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重視學術及言論自由,鼓勵同仁對社會關鍵議題提出意見或解決方案。惟同仁自行發表之成果及言論,不等同本院立場。同仁自行發表應遵循學術規範及承擔責任,例如註明資料來源及確認其正確性。而倘擬以本院名義發表研究成果或言論,均應循本院公布之機制。
~
本院數學研究所編印之《數學集刊》,第19卷第1期已出版。
在動物演化的起源與分類上,人類屬於脊索動物門,並與棘皮動物門和半索動物門同屬「後口動物」。為了解自身的演化歷史,生物學家致力於推測後口動物祖先的型態及其基因組結構。然而,由於缺乏其中的關鍵物種—半索動物染色體層級的基因組序列,後口動物祖先的染色體構型仍是未解之謎。
熱泉系統被視為現今地球上,最接近生命起源的環境。龜山島附近的淺海熱泉系統,為海洋科學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研究樣區。本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曾庸哲副研究員及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林子皓助研究員研究團隊,首次在較長的時間尺度(2年)、與較大空間尺度上(涵蓋熱泉系統周邊與珊瑚礁生態系統的多個棲地),頻繁追蹤近期臺灣週邊不同頻度的地震活動,如何影響龜山島淺海熱泉的熱液排放。研究團隊發現,鄰近熱泉口的淺源地震活動,會誘發熱液排放的週期性變化,導致熱泉區的pH值、溶解無機碳、硫化物等指標,在熱泉活躍期顯著改變,這些物理化學條件的波動會進一步影響到周圍海洋棲地的聲景。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地質活躍期的環境特徵並不完全一致,顯示出熱泉活動影響的複雜性。研究同步揭示:遠離熱泉的珊瑚生態系統,可能透過聲景的季節性變化,間接感受到熱泉活動的影響。本研究為探索熱泉系統孕育的生命起源與早期地球環境演變,呈現嶄新資訊,亦為監測和保護極端海洋生態系統提供新的思維。研究論文於2024年5月,發表於《湖沼與海洋學快報》(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 Letters),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為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的博士候選人邱翎與德國基爾大學生理所的王敏真博士。研究經費由中央研究院前瞻計畫、臨海研究站以及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支持。
某些昆蟲,例如甲蟲和蝴蝶,在發育過程會進行大規模的組織替換。這一現象被認為是昆蟲特有的發育機制。動物在發育過程中,因應不同的生理需求,在不同階段需要擁有不同功能的器官和組織。相較於昆蟲,脊椎動物在發育過程中外觀上的變化相對有限。但是在細胞的層級,是否也存在類似昆蟲發育過程般劇烈的變化,這是一個尚未被探究的研究課題。陳振輝團隊運用多顏色活細胞標誌技術,達到在單一斑馬魚活體同時追蹤約5,000條肌肉纖維細胞的動態行為。團隊發現,斑馬魚在發育的特定階段會進行完整、全身性的肌肉分解和替換。由於研究工具的限制,過去對脊椎動物肌肉細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細胞培養模式或組織學的探討。本研究首次在個體和細胞兩個不同進行層級,並透過同時、長時間觀測個體所有的肌肉細胞,挑戰學界對脊椎動物發育的基本認知。研究成果於本(2024) 年6月刊登於《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期刊》(The EMBO Journal)。本論文第一作者為本院國際研究生學程的博士生烏庫馬,研究團隊包括方浚懿、阮筱彧、許紹君、王崇漢、陳振輝。研究經費由本院細生所、院內前瞻計畫、關鍵種子計畫及國科會支持。
鳥類羽毛的發育是從羽芽(早熟鳥)或絨毛(晚熟鳥)轉換爲正羽,這個過程的調控機制還未知,因此,我們以雞(早熟鳥)和錦花雀(晚熟鳥)來研究此轉換過程。李文雄團隊發現:第一,胞外間質的拓撲重組促進上皮與間質相互作用,使羽囊表皮幹細胞開始進行分支。第二,α-SMA塑造羽囊底真皮乳頭幹細胞的功能區域,使羽毛能循環生長。第三,LEF1作爲Wnt信號通路的關鍵樞紐,建立了羽軸,將幅射對稱的絨毛轉換爲兩側對稱的正羽。第四,鱗片角蛋白增強羽鞘硬度,以SOX14爲其表觀遺傳的調控因子。這些轉換機制在雞和錦花雀等兩種遠親鳥類間是高度相似的,所以可能在所有鳥類也都是相似的。此研究由本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李文雄特聘研究員團隊及南加州大學鍾正明教授團隊合作,於5月16日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
本院近代史研究所陳冠任助研究員所著Charting America’s Cold War Waters in East Asia: Sovereignty, Local Interests,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繪製美國在東亞的冷戰海圖:主權、區域利益與國際安全》)一書已於2024年5月出版。
