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聽過木黴菌嗎?木黴菌是工農業應用最普遍的真菌之一,舉凡酵素生產、生質能源、食品製造、生物防治與生物肥料等,都可以發現木黴菌的相關應用。野生木黴菌具高度遺傳多樣性與強大環境適應能力,廣泛分佈於土壤、空氣、各種水域與植物殘骸枯枝落葉上。它和許多動植物致病性絲狀真菌的奇特共同點是「雄性或雌性不孕(male or female infertility)」,它們不易或無法進行有性交配與減數分裂。工業用瑞氏木黴菌則是少數能進行有性生殖的木黴菌菌種。本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王廷方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瑞氏木黴菌的DNA甲基轉移酶在減數分裂中具多項功能,第一是負責啟動減數分裂,第二是促進親代雙方同源染色體間發生DNA重組,產生新遺傳變異。第三是以特殊表觀遺傳機制,將親代DNA上大量的胞嘧啶(cytosine) 甲基化,誘發點突變成胸腺嘧啶(thymine),快速增加減數分裂產物(有性孢子)的基因體多樣性。
本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編印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36卷第2期業已出版,本期共收入5篇論文
本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印之Asia Major, Volume 36 Part 2已出版,本期共收錄4篇論文
某些脊椎動物,像是斑馬魚和蠑螈,可以在短時間內修復大面積傷口。探究這些動物如何快速修復傷口將有助於再生醫學的發展。本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陳振輝副研究員的團隊與應用科學研究中心鄭郅言研究員的團隊合作,透過開發大尺度的活體影像平台,觀測斑馬魚體表約60,000顆表皮細胞的動態行為。研究發現,斑馬魚的魚鰭構造可以在受傷當下提供大量的表皮細胞,加速體表的傷口癒合,首次提出「脊椎動物的附肢也可以是儲存、提供修復細胞的器官」觀點。此研究成果於今(2024)年7月刊登於《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 。本研究的第一作者為本院細生所張春麗研究助理,研究團隊包括:黎馬可、高偉程、朱韋臣、阮筱彧、李耕琿、湯銘哲、鄭郅言、陳振輝。研究經費由本院細生所、院內前瞻計畫及國科會支持。
本院語言學研究所期刊《語言暨語言學》第25卷第3期已出版,本期目錄如下:
本院民族學研究所編印之《臺灣人類學刊》第22卷第1期已出版,本期收錄內容如下
螢光細胞術是一種廣泛應用於鑑定細胞表現的方法。活體細胞相當複雜,其精準鑑定常常需要同時染色超過20種生物標誌物。然而,在傳統流式細胞儀中,由於波長的限制,這些通道數已達到其物理極限,這阻礙了對目標細胞的準確判斷和鑑定。本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林靖衛助研究員所帶領的研究團隊,開發並展示了一種擴展偵測範圍的光譜檢測技術,其波長最長可延長至 1,550 奈米。此技術最大的突破,是將光譜範圍擴展超過2.5倍,若搭配近年國內外合成材料化學專家開發的短波紅外螢光材料,例如單壁奈米碳管、砷化銦量子點、下轉換稀土奈米粒子、高分子點和小分子施體-受體-施體螢光團等材料,將可增加至超過50個光譜檢測通道數,大幅提高複雜活體細胞檢測鑑定之精準度。此工作的主要貢獻在於,以往科學家不確定在短波紅外範圍內,流式細胞儀可否達到如此的偵測極限。亦即,即使已有長波長的螢光材料,也不確定能否用於解決或減少光譜混合問題的複雜性。此研究帶來了正面結果,讓未來的研究人員有信心繼續在此方向精進。研究成果已於 2024 年 7 月 8 日發表在 《美國化學學會奈米期刊》(ACS Nano)。本研究由中研院和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資助。
B型肝炎病毒(HBV)是引起長期肝炎的主要原因,也可能導致肝硬化和肝癌。本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蔡松智助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HBV包裹的病毒核糖核酸(RNA)上有大量的小分子化學修飾。其中,一種名為胞苷甲基化(m5C)的RNA修飾對於HBV的複製和感染扮演著關鍵角色。研究團隊發現,這種m5C修飾主要存在於病毒RNA中的包裝訊號上。當宿主細胞中的甲基轉移酶(NSUN2)缺乏時,會導致病毒RNA上m5C減少,相應的病毒核心蛋白也會大量減少,阻礙病毒RNA進行反轉錄,藉以生成完整病毒顆粒所需的病毒基因體DNA。
電腦演算、定向進化和重組蛋白技術為癌症免疫治療蛋白設計開闢了新的途徑與契機。本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牟昀副研究員和胡哲銘副研究員的團隊,展示了新型免疫治療蛋白設計,可以在腫瘤微環境中觸發殺手T細胞和自然殺手細胞(NK細胞),達到協同腫瘤抑制的作用。此治療蛋白名為「超抗原多價免疫細胞結合蛋白」(STYMIE),它由三個獨立組件組成,第一是定向進化增強的超抗原,用於啟動CD8 T細胞和NK細胞;第二是經由電腦演算設計的免疫激素,用於持續刺激免疫細胞;第三是一種能夠準確標靶腫瘤的抗體。這種治療蛋白在結直腸癌、乳腺癌和肺癌等免疫抑制型腫瘤中表現出顯著的抑制效果,並揭示了超抗原介導的免疫細胞激活機制。本研究於2024年6月28日發表於《先進科學》(Advanced Science)期刊。
本院經濟研究所編印之《經濟論文》第52卷第2期業已出版,本期共收錄三篇論文,作者及文章標題如下
本院歐美研究所編印之《歐美研究》第54卷第2期已出刊,本期共收錄專號文章5篇,作者及論文名稱如下:
自然殺手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s, NK)控制癌細胞遠端轉移,但其機制尚不清楚。本院分子生物研究所廖南詩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團隊,建立自發性乳癌轉移和原發性腫瘤切除小鼠模型,模擬患者腫瘤切除後的復發情況。團隊發現,同源 NK 細胞療法依賴 CD8+ T 細胞達成有效治療低負荷腫瘤轉移,並引發具腫瘤專一性之T 細胞記憶。此外,NK 細胞療法增強了腫瘤轉移肺部中樹突細胞、Foxp3-CD4+ T 細胞及類幹細胞之 CD8+ T 細胞的活化,這需要NK 細胞的 IFN-γ。研究團隊透過與三軍總醫院戴明燊醫師合作之六名晚期癌症患者臨床試驗發現,自體 NK 細胞治療顯示為安全、有效的跡象。本研究於2024年6月19日發表於《eLife》科學期刊。三位共同第一作者為本院國際研究生分子與細胞學程博士生黃世雯、分生所博士後研究學者賴彥錰博士,以及國立中央大學生命科學系碩士生廖浩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