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重視學術及言論自由,鼓勵同仁對社會關鍵議題提出意見或解決方案。惟同仁自行發表之成果及言論,不等同本院立場。同仁自行發表應遵循學術規範及承擔責任,例如註明資料來源及確認其正確性。而倘擬以本院名義發表研究成果或言論,均應循本院公布之機制。
~
脊索是脊索動物(包括人類)的特徵,這個新結構在演化過程中如何出現,一直是個未解的謎題。中研院細生所蘇怡璇研究團隊為脊索起源提出新觀點,研究發現一個古老的基因調控「密碼」隱藏在基因調控序列中,在演化中被「挪用」,從調控腸道發育轉為建造脊索。此密碼由四個特定轉錄因子的結合位點以特定的規則排列組成,從動物的單細胞親戚保存至今,但在脊索動物中,密碼連結不同的訊號分子,使腸道細胞能持續開啟關鍵基因形成脊索。此研究揭示在演化過程中,調控模組能以密碼的形式被保存下來,並加以利用產生新功能。
本院生醫所謝小燕研究團隊發現,BTG3對於促進VCP/p97及時提取損傷結合蛋白XPC是必要的,而這個步驟也是光損傷修復的關鍵。研究也首次證明BTG3媒介的CHK1活化,以及VCP/p97在Ser775的磷酸化,是VCP/p97在UV照射後,從細胞質進入細胞核的必要條件。因此,當BTG3缺失或CHK1受到抑制時,VCP/p97會滯留於細胞質,進而延遲與DNA損傷結合的XPC蛋白的移除,妨礙了紫外線 DNA損傷的修復,最終導致基因突變和致癌性的增加。研究結果不僅揭示了VCP/p97由細胞質運送至細胞核的分子機制,也突顯出BTG3與CHK1在防禦UV誘導的皮膚突變與癌變中的潛在重要角色。
近年來,多項藥物基因體學(pharmacogenetics, PGx)臨床導入研究顯示,藉由量測病人藥物反應的基因風險因子,進而調整藥物選擇與劑量,可提升治療效果並降低副作用的發生。為評估單基因PGx風險變異對臨床的實際影響,臺灣精準醫療計畫(Taiwan 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 TPMI)研究團隊由中央研究院生醫所魏淳郁博士(現為臺北醫學大學助理研究員)與郭沛恩院士帶領下,利用486,956 位TPMI參與者的基因與臨床資料,進行了回溯性風險評估研究。
細胞內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及抗氧化系統間的動態平衡,與發炎、老化、癌症及許多代謝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由於缺乏有效、高維度的方法來分析細胞內氧化與抗氧化動態變化,研究人員長期以來難以深入探討氧化與抗氧化的平衡,如何影響免疫細胞的分化與功能。
本院數學研究所編印之《數學傳播》季刊第49卷第2期已出版。本期收錄16篇數學相關文章,作者及文章標題如下:
本院數學研究所編印之《數學集刊》,第20卷第2期已出版。
本院民族學研究所編印之《臺灣人類學刊》第23卷第1期已出版,本期收錄內容如下:
Language & Linguistics 26.3 is now available
生物如何整合社交訊號(行為)與深度視覺(個體間距)來控制社會行為,仍屬未知領域。本院分生所黃國華研究團隊使用斑馬魚作為模式生物,利用其趨向同類的天性,研究趨同行為如何受對方的肢體動作和距離影響。研究人員建構高度擬真的虛擬斑馬魚,使其尾巴擺動、轉向與位移均模擬真實動物行為。研究團隊利用遊戲引擎建立運動視差,發現深度視覺會強化趨同行為。另一方面,可預測的視覺訊號,例如靜止的同類因觀察者移動而在視網膜上產生位移,也可以透過深度視覺產生的預判來進行抑制。實驗發現,深度視覺讓運動中的同類更有吸引力,讓靜止的同類更「透明」,不會產生趨近反應。這些發現對大腦如何整合社交訊號與深度視覺提供可驗證的模型。 本研究由分生所黃國華實驗室成員,包括曹靖妤、湯喬雅、陳政佑、楊智淳共同完成,於2025年7月3日發表於《當代生物學》。經費由本院「前瞻計畫」及國科會「新進人員研究計畫」支應。
本院經濟研究所期刊《經濟論文》第53卷第2期業已出版,本期目錄如下
本院歐美所出版之期刊《歐美研究》第55卷第2期業已出版
植物細胞裡有一種叫「色質體」的小工廠,可以根據細胞的需求變身成不同型態,其中最有名的是它們會在葉子中分化為葉綠體,相對較少人知道色質體也會在種子和根部發育成儲存營養的「白色體」。由於人類主要食物大多是由植物的種子和根部而來,因此白色體與人類的食物系統關係更為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