轉錄物質或蛋白質的表現量雜訊(expression noise)可能導致同基因群體內細胞間的異質性,調節表現量雜訊的詳細分子機制仍尚未完全釐清。本院分子生物研究所呂俊毅特聘研究員團隊在出芽酵母中建立了一套實驗演化的系統來標註導致表現量雜訊增加的突變,並發現組蛋白去乙醯酶Hos2為表現量雜訊的負調控因素。團隊同時發現在Hos2突變株中,多個核醣體蛋白基因的表現量顯著地降低,且蛋白質轉譯亦出現部分損害,研究顯示Hos2可能透過調節轉譯機制來調節蛋白質的表現量雜訊。本研究於2024年5月23日發表於《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期刊。論文第一作者為本院與國立中興大學合作之「微生物基因體學博士學位學程」博士生林暐瀚。研究經費由本院及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支應。
兒童腦瘤與骨肉瘤多利用ALT機制(Alternative Lengthening of Telomeres)延長染色體端粒(Telomeres),避免細胞老化,藉此達到永生。本院分子生物研究所陳律佑副研究員團隊發現,孤兒核受體(Orphan Nuclear Receptors)可透過ALT細胞核內高維度核內結構APBs(ALT-associated PML Bodies)調控端粒延長。團隊同時發現三氧化二砷 (As2O3)可以靶向APBs,在小鼠異種移植中抑制 ALT活性。三氧化二砷(俗名砒霜)是一種治療急性粒細胞白血病藥物,本研究結果揭露了其可運用於ALT癌症治療的可能性,為ALT相關癌症治療開啟了一扇窗。本研究於2024年5月17日發表於《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期刊。論文第一作者為本院國際研究生「分子與細胞生物學」(TIGP-MCB)學程博士生Venus Marie Gaela。研究經費由本院與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支持。
本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編印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三十六卷第一期「公共政策實證與分析特刊」業已出版,本期共收錄一篇序言及六篇論文
圖書出版〉語言所《Dimasa Language: Structure and Texts》
在太陽和其他恒星上,由磁場活動(如磁重聯)引發的爆發性日冕物質拋射(Coronal Mass Ejection, CME)是一種常見現象。然而這種爆發性現象是否能在帶有大氣層的磁化或部分磁化的行星上發生,尚未有定論。本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客座講座李羅權院士與澳門科技大學徐曉軍教授團隊,透過分析探測火星的MAVEN衛星數據,揭示火星電離層中,由地殼磁場區域之間的磁重聯所引發的爆發性物質拋射事件,並指出這些物質拋射事件可能對火星大氣層的長期演化產生重要影響。研究團隊進一步估算出在每個火星日,可能發生3次電離層物質拋射事件,並在火星歷史上導致大量的水以離子形態逃逸。研究成果表明,即使在沒有全球磁場的部分磁化行星上,也可以發生爆發性的物質噴射,為理解行星大氣層的磁場活動提供了新的視角。本研究成果已於本(113)年4月22日發表於《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期刊。
對所有生物而言,能夠感知並對環境反應是生存和適應的關鍵。近期研究顯示,不同界的生物,包括真菌、植物和哺乳動物,皆能感知線蟲的費洛蒙(ascaroside)並作出反應。然而,跨界生物之間如何感知線蟲費洛蒙的機制仍屬未知。本院分子生物研究所薛雁冰副研究員所領導的團隊發現,線蟲捕捉菌Arthrobotrys oligospora透過2個G蛋白偶聯受體(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GPCR)家族感知ascaroside,激活cAMP-PKA訊號傳遞途徑,產生陷阱構造。GPCR的數量擴增可能有助於此真菌識別多樣的線蟲衍生信號,確保在共演化過程中獵物識別的穩定性。此研究在真菌中確定ascaroside受體,對ascaroside介導的跨界生物間通訊分子機制有更深入的理解。本研究已於2024年4月22日發表於《自然微生物學》(Nature Microbiology)期刊。論文第一作者為本院國際研究生「分子與細胞生物學」(TIGP-MCB)學程博士生郭芷嫣。論文合作學者包括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Frank Schroeder教授及臺北醫學大學張語曲助理教授。研究經費由本院及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支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