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重視學術及言論自由,鼓勵同仁對社會關鍵議題提出意見或解決方案。惟同仁自行發表之成果及言論,不等同本院立場。同仁自行發表應遵循學術規範及承擔責任,例如註明資料來源及確認其正確性。而倘擬以本院名義發表研究成果或言論,均應循本院公布之機制。
~
本院數學研究所編印之《數學集刊》,第19卷第2期已出版。 作者及文章標題如下
本院數學研究所編印之《數學傳播》季刊第48卷第2期已出版。本期收錄9篇數學相關文章,作者及文章標題如下
本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印之《古今論衡》第42期已出版,本期共收錄8篇論文:
本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歷史叢書(110)《李慶平先生訪問紀錄》一書已於2024年7月出版。
本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印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23期業已出版, 本期共收錄論文3篇及書評1篇
你聽過植物如何「吃掉」昆蟲嗎?食蟲植物毛氈苔(Drosera)用葉子上的腺毛來捕捉昆蟲,在它們的消化過程中,竟然還有真菌來幫忙!本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蔡怡陞研究員的團隊發現,嗜酸性真菌(Acrodontium crateriforme)是毛氈苔在消化過程中的重要夥伴。這種真菌在毛氈苔葉子的腺毛上茁壯成長,顯著提升了植物分解獵物的能力。令人驚奇的是,植物和真菌會透過調整它們的基因來產生特殊的酶,不僅加速消化,還能幫助吸收營養。這種奇妙的合作關係揭示了植物和微生物如何聯手共生和繁衍。本研究結果於2024年8月1日發表在《自然微生物學》(Nature Microbiology)。
在細胞內,生物分子的凝聚體(condensates)是很小的液滴,對調節體內的化學反應扮演著重要功能。若這些液滴的性質發生改變,可能會導致疾病。例如,會形成凝聚體的FUS蛋白,即被發現和漸凍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有關,因此了解細胞內的凝聚現象是一個重要議題。然而,目前缺乏有效的工具來研究或控制這些凝聚體。本院化學研究所黃人則研究員所帶領的團隊發明了一種新工具,能利用光來控制與漸凍症相關的蛋白質凝聚現象,為漸凍症研究帶來新方向。研究團隊創造了一種突破性的光控分子探針,除了探針本身能形成凝聚體,也可利用光照調控FUS蛋白凝聚體的流動性,讓研究人員能進一步觀察和控制這些蛋白質在細胞內的變化。結合光控探針與光學影像平台,團隊也發現,FUS蛋白凝聚體在細胞質中的流動性對神經細胞的存活至關重要。此發現為開發漸凍症與其他神經退化性疾病的治療方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研究成果已於2024年7月6日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論文第一作者莊皓宇為本院國際研究生「化學生物學與分子生物物理學」(TIGP-CBMB) 學程博士生,共同作者包括本院物理所黃英碩博士、化學所謝俊結博士等。
自閉症起因於大腦神經迴路的缺陷,導致社交行為低落。本院分子生物研究所薛一蘋研究團隊與資訊科學研究所王建堯助研究員跨領域合作,以小鼠為研究對象,並利用AI及高通量影像截取技術,打造出可觀察小鼠全腦神經細胞的高解析度螢光顯微影像定位與定量分析系統。杏仁核被視為大腦情緒控制的關鍵。研究團隊發現,當自閉症的致病基因TBR1表現量不足時,杏仁核的神經迴路會出現異常。研究團隊同步運用結合先進光學的遺傳神經細胞活化技術,成功驗證出活化杏仁核可重建神經迴路連結,改善小鼠的社交行為。此研究擴展了自閉症神經機制的解釋,為開發有效的治療策略開啟新的大門。此研究於本(7)月16日發表於《PLOS生物學》(PLOS Biology)期刊。
你有聽過木黴菌嗎?木黴菌是工農業應用最普遍的真菌之一,舉凡酵素生產、生質能源、食品製造、生物防治與生物肥料等,都可以發現木黴菌的相關應用。野生木黴菌具高度遺傳多樣性與強大環境適應能力,廣泛分佈於土壤、空氣、各種水域與植物殘骸枯枝落葉上。它和許多動植物致病性絲狀真菌的奇特共同點是「雄性或雌性不孕(male or female infertility)」,它們不易或無法進行有性交配與減數分裂。工業用瑞氏木黴菌則是少數能進行有性生殖的木黴菌菌種。本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王廷方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瑞氏木黴菌的DNA甲基轉移酶在減數分裂中具多項功能,第一是負責啟動減數分裂,第二是促進親代雙方同源染色體間發生DNA重組,產生新遺傳變異。第三是以特殊表觀遺傳機制,將親代DNA上大量的胞嘧啶(cytosine) 甲基化,誘發點突變成胸腺嘧啶(thymine),快速增加減數分裂產物(有性孢子)的基因體多樣性。
本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編印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36卷第2期業已出版,本期共收入5篇論文
本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印之Asia Major, Volume 36 Part 2已出版,本期共收錄4篇論文
某些脊椎動物,像是斑馬魚和蠑螈,可以在短時間內修復大面積傷口。探究這些動物如何快速修復傷口將有助於再生醫學的發展。本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陳振輝副研究員的團隊與應用科學研究中心鄭郅言研究員的團隊合作,透過開發大尺度的活體影像平台,觀測斑馬魚體表約60,000顆表皮細胞的動態行為。研究發現,斑馬魚的魚鰭構造可以在受傷當下提供大量的表皮細胞,加速體表的傷口癒合,首次提出「脊椎動物的附肢也可以是儲存、提供修復細胞的器官」觀點。此研究成果於今(2024)年7月刊登於《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 。本研究的第一作者為本院細生所張春麗研究助理,研究團隊包括:黎馬可、高偉程、朱韋臣、阮筱彧、李耕琿、湯銘哲、鄭郅言、陳振輝。研究經費由本院細生所、院內前瞻計畫及國科會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