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2025-10-23
全球局勢瞬息萬變,國際高等教育環境也深受影響。2025年美國政府緊縮國際學生的政策,使許多原計劃赴美深造的臺灣學子陷入不確定。中央研究院為協助年輕學子,迅速因應,於今(2025)年4月啟動「菁英博士生快速入學試行計畫」,廖俊智院長並於立法院備詢時親自說明,消息一出隨即引發媒體關注,成為許多學子的即時雨。
此計畫為已提出申請甚或錄取國外學校的優秀學生開闢新選項,讓他們在中研院原本的「國際研究生學程」(Taiwan International Graduate Program, TIGP) 招生結束後,仍能快速入學,延續學習之路。短短3週,共收到21件申請,11人獲錄取,其中7位已在今年秋季報到成為博士班新生。
從挫折到轉機,學術腳步不間斷
其中一位錄取者,現就讀TIGP分子醫學學程的李岱容,在大學及碩士階段便投入病毒演化與基因體研究,並運用生物資訊方法進行序列分析,逐步累積跨領域的專業經驗,也曾參與國際期刊論文發表。她原本計劃赴美攻讀博士學位,卻因國際高教政策變動,使原定的申請計畫受到衝擊。
李岱容一度陷入徬徨,但並未放棄持續深造的目標。就在此時,中研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新興傳染病專題中心施信如代理執行長傳來「菁英博士生快速入學試行計畫」的訊息,正好成為李岱容的即時雨。李表示,生物資訊與人工智慧相關領域正快速發展,若研究歷程中斷,將難以維持連續性與競爭力。因此在得知中研院推出快速入學方案後,她立即申請並順利入學,並形容這是「意外的驚喜」,讓過往努力不致白費。
師資、同儕與科研資源為研究後盾
中研院自2002年起開辦TIGP學程,採全英文授課,與國內10所大學合設13個學程。其中,TIGP-MM學程由本院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共同開設。李岱容表示,她的專長是將人工智慧模型與生物資訊工具應用於病毒分析,而中研院完善的科研資源正是推動研究的重要後盾。由於資訊型研究高度仰賴強大的GPU運算能力,她透過院內網格計算中心的支援,順利處理龐大資料,讓模型分析更加精準高效。
她也認為,跨領域的師資與同儕交流,能激發研究靈感並拓展視野,是TIGP的重要特色。
培育學術新秀,在臺灣與世界接軌
身為新興傳染病研究專家,在施信如眼中,學生的這段學術轉折正反映出國際合作的密切與重要性。她主持的M&M計畫(Mosquito and Macaque Project),延伸自過去在「世界抗病毒研究聯盟」(United World Antiviral Research Network, UWARN) 計畫底下的研究,合作對象包含臺灣、歐洲、美國、非洲、巴基斯坦等地學者,由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所支持。這個重要的國際網絡,對全球疫情監測與病毒來源追蹤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性。
施信如強調,看到學生在挑戰中找到新的契機,是科研教育的價值所在。「快樂,我們就會做出事情來。」。而「菁英博士生快速入學試行計畫」不僅展現中研院因應全球挑戰的敏捷力,也確保學術人才不因外部情勢而中斷,讓年輕的學術人才在臺灣就能與國際頂尖研究接軌。
「流動的實驗室,才是往前走的實驗室。」施信鼓勵學生積極拓展國際視野,「曾有非洲、巴西的學生表示有意來臺深造,TIGP提供全英文授課與完善研究環境,正好能吸引真正的國際學生。」她也期待,未來能藉由「中研院與國際大學合作培育國際博士生計畫」 (TIGP-X) 的機制,進一步吸引優秀國際人才來臺發展。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