第一個波浪能專利,至今已兩百多年了,而順著黑潮,「海中撈電」這個夢想也即將成真!在中研院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的海洋能專題中心,有一群科學家把實驗室從水泥建築中搬進太平洋,他們不僅要對抗狂風巨浪出海蒐集數據,還要親手打造100% MIT浮游式黑潮發電機。現在,讓我們跟著編輯團隊的腳步,一起「潛入」海洋能專題中心一探究竟。
你可曾想過,當你走在海邊時,隨手撿起的一片貝殼、一塊碎珊瑚,上面都可能隱藏著地球上百年氣候變遷的秘密?本篇文章將帶你開箱本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劉怡偉助研究員的實驗室,跟著老師從海洋實地採樣,再回到實驗室進行分析,一層層揭密藏在海洋中的氣候變遷訊息。
你知道嗎,在那無法一眼望穿、浩瀚無垠的宇宙中,偶爾會閃現一道不到千分之一秒就快速消失的神祕電波——「快速電波爆(Fast Radio Burst,FRB)」!這個被偶然發現的天文現象,一直是天文界的重要謎團之一。FRB能量強大、一閃即逝的爆發事件究竟從何而來、如何產生,人類又該如何精準捕捉這來自宇宙的微小訊息?本篇文章將帶領讀者跟著本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BURSTT計畫」的腳步,開箱科學家們如何深入偏遠地區、不畏強風暴雨,打造FRB觀測站,仰望星空,捕捉及分析來自銀河系外的神祕訊息。
好研究來自好所在,一個舒適的環境有助於激發出創新的研究。如今,從臺南高鐵站下車後,只需數分鐘步行,橫跨整個街廓的中研院南部院區便映入眼簾。然而,這整個院區萬丈高樓平地起,仰賴眾多同仁的長期努力,以及多方的支援。歷時多年,至今迎來啟用的曙光。
中研院長期投入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累積豐富的研究資源,未來,這些量能也將透過「人文社會研究基地」的計畫駐點研究以及「數位圖書檔案室」,注入中研院南部院區,目標在臺灣南部的學術社群引入更多研究量能。
中央研究院在臺北發展已有近70年。歷來,各個研究所、研究中心持續在不同學科領域深根研究。近年,社會環境不斷演進,學術研究也需要新的思維。廖俊智院長秉持開創精神,積極回應時代需求,強調突破領域框架,以議題推動的做法,落實在臺南沙崙的南部院區規劃中。
你知道中研院的研究單位,除了分布在臺北南港院區,少數位於臺大校區外,在臺南還有個「南部院區」嗎?肩負國家科研發展的重要使命和任務的中研院,長期致力多元領域的頂尖研究,對臺灣整體學術未來的方向,也身兼先行者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