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屆的全國農業會議已於今(2018)年9月7-8日舉行,分別針對安全、前瞻、永續、幸福等四項主題進行討論,最後共提出63項結論(農委會,2018)。農委會主委在開幕致詞時表示,這次會議的召開主要是為了因應未來可預見的挑戰,包括來自外部的極端氣候、經貿自由化等,而來自內部的市場需求不足、農業勞動力缺乏與老化、消費者食安意識提升、以及國人重視資源保育與環境永續之發展等,使得國內農業政策需要檢討與調整。
幾乎每個人都會有痠痛的困擾,但,痠痛感覺如何產生與傳遞?痠痛是由酸所引起的嗎?酸一定會引起疼痛嗎?痠痛是痠還是痛?如何能阻斷痠痛?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即使對疼痛科醫師或是疼痛專家來說,也沒有肯定的答案。臨床上,痠痛似乎與組織酸化習習相關。然而,最新的研究發現,肌肉組織酸化不但能誘發疼痛反應,亦會產生止痛訊息。在痛覺神經上,的確有許多不同類別的酸敏性受體膜蛋白,而這些酸敏性受體膜蛋白可能就是傳遞痠痛或止痛訊息的關鍵因子。提供了我們一窺痠痛奧秘的機會。
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的臺灣,一直不是座平靜的島。地震頻生,自地下斷層錯動而向外輻射而出的地震波,傳播到達之處,強烈的地動搖晃導致建物、橋樑的毀損倒塌、進而造成人命的傷亡與經濟損失。近幾年先有2016年高雄美濃地震(芮氏規模6.6)造成台南維冠大樓的坍塌、後有今年初花蓮強震(芮氏規模6.2)引發多處大樓、飯店與橋樑的傾倒與斷裂,皆造成多人傷亡的憾事。何以這兩個中型規模的地震會造成如此可觀的災情?我們又能否早一步做些什麼呢?
百貨公司是十九世紀後半出現的新式商店,其建築之大,貨品之多,均遠超過傳統商店的規模,不過它更重要的意義在於重塑城市空間及消費觀念。透過百貨公司的建築、展示、行銷、廣告等以消費為核心的活動,我們可以對社會關係與權力再現有進一步的觀察,特別表現在階級、國籍、性別等界線的游移與歧義。源自西方企業的典範,上海百貨公司呈現了傳統與現代、中國與西方的有機結合,同時也突顯了女性在現代消費文化中的矛盾角色。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遇到細長毛線、繩索或耳機線糾纏打結的困擾。理論計算的結果顯示,任何足夠長度的鏈狀物只要有充分的時間被甩動及堆疊交錯,幾乎都會不可避免地陷入打結狀態。在生物系統中,最常見的紐結構型是環狀雙股螺旋DNA,通過拓樸異構酶(topoisomerase)的作用,DNA紐結可以選擇性地被解開而產生不同的拓樸構型。如同DNA,蛋白質亦是線性聚合物,其是透過胜肽鍵連接20 種不同胺基酸排列組合而成。不過,從蛋白質多肽鏈骨架所延伸出來的側鏈基團提供蛋白質序列在一維空間中高度物理化學性質變異性,因而與DNA及其他容易形成紐結的長鏈高分子有本質上的差異。也因為如此,除了日漸受到矚目的天然無序蛋白質(intrinsically disordered proteins, IDPs),大多數的蛋白質序列會透過不同的螺旋與平板二級結構在空間中形成特定的排列組合,進而堆疊成緊緻的三維結構以執行特定的生物功能。蛋白質分子如何能高效率地在極短時間內,從近乎天文數字種可能性的排列組合中,尋找到最穩定,即最低自由能的三維構型,正是所謂的「蛋白質摺疊問題」。該問題隨著實驗技術的精進以及理論計算能力的躍進,在近年來有重大的突破:對於較小的單區域(single domain)蛋白質,實驗與理論計算可以觀察共同時間尺度中的結構資訊而互相驗證。當特定蛋白質因為受到外在壓力、家族性遺傳突變改變胺基酸序列,或是因為不當的轉譯後修飾(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 PTMs)而無法維持原有的天然構型,甚至堆疊形成類澱粉纖維化組織(amyloid fibril),產生錯誤摺疊的構型會導致生理功能的喪失,甚至造成疾病。與蛋白質錯誤摺疊最直接相關的常見疾病包括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亨丁頓氏症、漸凍人以及狂牛症等神經衰退疾病。
