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如一般人對原住民聚落的印象,在台東縣卑南鄉Taromak聚落的小米收穫祭中,大多數魯凱居民會穿戴華美的「傳統」衣飾出席,甚至每隔幾年會將「服裝表演」當成收穫祭活動的一部分。當主持人向觀眾「解說」時,總會強調「不同社會階級的人會穿著不同服裝」。若將目光投向會場旁休息區,會發現不少人身著貴族風格的服飾,可能誤以為超過三分之二的聚落居民是貴族。除了當家貴族的披肩未被複製之外,其他各類貴族風格的衣飾皆可在居民身上發現,如:雙肩各有一條貝殼肩帶交叉盤置於胸前、衣飾圖案以彩色珠繡縫製、百合花頭飾,以及同時佩戴長短兩串琉璃珠項鍊。Taromak居民喜用貴族風格服飾的現象,挑戰了一般人習以為常的「魯凱衣飾象徵了社會位階」印象。在社區總體營造與政府補助原住民文化展演活動共同推波助瀾之下,為何Taromak居民在被賦予了「恢復魯凱傳統文化」的小米收穫祭場合中,卻不遵循「傳統」的衣飾規範?
了解大腦的運作是近年來神經科學,甚至是整個生命科學中,最大的挑戰之一。大腦讓我們感受身邊的世界,並掌管我們的動作,想法,以及所說的話。因此大腦可以讓詩人寫出美麗的詩,作曲家做出悲傷的歌曲,以及讓科學家發現宇宙運行的基準。此外,儲存於大腦中的記憶可謂是歷久彌新,讓人當在多年之後,聞到像小時候媽媽所擦的香水的氣味,或吃到像爸爸所做的蔥油餅的味道時,猶如置身於小時候的家中。然而,至今我們仍不了解大腦是如何做到這些事的。
2020年絕對是旅行咖難以忘懷的一年。邊境解封遙遙無期,只能默默收起護照,封印想飛的心。所幸台灣疫情控制得宜,我們還能在國內隨心移動,重新發現那習焉而不察的風景。
植物與人一樣,會被各式各樣的病原感染而生病。其中,農桿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可說是最為聲名遠播的植物病原菌之一。這種細菌普遍生活在土壤中,在遇到適合的植物宿主時會入侵植物,造成植物細胞增生形成腫瘤,稱為癌腫病(crown gall disease)。這個植物的腫瘤宛若農桿菌的豪宅,不只提供住宿還附贈它愛吃的養分,讓農桿菌在這裡增生繁殖。究竟農桿菌是如何成為成功的植物病原菌,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脫穎而出、征服宿主乖乖聽話?而科學家們又如何化危機為轉機,將這隻細菌變成強而有力的遺傳工程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