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2025-11-24
你能想像,在資訊與交通仍不發達的1950年代,一位德籍女性人類學者如何憑藉著對文化的熱情與執著,背著相機與筆記本,踏遍臺灣山海進行田野調查嗎?
本院民族學研究所以該所第一位外籍女性研究員鮑克蘭(Inez de Beauclair)為主軸,於2025年11月24日推出「鮑克蘭先生的臺灣壯遊」特展,呈現其畢生投入文化探索的生命歷程。廖俊智院長在開幕式致詞時表示,民族所是享譽國際的人類學、臺灣南島民族,以及漢人社會研究重鎮,也肩負文物典藏及推廣的任務。本次展覽呈現人類學者如何透過田野調查、文獻考據與跨文化觀察,促進族群間的互動與理解。民族所周玉慧所長亦指出,策展團隊從鮑克蘭女士留下的大量照片、文物與手稿著手,逐步爬梳其壯遊軌跡與學術關懷,並訪談曾與她共事的前輩,整體考證與整合工作繁複且具挑戰性。她特別感謝家屬慷慨捐贈珍貴文物,使展覽內容更加豐富。
開幕式氣氛溫馨熱絡,鮑克蘭女士的孫子女專程來臺,從家人的視角分享與祖母相處的點滴,讓觀眾看見她對研究始終如一的熱忱。孫女鮑娟麗(Julia de Beauclair)回憶到,50多年前來臺就讀成功大學期間,祖母帶她到屏東東港,親身體驗傳統王船祭典;直到祖母晚年,依然眷戀臺灣人文的美好,即便家人勸說返回德國休養,仍堅持留在這片長年投身研究、情感深厚的土地。曾在民族所共事的穆海飛(Harvey Molé)亦特別到場,他回憶與鮑克蘭女士在臺南共同田調、暫借當地望族劉家古厝的生活,朝夕相處中所見她在田野工作上的專注、勤勉與堅韌,至今仍歷歷在目。
AI科技策展 再現田野調查前哨者的生命史
鮑克蘭(1897–1981)生於德國,因戰亂輾轉於1954年自中國來臺。她先於國立故宮博物院任職,後加入本院民族所,響應創所所長凌純聲先生「搶救民族誌」理念,多次前往臺南、臺東、阿里山等地田野調查,更是民族所開展蘭嶼研究的重要先行者。她的研究足跡遍及中國貴州、菲律賓巴丹群島與太平洋島嶼,留下大量珍貴紀錄,為早期民族學研究奠定基礎。鮑克蘭女士後半生近30年皆奉獻於臺灣民族誌與人類學研究,1981年於臺北逝世。
本次由民族所林文玲研究員擔綱策展,以鮑克蘭女士收藏的文物、照片、田野筆記、個人書信與公文檔案為線索,試圖追尋她的研究關懷,以及其在民族所扮演的「前哨者」與「中介者」的角色,揭開其隱而未顯,卻極具影響力的多重身分。展覽一大亮點,是運用AI、3D全像投影與語音合成等技術,使原本靜態的照片與物件彷彿「活起來」,並讓鮑克蘭女士得以透過當代技術再次「發聲」(voicing)。策展團隊將不同時期的照片轉為動態影片,並模擬再現她朗讀書信的聲音,使其生命旅程與研究脈動以嶄新方式再現。
展覽分為五大展區:「鮑克蘭女士的田野行跡」以珍貴的照片與手繪地圖,串起她在臺灣、中國、菲律賓、密克羅尼西亞等地調查的路線,呈現長時距、跨地域的研究行跡;「物件含藏的知識軌跡」展出她從多個文化圈收集的文物,透過器物細節與收藏脈絡,展現她對跨文化傳播的理論關懷與比較研究視野;「田野場域的跨文化遭遇」透過她獨具洞察力的攝影,再現六、七十年前的田野場景,包括部落日常生活到儀式活動、人際交流;「發出幽微聲響的檔案書信」以公文、信札與民族所早期檔案,呈現她在研究過程中的思索、討論與行動,也揭示了她在民族所學術網絡與制度建立中的關鍵角色;「陽光充足的南臺灣」聚焦她退休後仍持續耕耘的臺南平埔族群研究,透過影像與筆記呈現其對臺灣土地持續而細膩的關懷。
這場重磅特展預計將展出一年半,誠摯邀請各界蒞臨參觀,一同認識這位畢生投入文化探索的人類學家與民族誌學者。展期間將限量發送由鮑克蘭女士孫女親自設計的紀念明信片,別具意義。
【展覽資訊】
策展人:林文玲(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
展覽期間:2025年11月24日至2027年5月24日
開館時間:每週三、五、六9:30-16:30
導覽預約及參觀聯絡:陳柏蓉,02-2652-3382,mioepj@gate.sinica.edu.tw
展覽地點: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詳請參見民族所博物館網站
-
陳柏蓉,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博物館
(02) 2652-3382,mioepj@gate.sinica.edu.tw
-
李依陵,中央研究院秘書處媒體公共事務小組
(02) 2787-2717,cvcc54@as.edu.tw
-
林彤組長,中央研究院秘書處媒體公共事務小組
(02) 2789-8820,tunglin@as.edu.tw
-
廖俊智院長致贈感謝狀,感謝鮑克蘭女士的孫女鮑娟麗(Julia de Beauclair),捐贈文物、田野資料、相片予民族所。(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鮑克蘭女士的孫女鮑娟麗(Julia de Beauclair)、穆海飛(Harvey Molé)、策展人民族所林文玲研究員、民族所研究助理石楚芸(由左至右),談展覽的緣起、記憶中的鮑克蘭女士及其對臺灣人類學界的影響。(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林文玲研究員向廖俊智院長(中)、彭信坤副院長(左)導覽介紹。(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林文玲研究員介紹鮑克蘭女士的田野故事地圖。(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鮑克蘭女士的孫女Julia de Beauclair參觀展場。(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遠道前來參加開幕式的鮑克蘭女士親友,由右至左:穆海飛(Harvey Molé)、鮑克蘭女士的孫女鮑娟麗(Julia de Beauclair)、孫子(Walter de Beauclair)、曾孫(Carl de Beauclair)、曾孫媳(Katherine de Beauclair)。(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展場來賓合影。(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以AI技術製作影片,呈現鮑克蘭女士的生命軌跡。(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中央的紅色排灣族木雕版,為鮑克蘭孫子女共同捐贈。(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展品包括新聞報導、書信、手稿等。(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
鮑克蘭女士收藏的原住民族文物。(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