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重視學術及言論自由,鼓勵同仁對社會關鍵議題提出意見或解決方案。惟同仁自行發表之成果及言論,不等同本院立場。同仁自行發表應遵循學術規範及承擔責任,例如註明資料來源及確認其正確性。而倘擬以本院名義發表研究成果或言論,均應循本院公布之機制。
~
本院經濟研究所編印之《經濟論文》第五十二卷第三期業已出版,本期共收錄三篇論文,作者及文章標題如下:
本院法律學研究所編印之《中研院法學期刊》第35期業已出版,本期刊載王曉丹特聘教授、林春元副教授之研究論文兩篇,游鈞量先生、林允中先生之薪傳論文兩篇。至盼學界先進能繼續支持與賜教。
本院歐美研究所編印之《歐美研究》第54卷第3期業已出版,本期共收錄3篇文章,作者及論文名稱如下:
SPHINCS+是一種後量子數位簽章算法,用於應對量子電腦帶來的潛在威脅,這種數位簽章演算法的獨特之處在於優異的抗量子攻擊能力,透過基於雜湊函數的簽章結構,確保長期安全性,無需依賴傳統的數論假設。SPHINCS+ 強調安全性優先於速度或簽章大小,特別適用於需要高度穩定、長期保障和高效能的應用。該演算法由國際研究團隊開發,並於2022年7月被選為後量子密碼學標準之一。本院資訊研究所倪儒本副研究員 (Ruben Niederhagen)為SPHINCS+團隊的一員,參與程式更新及修正工作。另外兩位主要成員荷蘭恩荷芬理工大學郎丹雅教授 (Tanja Lange) 及美國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狄傑比教授 (Daniel J. Bernstein)皆爲本院資訊研究所的訪問教授。SPHINCS+於2024年8月13日獲選為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標準,成為後量子密碼學標準的重要里程碑,預期將在全球被廣泛採用。
科學家透過宇宙學及天文觀測理解到暗物質(dark matter)貢獻了目前宇宙中約四分之一的能量密度,並且支配了銀河系內的星體動力學。然而,物理學家對暗物質的本質仍完全不了解。因此,透過各種實驗及天文觀測方法搜尋暗物質與一般物質的交互作用,一直是近代粒子物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目標。本院物理研究所林彥勳博士後研究學者與吳孟儒副研究員預測了一種嶄新的、從宇宙間所有星系內的超新星爆炸事件所產生的瀰漫性加速暗物質(diffuse boosted dark matter)之存在。研究結果指出,透過分析瀰漫性加速暗物質與即將展開的頂級神岡探測器實驗(Hyper-Kamiokande)內一般物質的作用,能進一步探索過去暗物質搜尋相關研究未能觸及的暗物質與電子及微中子的散射截面範圍。此研究也揭示了利用對瞬變天文物理現象的理解來探測基本粒子物理的一種新可能性,為暗物質探測帶來進一步進展。研究成果已於2024年9月13日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
板塊聚合時會產生強大的擠壓力量,導致大陸地殼變形、隆起,最終形成高聳的山脈,稱為造山帶。地質學家發現歐洲阿爾卑斯山與庇里牛斯山脈、紐西蘭南阿爾卑斯山等造山帶的機制,可用造山楔的變形模式(Orogenic Wedge Deformation Model)來解釋。但此模型只形成單一山脈,而臺灣有兩道山脈(中央山脈與雪山山脈)的形成,以臺灣造山研究而言,造山楔模型無法重現臺灣複雜的地質構造。臺灣山脈上的變質岩,原本位於近20公里深的地底,又是如何能在600萬年內快速抬升至地表?本院地球科學研究所譚諤副研究員所帶領的團隊發展出新的臺灣造山模型,利用位於東側、材質堅硬且接觸面垂直的海岸山脈形成後阻體(backstop),推動西側地體的變形,並配合合理的地溫梯度,與岩性和坡度相關的侵蝕速率、岩石變形方式從脆性(brittle)到韌性(ductile)的轉變,以及底部滑脫斷層型態等因素,重現臺灣造山帶複雜的構造,如重大斷層的位置與發育時間、大尺度褶皺的形成、地層冷卻時間、岩層變形方向等。此新模型不僅描述了臺灣造山機制,提供架構以解釋地質資料,研究方法亦有助於研究全球其他造山楔的機制。研究成果已於2024年8月28日發表於《科學前緣》(Science Advances)。論文共同作者包括國立中正大學地球與環境科學系李元希教授、碩士張家彬與鄭名鈞,以及本院國際研究生學程(TIGP)博士生徐志煌等。
在生物學世界中,基因體結構就像是每個物種的獨特設計圖。本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駱乙君助研究員的研究團隊,開發「染色體重排指數」作為研究工具,深入探索23種環節動物的基因體變化,試圖揭開環節動物的染色體在歷經數億年演化後,如何發生意想不到的變化。「染色體重排指數」類似於高清晰度的放大鏡,可以協助研究人員一窺生物基因體的重新排列樣態。
全氟與多氟烷基化合物(Per-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 PFAS)是近年受到高度注目的新興關切汙染物,在環境中具有高度持久性,可能對海洋生態系統造成潛在影響,而攝食海鮮也是人類暴露於PFAS的主要途徑之一。本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李承軒助研究員與國外研究團隊合作,取得來自紐約海灣(New York Bight, NYB)與巴哈馬群島海域(The Bahamas Archipelago)中多種鯊魚的肌肉組織樣本,建立精確分析方法以量測40種PFAS。鯊魚體內的各種PFAS主要來自於水與食物,研究發現紐約海灣沿岸的鯊魚體內有更多種類的PFAS化合物與其前驅物,PFAS平均總濃度比巴哈馬海域的樣本高出約5倍,化合物組成與異構物的比例也反映出兩處汙染物的來源不同。研究團隊還發現,PFAS雖然會富集於鯊魚體內,但其累積途徑會受到PFAS結構中碳鏈長短的影響,透過與穩定氮同位素與總汞等參數相互對比,發現PFAS的生物累積行為與傳統認知的汙染物截然不同。本研究與美國石溪大學(Stony Brook University)、非營利組織波浪之下(Beneath the Waves)、埃留特拉岬研究院(Cape Eleuthera Institute)團隊合作,研究結果顯示沿海人口密集的大都會地區,人為汙染物的輸出對近岸生態系有很高的影響,本研究提供的數據,將有助於制定與改善PFAS相關的海域汙染及食安規範。研究成果於今年7月12日發表於《環境科學與技術》(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在細菌的微觀世界中,細胞黏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es, CAMs)可作為工具控制細菌群體交互作用,但如何標定細菌膜蛋白的CAMs仍是挑戰。本院分子生物研究所陳詩允助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團隊,建立出可有效找尋標的目標細菌膜蛋白的CAMs的篩選平台,研究團隊於帶有第四型分泌系統的細菌表面呈現目標膜蛋白,利用此分泌系統需細胞間穩定的直接接觸以傳遞標誌DNA的特性,於另一細菌族群表面表現出的合成CAMs資料庫中,以正回饋機制挑選出可穩固標定目標膜蛋白的CAMs。研究團隊已利用此平台篩選出三種辨識不同膜蛋白(TraN、OmpA、OmpC)的CAMs,並成功將其應用於特定細菌間交互作用的調控。
本院數學研究所編印之《數學集刊》,第19卷第2期已出版。 作者及文章標題如下
本院數學研究所編印之《數學傳播》季刊第48卷第2期已出版。本期收錄9篇數學相關文章,作者及文章標題如下
本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印之《古今論衡》第42期已出版,本期共收錄8篇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