人類社會的運作,主要由能源所驅動。隨著經濟的發展,能源使用量日益增加,為了避免有限的能源儲藏被消耗殆盡,現今全球專注的焦點為開發能源轉換新技術。在各式再生能源技術中,依台灣的地理環境來考量,太陽能及風能發電為最具經濟效益及永續性的能源。(關於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的發展,請參考本院週報第483期「知識天地」,林彥多博士與周大新研究員之報導:「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的新發展」)。然而,此兩種再生能源並非基載電力來源,發電量受到環境影響很大。在這類發電機組大量架設前,要考量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為,如何在發電端及用電端中間設置能源儲存裝置,用於調節尖峰及離峰之發電及負載量,以避免電力網絡的崩潰。針對此關鍵點,一般常使用的是電池堆。以現今技術成熟度及符合經濟和空間最大化來考量,鋰離子電池常為第一選擇。然而,隨著儲能容量加大,電源管理加益複雜,過熱導致失火爆炸的機率增大。因此,鋰離子電池較適合用於小型的電池堆。針對容量大的儲電裝置則多考慮水力抽蓄或液流電池。前者受限於地形環境,而後者則因技術未成熟,尚於研發階段。
日常生活中常能觀察到一對對夫妻的相處互動,但互動背後的社會心理與文化脈絡並不易釐清。所謂相愛容易相處難,夫妻間的溝通互動包含正負雙向,對婚姻關係的影響也多所殊異。坊間不少書籍都強調幽默互動對人際關係的促進功能,究竟對台灣夫妻而言,幽默的運用包含哪些動機及哪些型態?對他們的婚姻關係、婚姻品質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線粒體是產生能量,代謝物和脂質的細胞器。線粒體產生能量的能力依賴於雙膜和嵴內陷的建築特徵。我們使用電子斷層掃描三維重建,研究果蠅間接飛行肌肉中的線粒體超微結構。我們描述線粒體嵴膜結構的新特徵,對應於細胞器的能量狀態。我們觀察果蠅羽化後嵴膜的新生,揭示基質中的網狀膜,搭配電子傳遞複合物四蛋白組裝,形成層狀嵴膜。我們闡明蛋白質介導的嵴膜新生的幾個關鍵機制。
視網膜,並不像大多數人認為那樣,只是一個和攝影機差不多的簡單的感光傳感器。它可像大腦一樣做運算,是我們視覺系統信息處理的第一階段。視網膜有很多重要的功能來幫助我們及時感知外部世界,其中最有趣的是視網膜的預期動力學,它使我們能夠預測或“看到”未來事件。學理上,我們可以通過它簡單的神經網路,來了解視網膜的這種預期能力。但由於我們對神經編碼缺乏了解,預期動力學的機制至今還很不清楚。如果能深入了解視網膜的預期動力學,這不僅對開發人工視網膜非常有用,而且對神經科學的基礎至關重要。
本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發展完成:一、臺灣地球系統模式,探索影響古今氣候變化的機制,推估人類持續排放過多溫室氣體可能導致的氣候變遷趨勢;二、全球高解析大氣模式,評估全球暖化對臺灣天氣與氣候的衝擊。此二模式將用來參加國際耦合模式比對計畫第六期研究,推估未來氣候變遷,提供給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參考。下階段工作為發展跨空間與時間尺度的無接縫模擬系統,協助推動臺灣的氣候、天氣、空氣汙染模擬與預測研發。
當今資訊科學發展產生的作用,從尖端科學的探索到一般人的日常生活,幾乎無所不在。歷史學作為一門很古老的學科,也不免受到影響。然而一個仰仗大量質化的、文本史料為主的知識構建體系,如何令資訊科學有用武之地,仍然有各種觀念上以及現實技術面的障礙須待克服。我們嘗試以史語所《明實錄》全文檢索資料庫為本,運用自然語言處理的技術,企圖在兩個學科之間搭建一些可以溝通的管道。
稻屬(Oryza genus)中共有24個物種,除了亞洲栽培稻(O. sativa)、非洲栽培稻(O. glaberrima)及其祖先(O. rufipogon、 O. nivara和O. barthii)外,同為AA基因體型的「近親」野生稻: O. glumaepatula、 O. meridionalis及O. longistaminata,他們在世界上的分布如圖1所示[1]。其他16個「遠親」野生稻,例如O. punctate(BB)、O. officinalis(CC)、O. australiensis (EE)、O. brachyantha(FF)與O. granulate(GG)分屬於差異較大的基因體型,尚有其他較複雜基因體型BBCC、CCDD、JJHH和JJKK等,外表型如圖2所示。野生稻外觀與栽培稻差異頗大,在野外甚至常被誤認為雜草,如亞洲野生稻(O. rufipogon)株高到達2公尺以上且穀粒有長芒,而O. brachyantha則矮於1公尺。然而,這些野生稻品種卻提供了重要的農業資源,這類仍待開發的重要農藝性狀將有潛力解決我們現今所面臨水稻生產中的許多問題,如:縮短生長期、提高產量及品質、抗病蟲害、耐旱及高鹽、耐高低溫等性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