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重視學術及言論自由,鼓勵同仁對社會關鍵議題提出意見或解決方案。惟同仁自行發表之成果及言論,不等同本院立場。同仁自行發表應遵循學術規範及承擔責任,例如註明資料來源及確認其正確性。而倘擬以本院名義發表研究成果或言論,均應循本院公布之機制。
~
2019年,本院天文及天文物理所參與的「事件視界望遠鏡」(Event Horizon Telescope,簡稱EHT)國際合作計畫發布了人類歷史上首張黑洞影像。本次EHT團隊使用全新開發的大型超級電腦生成黑洞影像資料庫,其規模為之前解釋2017年觀測影像庫的3倍,影像數量亦新增逾12萬張,為M87星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簡稱M87黑洞或M87*)提供了全新的理論視角。結合對2017年和2018年觀測資料的多時刻分析,研究團隊證實了M87黑洞的旋轉方向是朝著遠離地球的視線方向,並證明吸積盤(環繞黑洞旋轉的氣體)中的湍流可以解釋2017至2018年觀測到的黑洞影像中,類似甜甜圈的環狀結構最亮部分的偏移。研究成果已於2025年1月22日發表在《天文與天文物理》(Astronomy & Astrophysics)期刊。臺灣團隊成員包括本院天文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與國立中山大學。
本院民族學研究所編印之《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第30期(70 週年所慶專號)已出版,本期收錄內容如下:
本院民族學研究所編印之《臺灣人類學刊》第22卷第2期已出版,本期收錄內容如下:
本院語言學研究所期刊《語言暨語言學》第26卷第1期已出版,本期目錄如下
本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印之《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43期業已出版,本期共收錄論文3篇、書評1篇: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編印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36卷第5期業已出版,本期共收入5篇論文:
本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編印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三十六卷第四期業已出版,本期共收入5篇論文
本院歐美研究所編印之《歐美研究》第54卷第4期已出版,本期共收錄3篇文章,作者及論文名稱如下
本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印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24期業已出版,本期共收錄論文3篇、研究討論1篇及書評1篇
本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印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25期業已出版,本期共收錄論文3篇及書評1篇
本院經濟研究所期刊《經濟論文》第52卷第4期業已出版,本期目錄如下
疼痛是一種常見但複雜的現象,同時包含身體感覺與情緒反應。雖然我們對疼痛已有基本了解,但對於導致疼痛反應的大腦機制仍尚未完全明瞭。本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陳建璋研究員所領導的團隊,近期在揭示慢性疼痛大腦機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研究顯示慢性疼痛會活化丘腦前室旁核(PVA)中的特定神經元群體,這些神經元分別負責處理疼痛的身體感覺與情緒反應,且活性會隨疼痛類型而改變。刺激這些神經元會導致觸覺敏感與逃避行為,而抑制它們則能減輕疼痛。此外,這些神經元向終紋床核(BNST)和伏隔核(NAc)傳遞信號,分別調控疼痛的不同行為表現。這項發現不僅深化了對疼痛機制的理解,也為慢性疼痛治療提供了全新的思考方向,可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 本研究由陳建璋研究員及其實驗室成員 Dr. Selomon Assefa Mindaye(第一作者,TIGP-INS 畢業生)與陳瑋鑫博士主導完成,並與生醫所陳世淯長聘副研究員、楊世斌長聘副研究員,以及資訊所施純傑研究員合作完成。研究成果已於2024年11月26日刊登於國際期刊《細胞報導》(Cell Re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