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2019-10-26
邁入第22年的中央研究院「OPEN HOUSE院區開放活動」今(26)日盛大展開,中研院廖俊智院長也走訪院區、參觀「黑洞主題特展」。他表示,今年中研院與全球連線,公布人類史上第一張黑洞影像,本次特別加開黑洞主題特展,希望激起更多民眾對科學的興趣。據統計,今年參觀人次上看20萬,再次刷新歷年紀錄,更有民眾遠從高雄而來,活動現場擠滿參觀人潮,相當熱鬧。
上午八時過後,包團北上的年輕學子們一批批湧進中研院,蓄勢待發,準備進攻中研知識大迷宮!今年共有近90組學校機關團體事先報名參加,總計4,880人,新竹市曙光女中附設國中部一行560人為人數最多的隊伍,最遠為來自高雄的道明中學、正興國中、四維國小。
本院舉行「院區開放」已經22年,去年適逢90週年院慶,創下超越16萬人次參觀紀錄。今年除了神秘的黑洞特展之外,院內各個研究所及中心、展覽館策劃超過三百場的展示、演講或實作內容,本院實驗室、儀器設備等專業設施也都敞開大門。例如基因體研究中心開放參觀「超高速新藥篩選實驗室」,這是亞洲第一部超高速篩檢儀器,利用機械手臂取代人工篩選,一日內就能完成百萬種藥物試驗。
此外,2019年是天文史上關鍵的一年,中研院參與的「事件視界望遠鏡(Event Horizon Telescope, EHT)計畫」,成功取得人類史上第一張黑洞影像。今年院區開放邀請EHT成員──本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賀曾樸院士、陳明堂研究員分享觀測歷程,解密人類史上「前所未見的黑洞現形記」。
賀曾樸院士與陳明堂研究員表示,「事件視界望遠鏡合作計畫」(The EHT Collaboration)日前榮獲有科學界奧斯卡之稱的「基礎物理突破獎」,347 位成員中,中研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人員就佔了53名,臺灣團隊能夠得到國際肯定的主要原因,由本院天文所主導建置的「格陵蘭望遠鏡」功不可沒。
在過去近十年來,中研院天文所從次毫米波陣列望遠鏡、ALMA望遠鏡、詹姆士克拉克麥斯威爾望遠鏡,到格陵蘭望遠鏡,一步步把臺灣天文儀器的實力帶到夏威夷高山、智利沙漠、北極冰原上。陳明堂研究員強調,基礎科學的研究,常要花上數十年才能看到成果,科學研究的策略在於設定長遠、重要的科學目標,勇往直前,努力不懈。
主題演講現場也湧進超過八百人,座無虛席,許多民眾席地而坐聆聽;甚至也另闢學術活動中心直播場地,總計超過一千五百人,打破院區開放歷年來主題演講的人數紀錄。
本次黑洞主題展於人文社會科學館展出,沿著入口處階梯拾級而上,偌大的黑洞照片映入眼簾,吸引許多民眾爭相拍照。展覽特別與臺北市立天文館合作,設置一系列互動裝置。前往導覽區,欣賞黑洞故事影片,搞懂「事件視界望遠鏡」。戴上 VR 眼鏡,可以身歷其境黑洞的神祕魔幻。還有黑洞動態浮空投影、ALMA 創意照相亭、星際攝影棚、利用重力波偵測黑洞等,一系列寓教於樂的互動裝置,現場民眾宛如進行一場宇宙大冒險!
「埋葬蟲」、「神奇寶貝魩仔魚」、「綠島水行俠」是什麼?開箱螞蟻窩,進入螞蟻的微觀世界!本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展示各式新奇的生物研究,許多父母也年年帶孩子參觀。而走進臺灣考古館,還可發掘模擬土層,讓孩子化身考古學家,探索史前文化。
呼應今年活動新增的黑洞特展,今年集章兌獎紀念品準備2,500份的黑洞玻璃杯,將院區開放主視覺與黑洞意象融入設計中,讓民眾直呼「太美了!」不到1小時即全數兌換完畢。不少民眾都說,今年從集章地圖到紀念品設計都很出色,很值得收藏,來院區開放免費參觀、聽演講、玩科學、拿限量精美贈品,滿載而歸!
院區開放於下午四時圓滿結束,民眾表示,他連兩年遠從高雄而來,今年對於斑馬魚再生研究特別感興趣;也有國中女生第一次來參加,為了逛完所有想去的活動,連跑了一整天還不過癮,明年還要再來。
-
黃詩雯,中央研究院秘書處
(02) 2789-9868,shihwen@as.edu.tw
-
陳昶宏,中央研究院秘書處公關科
(02) 2789-8059,changhung@as.edu.tw
-
郭姵君,中央研究院秘書處媒體小組
(02) 2789-8821,deartree@gate.sinica.edu.tw
-
莊崇暉,中央研究院秘書處媒體小組
(02) 2789-8820,chchuang@gate.sinica.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