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2022-07-04
中央研究院第34次院士會議今(4)日正式開幕,為期4天的議程包括頒發院士證章、討論學術研究重大議題與選出第33屆院士暨名譽院士等。此次會議原訂2020年舉行,受COVID-19疫情影響延至今(2022)年,也是史上首度以實體和視訊方式同步進行。院長廖俊智開幕致詞時,感謝院士不辭旅途辛勞現場參與,以及克服時差視訊與會,有各領域院士們協助,以及政府單位支持,中研院得以持續強化國內外學術合作,在關鍵研究領域尋求突破,將基礎研究成果貢獻於人類社會發展。
總統蔡英文致詞感謝中研院與院士們為臺灣的學術研究、科技發展貢獻心力,讓國際社會看見臺灣的研究實力,更體會到臺灣對和平、民主與自由的重視。總統表示,此次院士會議在全球疫情影響下順利舉行,意義格外重大,期盼透過院士們共同討論,為國家擘劃願景,一起推動臺灣的進步發展。
廖俊智院長致詞表示,自4年前第33次院士會議結束以來,中研院持續拓展新知識領域,也有許多具開創意義的重要發現。數理科學領域研究人員與全球科學家攜手合作,參與「事件視界望遠鏡(EHT)」計畫,成功拍攝銀河系中心的黑洞影像。生命科學領域研究團隊發現細胞分裂過程的第3種可能性「無合成分裂」,顛覆過去百年來細胞分裂學說,對於未來探究細胞生理機制有革命性影響。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近期與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共同召開第4屆「臺灣研究世界大會」,邀請美洲、歐洲、亞洲各領域傑出的臺灣研究專家與會,此大型國際會議為臺灣研究建立起堅實的世界性學術交流平台。
人類社會面臨的問題日趨複雜且迫切,從基礎研究到解決問題的時程大幅縮短。為了積極回應當前挑戰,中研院持續整合院內研究能量,組成跨領域團隊,投入前瞻研究,也提供年輕研究人員發揮空間。此外,設立臺灣量子科技研發基地,引領我國量子科技發展;在人文社科領域推動「未來社會」研究課題等。各項策略與制度皆致力以基礎研究成果,破解問題的關鍵點;創造科學研究的傑出成果時,也善盡科學家的社會關鍵責任。
廖俊智指出,中研院除致力創造研究成果外,也積極關注世界各地科學社群發起的行動。例如今年發起「烏克蘭學人獎學金計畫」,提供烏克蘭學者及學生來臺延續學習和研究的機會,期許藉由善盡世界公民責任,盡力提升臺灣的國際影響力。
今日開幕式主題演講,邀請到二位國際重量級科學家,以線上視訊演講,分別是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NAS)院長瑪西婭·麥克納特(Marcia K. McNutt)與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理事長五神真(Gonokami Makoto)。瑪西婭·麥克納特以「無盡的前沿」(Sustaining the Endless Frontier)為題,分享尖端科學與現代公民生活的互動性。五神真以「社會變遷:學術界的角色與發展策略」(The Role of Academia as a Platform for Social Change)為題,分享科學界如何藉由知識進步,參與實現社會的包容及永續發展。
中研院第34次院士會議自7月4日開始,至7月7日結束。7月4日舉辦二場主題演講、頒發院士證章給第26屆及第32屆當選院士,隨後進行院務報告。7月5日專題討論邀請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與談。7月5日至6日展開院士暨名譽院士選舉閉門分組審查,預計在7月7日進行院士選舉。
-
陳昶宏,中央研究院秘書處公關科
(02) 2789-8059,changhung@as.edu.tw
-
林彤,中央研究院秘書處媒體公共事務小組
(02) 2789-8820,tunglin@as.edu.tw
-
馬安奇,中央研究院秘書處媒體小組
(02) 2787-2565,annchi@gate.sinica.edu.tw
-
郭姵君,中央研究院秘書處媒體小組
(02) 2789-8821,deartree@gate.sinica.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