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重視學術及言論自由,鼓勵同仁對社會關鍵議題提出意見或解決方案。惟同仁自行發表之成果及言論,不等同本院立場。同仁自行發表應遵循學術規範及承擔責任,例如註明資料來源及確認其正確性。而倘擬以本院名義發表研究成果或言論,均應循本院公布之機制。
~
新冠肺炎疫情隨著疫苗施打普及率提升與群體免疫效應等催化下日益趨緩,各國紛紛解封。然而近期所產生的新型變種病毒株仍具備威脅,不容小覷。面對疫情極有可能有未知的發展,應付變種病毒,中和性抗體將成為對抗新冠肺炎病毒的最後防線。中研院與臺大醫學院研究團隊聯合發表新冠肺炎突破性研究,發現新冠肺炎病毒表面的棘狀蛋白,其受體接觸面上包含了中和抗體結合熱區。本研究已發表於最新一期《自然通訊》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本院語言學研究所期刊《語言暨語言學》第24卷第1期已出版。
本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印之《古今論衡》第39期已出版,本期共收錄7篇論文。
本院近代史研究所廖小菁助研究員所著《裰織仙名:何仙姑信仰與廣東增江流域地方社會(960-1864)》一書已於2022年6月出版
本院民族學研究所編印之《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第28期已出版。
本院民族學研究所編印之《臺灣人類學刊》第20卷第2期已出版。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編印之《亞太研究論壇》第71期已出版,本期共收入兩篇研究論文、一篇研究紀要、四篇書評。
本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編印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三十四卷第四期業已出版。
本書由鄧芳青及陳文德主編,與民族所2009年出版的《知本卑南族的出草儀式:一個文獻》,以及2022年出版的《祭師、治療者、薩滿?: 卑南族卡大地布之巫pulingaw》,是一系列三本關於卑南族知本╱卡大地布部落的專書,同為安東博士(Anton Quack)整理出版自費道宏神父(Rev. Patrick Veil)及山道明博士(Dominik Schröder)在卡大地布部落所調查蒐集的資料。
《國家、環境治理與原住民族的文化實踐》由張珣及許雪姬主編,全書共9章分成兩大單元。第一單元「國家與環境治理」有5章,集中在國家政策與環境治理議題的不同面向。從清代、日治與戰後至今不同時期的國家政策所導致原住民族土地權的移轉,由部落集體所有權轉至國家林地或是個人所有,原住民族的獵場流失導致狩獵文化斷層,山田燒墾型態生業方式轉成小米旱田,繼而是水稻水田。無不牽動到原住民族生態環境的改變與相關傳統文化的轉變。近年拜國家頒布推行的「文化資產保存法」內的「傳統知識與實踐」之賜,蘭嶼的「水源水渠與水芋田系統」或能有幸得以恢復與保存。第二單元「原住民族文化實踐」有4章,關於族群性與當代文化實踐的不同議題。族群內部的年輕一代運用流行音樂與網路音樂,呈現族語傳承並實踐族群性。戰後因土地與環境使用而「被都市化」南勢阿美社群,其傳統生命經驗又如何與當代資源互相結合轉譯,揉雜成為花蓮地區特有的城鄉原住民生活風貌。居住在屏東沿山地區平埔族馬卡道族,清代以來,漢化頗深,近年正名運動之後,恢復許多平埔族飲食、服飾、文化與宗教儀式,儀式實踐引領族人對於傳統文化的認同。煤源部落的傻瓜農夫提供自然生態教育農園,讓來訪者學習泰雅文化以及品嘗泰雅飲食,摸索部落經濟發展的策略。
本院臺灣史研究所編印之《臺灣史研究》季刊第29卷第4期已出版,本期收錄4篇研究論著、1篇特輯。
本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印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九十三本第四分已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