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西洋沿岸鯊魚體內的「永久性化學物質」
發布時間: 2024-08-16
全氟與多氟烷基化合物(Per-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 PFAS)是近年受到高度注目的新興關切汙染物,在環境中具有高度持久性,可能對海洋生態系統造成潛在影響,而攝食海鮮也是人類暴露於PFAS的主要途徑之一。本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李承軒助研究員與國外研究團隊合作,取得來自紐約海灣(New York Bight, NYB)與巴哈馬群島海域(The Bahamas Archipelago)中多種鯊魚的肌肉組織樣本,建立精確分析方法以量測40種PFAS。鯊魚體內的各種PFAS主要來自於水與食物,研究發現紐約海灣沿岸的鯊魚體內有更多種類的PFAS化合物與其前驅物,PFAS平均總濃度比巴哈馬海域的樣本高出約5倍,化合物組成與異構物的比例也反映出兩處汙染物的來源不同。研究團隊還發現,PFAS雖然會富集於鯊魚體內,但其累積途徑會受到PFAS結構中碳鏈長短的影響,透過與穩定氮同位素與總汞等參數相互對比,發現PFAS的生物累積行為與傳統認知的汙染物截然不同。本研究與美國石溪大學(Stony Brook University)、非營利組織波浪之下(Beneath the Waves)、埃留特拉岬研究院(Cape Eleuthera Institute)團隊合作,研究結果顯示沿海人口密集的大都會地區,人為汙染物的輸出對近岸生態系有很高的影響,本研究提供的數據,將有助於制定與改善PFAS相關的海域汙染及食安規範。研究成果於今年7月12日發表於《環境科學與技術》(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