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響應政府能源轉型政策,積極推動臺灣綠能與減碳技術研發暨相關產業發展,中研院與台灣中油公司今(17)日簽署綠能發展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在綠色能源領域進行技術合作,盼為我國邁向2050年淨零碳排願景建立堅實基礎。目前已選定宜蘭地熱能源探勘開發為合作起點,結合中研院新的探勘技術與台灣中油探採油氣實務經驗,有助於掌握地熱儲層具體情況;雙方也規劃未來在綠能、二氧化碳捕捉與封存等領域持續合作。
中央研究院在今(2022)年台北國際書展推出「靈光乍現」(EUREKA × Academia Sinica)主題特展,現場規劃「研究中求真」、「思潮裡覓光」二大展區,集結展示中研院的「人」與「書」,再現知識發現與創造的過程。民眾可飽覽中研院近年出版專書,還可使用全新推出的網站「中央研究院出版品整合平臺」,有系統地檢索主題叢書、瀏覽新書資訊。另有3場講座邀請中研院研究人員分享研究成果與學術探索過程中的「靈光乍現」經驗。
本院數位文化中心連續三年響應國際博物館日,以「開放博物館」為平台,與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三度攜手,號召國內典藏機構共襄盛舉,演示「數位」博物館在疫情中可扮演的多層次角色。今(2022)年活動以「連∞結世界」為主題,串連包括大英博物館、中研院各館所在內的73個國內外機構及個人藏家,精選逾500件藏品打造示範體驗,讓民眾能隨選隨看,還可循著藏品間各種關連展開數位探索,打破地域與館際界限,為國內博物館界創舉。
二見黑洞!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參與的「事件視界望遠鏡(Event Horizon Telescope, EHT)」國際合作計畫,於本(2022)年5月12日舉行全球同步記者會,公布銀河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註1]的第一張影像,這也是人類史上看到的第二個黑洞。
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NAS)本(5)月3日公布最新入選的院士名單,共選出120位新任院士、30位外籍院士。本院丁邦容院士、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馬中珮兼任研究員榮獲新任院士殊榮,研究貢獻備受肯定。
德國植物學家馮莫爾 (Hugo von Mohl) 在1835年首次觀察到細胞分裂後,過去180年來,大家只知道兩種細胞分裂方式──有絲分裂、減數分裂,透過製造新的細胞,讓生物體的發育、生長與繁殖成為可能。中央研究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助研究員陳振輝團隊在研究斑馬魚發育時,意外發現另一種獨特的細胞分裂方式,其分裂過程不需要進行遺傳物質(DNA)複製,因此命名為「無合成分裂」,於今(111) 年4月登上知名國際期刊《自然》(Nature),並獲專文推薦。
進駐率超過9成的國家生技研究園區,今(28)日舉辦「招商暨人才與技術媒合會(DEMO DAY)」,活動於實體及線上同步登場,由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前副總統陳建仁院士、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涂醒哲董事長等人共同揭開序幕。本次活動集結超過40間生技生醫新創公司及團隊參與,展示其尖端研發成果,吸引逾200位海內外企業、投資者、創投、加速器及天使投資人共襄盛舉,並促成超過30隊以上的國際媒合會談。
從個人化「精準醫療」邁向重視預防及保健的「精準健康」,已是全球趨勢。中央研究院今(27)日宣布,接受政府委託建置的「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Taiwan Biobank),將在院內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成立一駐點站,致力向臺北市東邊和基隆縣市募集參與者。中研院劉扶東副院長表示,高品質淬鍊而成的健康數據不但是研究者的礦山,利用各種龐大的檢體與健康相關資訊,透過演算分析,更是疾病及健康趨勢的重要觀測指數。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造成該國人民流離失所,也中斷學術研究及學生的求學之路。中央研究院第一時間伸出援手,今(111)年3月16日發起「烏克蘭學人獎學金計畫」(Taiwan Scholarships for Ukrainian Students and Scholars),並獲科技部贊助。此計畫獎助烏國學者、學生至本院進行短期訪問及實習,提供每人來回機票、住宿及生活費等補助。本院國際事務處孟子青處長今(17)日表示,目前已錄取12位學生,其中3位將於今日晚間抵達臺灣,其他人將陸續於5月底前抵達。他強調,本計畫目的是希望協助烏國學生儘速抵臺、全力支援使其能繼續在臺灣安心學習、從事研究工作,並安排更長期的學研計畫,必要時可延長補助期限。
中央研究院南部院區建設往前邁大步!今(15)日舉行第二期工程「研究大樓(Ⅱ)及綜合大樓」上梁祈福儀式,典禮由蔡英文總統、中硏院廖俊智院長等人共同見證,期許工程順利於今(111)年底前竣工。廖俊智院長表示,量子科技與氣候變遷,皆是當前影響全球重要的關鍵議題,本院將於南部院區設置量子科技研究基地及海洋能專題研究中心,為臺灣邁向量子時代布局,並因應2050淨零排放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