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重視學術及言論自由,鼓勵同仁對社會關鍵議題提出意見或解決方案。惟同仁自行發表之成果及言論,不等同本院立場。同仁自行發表應遵循學術規範及承擔責任,例如註明資料來源及確認其正確性。而倘擬以本院名義發表研究成果或言論,均應循本院公布之機制。
~
本院近代史研究所黃克武特聘研究員所著《文字奇功:梁啟超與中國學術思想的現代詮釋》一書已於2024年1月出版。
「事件視界望遠鏡」(Event Horizon Telescope,簡稱EHT)國際合作團隊首度公布2018年4月觀測到的M87星系中心黑洞最新影像,驗證黑洞光環與2017年所觀測的大小相同,符合廣義相對論的預測,而環的最亮處位置明顯偏轉,與理論預測黑洞周圍紊流的變異性一致。這是由臺灣主導的「格陵蘭望遠鏡」(Greenland Telescope,簡稱 GLT)加入EHT後,對此天體進行再次觀測的研究成果,已於今(18)日發表在國際期刊《天文與天文物理》(Astronomy & Astrophysics)。臺灣團隊成員包括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與國立中山大學,展現頂尖的天文觀測實力。
植物細胞的移動型mRNA (mobile mRNAs)可以藉由長距離移動,影響遠端細胞的生長與發育,mRNA在細胞間的移動可以透過原生質絲 (plasmodesmata)達成,長距離的移動則是藉由維管束組織中的篩管 (phloem)。然而移動型mRNA如何在細胞內正確的導航到原生質絲,以進行細胞間與長距離移動,仍是一個謎團。本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余天心副研究員團隊發現,核糖核酸結合蛋白 (RNA-binding protein) ROCs家族成員可以把移動型mRNA黏附在胞內體 (endosome) 表面,同時藉由細胞骨架所形成的網絡(cytoskeleton networks),移動型mRNA得以協同運輸 (co-transport) 的方式,與胞內體一起被運送到原生質絲附近,啟動運輸至相鄰與遠端細胞的旅程。這一項研究首度揭示植物細胞內運送移動型mRNA的機制,並已於本(112)年1月發表於《自然植物》 (Nature Plants) 期刊。
本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印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94本第4分已出版,本期共收錄4篇論文:
本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印之《古今論衡》第41期已出版,本期共收錄9篇論文:
本院政治學研究所邱訪義研究員與美國密西西比大學Jonathan Klingler助理教授研究美國行政規則制定(Rulemaking)機制,探討三權分立之下,究竟是總統或是國會對行政規則制定的影響力較為顯著,以及在何條件之下會成立。本研究突破過去學者所無法突破的資料蒐集曠日費時問題,利用網路爬蟲自動化技術,建立龐大完整的行政規則資料集,並測量每個行政規則重要性;同時提出三個互相競爭賽局模型,應用這個行政規則重要性新測量,檢視總統和國會如何競爭影響各部會每屆國會中的行政規則產出。研究發現,總統與國會的分別影響力端視行政規則的重要性,總統與國會在部會制定政策上制衡不足。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政治學上最頂級的期刊《美國政治科學評論》(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本院民族學研究所已於2023年12月出版由陳文德、張隆志主編之《臺灣的蕃族》編譯專書。
本院近代史研究所陳建守助研究員所著《如何啟蒙,怎樣運動:近代中國「啟蒙運動」的概念史》一書已於2023年12月出版。
本院近代史研究所蘇聖雄助研究員所著《戰爭、制度與思想:近代中國參謀本部的興起》一書已於2023年12月出版。
本期共收錄3篇文章,作者及論文名稱如下:
本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編印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35卷第4期業已出版,本期共收入五篇論文:
本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印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20期業已出版,本期共收錄論文3篇、研究討論1篇及書評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