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重視學術及言論自由,鼓勵同仁對社會關鍵議題提出意見或解決方案。惟同仁自行發表之成果及言論,不等同本院立場。同仁自行發表應遵循學術規範及承擔責任,例如註明資料來源及確認其正確性。而倘擬以本院名義發表研究成果或言論,均應循本院公布之機制。
~
隨著科學研究規模及難度提升,跨國合作已成天文觀測研究趨勢。本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與數個國際研究團隊合作,使用新的毫米波段觀測成功獲得影像,首度證實星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附近的吸積流與噴流起源間的聯繫,研究成果於今(2023)年4月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自然》(Nature)。臺灣參與成員還包括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中山大學及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經費來自本院、國科會長期支持,一同為提升臺灣國際能見度貢獻心力。
本院多樣中心湯森林研究員及日本大學學者Naohisa Wada和 Nobuhiro Mano組成之研究團隊,針對微生物組成和區位對蔓延速度差異關係仔細地分析,結果發現在蔓延速度快的黑帶病,其生物膜中層位置會經常出現高豐度的硫氧化菌,而蔓延速度慢的黑帶病則主要是另一群硫氧化菌構成,顯示微生物組成和區位差異與黑帶病的蔓延速度息息相關。這個研究是全球首次揭露微生物組成是珊瑚黑帶病致病力重要因子,對於珊瑚致病機制有更深入了解。此項成果近期發表在知名期刊《生物膜和微生物體》(NPJ Biofilm and Microbiomes)。
氮和碳是植物中最重要的兩種元素,需要維持平衡以有效地促進植物生長,了解植物如何在碳和氮含量之間取得平衡,以及植物如何因應氮缺乏環境,是植物生物學領域的重要問題,也是提高作物產量上的重要課題。本院分子生物研究所蔡宜芳特聘研究員與博士後研究員林怡岑發現,氮缺乏會誘導光呼吸作用以幫助植物渡過缺氮的逆境,與胺基酸之間的轉換,而甘油酸轉運蛋白 NPF8.4負責在氮缺乏環境下,將光呼吸作用碳代謝中間物甘油酸送進液泡中隔離,以降低碳的代謝,並維持細胞內碳和氮含量的平衡。研究顯示,光呼吸作用在氮之代謝循環中具有新的功能。此項研究近期已刊登於國際期刊《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
細胞因受各種不同外源因子或代謝產物的刺激而造成DNA 損傷,細胞為了維持基因組的穩定而發展出各式的DNA修復機制,目前認為非編碼RNA也會參與DNA的修復。本院生物醫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譚婉玉帶領的研究團隊發現,一個長鏈非編碼 RNA 會帶著 RNA分解酶到 DNA受損的地方,幫助清除因為DNA 斷裂而產生的RNA,使得修復分子可順利週轉,提高修復效率。此項研究於今(2023)年3月發表於國際期刊《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
本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印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九十四本第一分已出版,本期共收錄4篇論文。
本院語言學研究所期刊《語言暨語言學》第24卷第2期已出版,本期目錄如下。
本院法律學研究所編印之《中研院法學期刊》第32期已出版,本期共收錄研究論文4篇、文獻評論1篇,目錄如下。
各期文章及本刊相關訊息,歡迎查閱《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
本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神野圭太助研究員與美國耶魯大學泰瑞艾蒙內教授共同研究發展出ー套新的電腦演算方法,可大幅改善螢光顯微鏡中訊號對雜訊的比率,此方法可廣泛運用在微生物及細胞生物學的研究上。此項研究成果近期已獲《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刊登。
具有多元分化、增生及自我更新等能力的幹細胞一直是科學家致力探索的標的物。正常情況下,兩個不同物種的細胞嵌合效率有限,但本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呂仁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PODXL」(Podocalyxin-Like Protein 1)膜蛋白可調節膽固醇的生物合成途徑,因此,藉由調控PODXL膜蛋白多寡,再將高度表達PODXL的人類擴展性多能幹細胞 (hEPSCs)與小鼠8細胞時期胚胎嵌合後,人鼠嵌合體的發育能力可由30%提高至57%。此項成果近期已發表於國際期刊《先進科學》(Advanced Science)。
本院經濟研究所編印之《經濟論文》第51卷第1期業已出版,本期共收錄三篇論文。
膜蛋白FtsB-FtsL-FtsQ (FtsBLQ) 複合體是細菌細胞分裂時的重要元件,主要在細菌分裂時引導與組裝細胞壁合成所需之肽聚醣,至今其調控機制仍未清楚。本院基因體研究中心馬徹研究員與生物化學研究所史有伶副研究員合作,透過X光繞射儀與共軛焦顯微鏡等技術,解出膜蛋白FtsBLQ複合體的晶體結構,並提出此複合體於肽聚醣合酶的調節機制,以及其在細胞壁分裂中扮演的角色。此項研究成果近期已發表於《自然通訊》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