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重視學術及言論自由,鼓勵同仁對社會關鍵議題提出意見或解決方案。惟同仁自行發表之成果及言論,不等同本院立場。同仁自行發表應遵循學術規範及承擔責任,例如註明資料來源及確認其正確性。而倘擬以本院名義發表研究成果或言論,均應循本院公布之機制。
~
本院近代史研究所張寧研究員所著《禮帽與彩票:上海灘的賽馬與社會風貌》一書已於2024年4月出版。
本院語言學研究所期刊《語言暨語言學》第25卷第2期已出版,本期目錄如下:
本期刊載葉俊榮臺大講座教授特稿一篇、Frank Pasquale教授、張永健教授之研究論文兩篇、蘇柏榮博士之薪傳論文一篇,以及王泰升臺大講座教授回應專書書評一篇。至盼學界先進能繼續支持與賜教。
本期共收錄3篇文章,作者及論文名稱如下:
本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印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95本第1分已出版,本期共收錄4篇論文:
本院經濟研究所編印之《經濟論文》第52卷第1期業已出版,本期共收錄三篇論文,作者及文章標題如下:
本院經濟研究所期刊《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第54卷第2期業已出版,本期目錄如下:
近年來,利用小分子蛋白質穩定劑或藥理伴護小分子來提升蛋白質穩定性,已成新興的治療策略。然而,如何設計出能夠在生理pH值環境下與其標靶蛋白質形成最佳結合的化學分子,目前仍是一大挑戰。本院基因體研究中心鄭偉杰研究員研究團隊藉由天然物啟發之組合式化學策略,所開發出的胺基亞胺醣ACK170(實驗室專利分子PCT/US2017/037381),發現對於人類α-半乳醣苷酶A(α-Gal A)具有優異的酸鹼值選擇性和保護力。本研究利用合成的數種亞胺醣衍生物和α-Gal A的共結晶,輔以分子與酵素結合的熱力學和動力學分析實驗,深入探討小分子的作用機制及關鍵因素。研究結果顯示,ACK170的環外胺基和α-Gal A的羧基(胺基酸E203和D231)可在pH值中性的環境下,形成靜電交互作用;細胞實驗結果亦顯示了此交互作用的形成對ACK170的治療效果極其重要。在小鼠模式研究中,也發現 ACK170可藉由穩定蛋白質藥物(rh-α-Gal A),延長其在循環系統中被組織吸收的時間,進而增加組織對於rh-α-Gal A的攝取。此研究成果指出藉由引入額外胺基的合成設計策略所開發的胺基亞胺醣ACK170,在細胞和動物實驗中展現了對於法布瑞氏症(Fabry disease)的治療潛力。此新發現不僅對法布瑞氏症的小分子治療開啟新契機,未來更可將此雙胺基骨架的分子設計策略,應用於治療其他蛋白質錯誤摺疊之疾病。研究成果已於2024年2月23日發表於發表於《美國化學會誌-Au》(JACS Au)。
地球長期穩定存在的磁場是人類得以宜居的關鍵要素之一。同為類地行星的火星,其磁場卻與地球磁場有著天壤之別,火星磁場約在43億年前存在,並僅運作7億年即終止迄今。為了揭開火星磁場的前世今生,解密其停止運作的機制,本院地球科學研究所謝文斌研究員所主導的跨國合作團隊,結合超快光學與高溫高壓鑽石砧技術,精準量測火星核的主要組成材料「鐵硫合金」的熱傳導率,首次證實火星核的熱導率遠高於過去認知。研究團隊進一步結合熱演化模擬,證實火星核高熱導率的快速散熱的特性,導致熱對流迅速耗盡而終止其磁場。隨著NASA Insight火星探測任務對火星內部構造帶來突破性了解之際,此研究成果更對火星的熱與磁場演化歷史、熱能量以及動力學等關鍵議題帶來極為重要的進展,參與本研究的還有本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戴夏飛博士、研究助理曹懿麒等人。本研究成果已於本(113)3月20日發表於《科學前緣》(Science Advances)期刊。
UFMylation是一種新興的類泛素後轉譯修飾,對於調控各種細胞過程至關重要。UFMylation失調與多種人類疾病息息相關,包括癌症。儘管在T細胞中UFMylation的生理作用未被深入了解,惟本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李育儒助研究員的研究顯示,條件性敲除(cKO)Ufl1(UFMylation E3連接酶)的T細胞在對抗腫瘤生長方面,表現更為出色。單細胞RNA序列分析顯示,Ufl1 cKO小鼠的腫瘤浸潤毒性CD8+ T細胞明顯增加。機制上,研究團隊發現,UFL1促進PD-1 UFMylation,抵制PD-1的泛素化介導降解。此外,AMP激活蛋白激酶(AMPK)在Thr536位點磷酸化UFL1,會干擾PD-1 UFMylation,從而導致PD-1降解。值得注意的是,UFL1在T細胞中的敲除降低了PD-1 UFMylation,使其不穩定,進而增強CD8+ T細胞的活化。因此,患有腫瘤的Ufl1 cKO小鼠對CTLA-4免疫治療有更好的反應。本研究揭示了UFMylation在T細胞中的關鍵作用,突顯了在癌症治療中靶向UFMylation途徑的潛力。研究成果已於2024年2月19日發表於《分子細胞》(Molecular Cell)期刊。
本院近代史研究所康豹特聘研究員與溫州大學歷史系祁剛教師等人編著《溫州民間信俗文化》一書已於2023年11月出版。
細胞和病毒表面的蛋白質往往包覆著一層厚厚的醣衣,其對病毒辨識宿主和免疫防護有很大貢獻。完整描述醣蛋白的結構與動態需要大量計算資源,為解決此問題,本院生物化學研究所徐尚德研究員實驗室結合低溫電子顯微鏡(cryo-EM)、質譜、小角 X 光散射(SAXS),提供關鍵實驗,驗證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學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Biophysics)Mateusz Sikora博士與巴黎西岱大學(Université Paris-Cité)Cyril Hanus博士合作團隊透過分子動態模擬分子動力學(Molecular Dynamics)所開發的演算法。經過多次交叉比對驗證理論實驗結果後,成功建立 GlycoSHIELD。該計算流程可使用個人電腦迅速建立完整的醣蛋白之3D立體模型,協助研究人員分析醣分子在蛋白質表面的空間分布、屏蔽效應,以及預測醣分子對生物功能與蛋白質結構的影響。研究成果已於2024年2月29日發表於《細胞》(Cell)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