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開啟
:::
自己開博物館策展 開放博物館首推民眾參與平台

發布時間: 2021-05-18

儘管目前臺灣的疫情有逐漸攀升的趨勢,群聚的互動與交流受到嚴格管控,但臺灣的國家寶藏依然能在彈指之間,展現在你的眼前。繼去(2020)年「博物館開放中」活動大獲好評,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與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2021年再度攜手,號召更多國內典藏機構共襄盛舉,重磅推出「挖寶挑戰」活動。包括中研院各館所在內的22家博物館、美術館及研究機構等,運用「開放博物館」平台,打造18個線上展覽,並新增逾1萬7,400件珍貴藏品,開放民眾隨點隨看。今(18)日為國際博物館日,數位文化中心更首度發布「開放博物館.參與」平台,打開專屬博物館的策展界限,提供民眾自由進行典藏、策展,構築自己的數位博物館。

  中研院院長廖俊智表示,疫情當前,策展與觀展的方式已與過往大相逕庭,「開放博物館」運用數位技術匯集與轉譯研究材料,跨學科、跨媒體,遊走虛實之間。希望能從與中研院各館所合作的經驗出發,擴及與外部跨界合作,藉此強化、互補策展模式與觀展經驗,使其不受地理時空限制。

聯手臺灣典藏機構 18個線上展覽隨點隨看

此次推出的線上展覽面向多元,橫跨生態、藝術、歷史,甚至熱門社會議題。從甲骨文、歷史文物中的動物景觀,到透過電子顯微鏡與3D建模技術微觀蔬果種子;從早期電影攝影機的風華與滄桑,到畫家張大千、作曲家蕭泰然、導演李行等的藝術之旅,再到地方著名交趾陶陶瓷工藝、在地博物館文化,以及白色恐怖時期「不義」空間歷史所延伸之二創,精彩可期。目前最為人關心的疫情亦入展,從臺灣的新日常到異國的疫文化,從衛生紙之亂到口罩新時尚,從末日感和陰謀論到信仰的力量,藉此探索我們所處的「疫世界」。

其中,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的「商王動物園:甲骨中的蟲魚鳥獸」、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的「宜蘭勁鄉團—蘭博家族特展」、嘉義市立博物館的「建築上搬戲—來聽廟尪仔講古」、國立國父紀念館的「麗水風華—張克齊七十工筆花鳥大展」、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的「佛教海線絲綢之路—新媒體藝術特展」,以及國立歷史博物館與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共同推出的「人間池塘—張大千、文人與荷花藝術大展」等實體展,因應國內疫情蔓延暫緩展出,數位展自今日起於「挖寶挑戰」活動專頁上線,讓民眾在家亦能盡覽精彩內容。

「開放博物館」自2018年底上線後,不斷因應合作單位多元的資料屬性與不同的敘事情境,尋求突破與精進,擴展與強化數位展示與策展功能,包括各式時間軸與地圖模組、資料視覺化工具等。此次與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共同研發的「影像.足跡」探索地圖模組,提供了彙整大宗圖像資料的新型態途徑,統合數千筆標本與植物生態影像照片,使閱覽者能在世界地圖上,一覽植物過往的分布紀錄,也能探尋植物學家的研究足跡。中研院史語所文物館的「商王動物園:甲骨中的蟲魚鳥獸」展,則利用平台新導入的「圖片比對」功能,讓使用者通過拖曳圖片上的圖形標誌,即能輕鬆細觀甲骨原物與精選刻辭內容對照。

文化部政務次長、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長蕭宗煌則指出,今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為「復甦與新象」,希望借助中研院「開放博物館」平台的數位優勢,共同推動全臺博物館的數位轉型,同時藉此匯聚全臺博物館的能量,讓知識與文化的展示不再侷限於一地或一時。

首推參與平台 促進民眾數位參與

策展也不再是博物館的專利。「開放博物館」的長遠目標之一是讓社會大眾在數位世界實現博物館夢。因此,此次更特別推出「開放博物館.參與」平台,開放國內外民眾上傳藏品,並可結合「開放博物館」的所有開放典藏,運用敘事模組、時間軸與故事地圖等,進行數位策展。

1.7萬件新藏品入列 開放各界使用

除了數位策展與研究展示,「開放博物館」也注重「典藏」,致力蒐集並提供「能看能用」的數位藏品。藉由「挖寶挑戰」活動,「開放博物館」新增逾1萬7,400件藏品,且多採創用CC授權。其中,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昆蟲標本館貢獻逾1萬件,以蛾類、蜂類、蜻蜓標本為大宗;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國立國父紀念館、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國家人權博物館、國軍歷史文物館共計約400件。

「開放博物館」近年開始從國外典藏機構匯集與臺灣相關的開放數位內容,以與國際串接,拼湊出更完整的臺灣文化面貌。此次也從「日本國立博物館所藏品統合檢索系統」(Colbase)、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Cleveland Museum of Art)、美國華特斯美術館(Walters Art Museum),匯入公開資料集藏品約7,000件。目前「開放博物館」已有逾14萬7,000件藏品入藏。

未來數位文化中心亦將利用參與平台,加強館際與校際合作,搭配教育課程、地方館所的推廣活動等,帶領民眾透過典藏、策展,線上參與博物館內容知識之生成。

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召集人陳熙遠表示,讓518國際博物館日的線上展示形成全球共享共創的傳統,非常感謝各大館所的響應。未來將持續以「開放博物館」為基地,打造數位世界的參與式博物館,協助促成博物館的數位轉型與文化資產的數位平權。

【新聞稿電子檔、附件、宣傳短片、圖片下載連結】
https://ascdc.sinica.edu.tw/redirect.jsp?q=dt8mjwmk

開放博物館-518國際博物館日:挖寶挑戰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參與單位:國立國父紀念館、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立歷史博物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國家人權博物館、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嘉義市立博物館、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國軍歷史文物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昆蟲標本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
活動專頁:https://openmuseum.tw/museumday2021
「開放博物館.參與」平台:https://plaza.openmuseum.tw
開放博物館:https://openmuseum.tw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官網:https://ascdc.sinica.edu.tw
 

新聞聯絡人 關閉
  • 陳昶宏,中央研究院秘書處公關科

    (02) 2789-8059,changhung@as.edu.tw

  • 莊崇暉,中央研究院秘書處媒體小組

    (02) 2789-8820,chchuang@gate.sinica.edu.tw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