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黑潮鍵結的海洋歷史與熱泉生命

在太平洋的西岸,有一條由南向北強勁的洋流,這股充滿生命力的洋流,自菲律賓海域啟程,沿著臺灣東岸北上,順著琉球群島、九州島東側、再掠過日本本島伊豆半島週邊,最終東趨直奔太平洋而去。
這條被稱為「黑潮」的洋流,不僅帶來了溫暖的海水,更串連了諸多跨越時空的生命奮鬥與歷史事件。黑潮作為生命與活力的載體,它不僅僅是一條流動的海洋暖流,更是一條跨越時空、連接不同文化與歷史的隱喻。近代的臺灣與日本之間,正是被這條暖流所驅動的人、事、物而緊密連結。
如今,當眾多遊客造訪東京的上野公園賞櫻賞景時,必定會注意到一座佇立於公園入口處的銅像,它是來自於日本九州鹿兒島(舊稱薩摩藩),明治維新的重要角色—西鄉隆盛。西鄉隆盛是日本幕末時代推動維新的政治人物,也是人稱的「最後的武士」。這位日本近代歷史的關鍵人物,他,與他的家族成員們,正是被黑潮推動,聯繫起臺灣與日本近代生命探索過程中的重要角色。
黑潮流經的區域,正是由臺灣東北外海至日本九州外海間,長達1100公里的「沖繩海槽」區域,沖繩海槽連接了西菲律賓海盆和東海大陸棚,是地球板塊隱沒系統中的一部分。所以,沖繩海槽的地震活動頻繁,這當然離不開板塊的隱沒和碰撞作用。
每一次海底地質變動所帶動的每一次海底火山噴發,除了是全球地殼活動的重要特徵,也如同時間洪流中的片刻,為黑潮這條暖流經過所孕育的生命,賦予新的意義。火山爆發後的熱泉,就如同一個新生的世界。當噴發出的熾熱熔岩遇上海水,冷卻後形成新的地質結構,這些結構攜帶著各式元素和熱能,成為最原始的生命培養皿。這樣的環境,就如同黑潮流經區域所誘發的文化與思想萌芽,經歷過眾多的衝擊與破壞,總會孕育出生命新的可能性。
沿著黑潮的路徑,我們可以先著眼於位處沖繩海槽南端,臺灣東北角的龜山島。這座地形貌似海龜露出海平面呼吸的火山島,不僅是生活於蘭陽平原的居民眼中,重要的精神文化指標,龜山島週邊的漁業活動更是豐富,當地漁民長期依賴這片海域豐富的漁業資源維生。龜山島更是近代科學家們關注的寶地。

圖說:龜山島熱泉系統的氣泡帷幕。
島的東南端週邊海域,擁有特殊的淺海熱泉系統,這個形成於約兩萬年前特殊的熱泉系統,不斷噴發著富含硫化物的海底熱液,進而形成一個充滿挑戰但充滿生機的生態系統,它相對年輕的地質年齡,也為我們提供了觀察生命演化的絕佳視窗。
蘭陽平原的漁業活動與龜山島的海底熱泉形成了一種共生關係,熱泉噴發出的物質也間接影響並滋養了週遭的海洋生物。此外,除了正規的漁業活動,歷史上龜山島與日本的與那國島之間,過去也存在著一些「檯面下」的商業交易,包括:漁產品和其它生活物資,這些活動在過去正是龜山島與宜蘭地方居民,維持生活的重要方式。
此外,諸多繪聲繪影的鄉野漫談也提到,出身日本鹿兒島的西鄉隆盛可能曾經被流放而在宜蘭漂流生活過一段時間,這段故事至今雖被證實不曾發生,但它也反映出黑潮如何成為臺灣與日本文化和歷史交織的見證。
實際上,西鄉隆盛的長子西鄉菊次郎,曾以首任宜蘭廳長的身份,治理蘭陽平原這片土地,並致力在宜蘭推動教育普及與改善治安等工作,以及至今仍十分重要的諸多基礎農田水利建設。西鄉菊次郎擔任了長達五年半的宜蘭廳長,在被調回京都市擔任市長後,宜蘭在地人士為了感念西鄉對於宜蘭建設的投入,自行設立了「西鄉廳憲德政碑」,此巨大的碑石,至今仍矗立在橫跨宜蘭河的中山橋(舊稱西鄉橋)邊。這段歷史鮮明地刻劃出宜蘭與鹿兒島間的深厚聯繫,也突顯了黑潮作為臺日生命與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本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海洋生物學家鄭明修老師,對於宜蘭龜山島淺海熱泉系統烏龜怪方蟹(Xenograpsus testudinatus)曾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在龜山島的熱泉環境揭示了烏龜怪方蟹,如何利用被硫化物毒死或高溫燙死的浮游生物作為食物來源,作為適應極端環境的生存策略。

圖說:在熱泉夾縫中生存的烏龜怪方蟹。
這篇由鄭老師發表在《Nature》雜誌上的研究成果,不僅引起國際學術界的廣泛關注,也讓臺灣海洋生物的多樣性與適應性得到更多重視,成為臺灣海洋生物研究的重要里程碑。因此現今在日本當地,烏龜怪方蟹亦被稱為「福爾摩莎掃帚蟹」(フォルモサホウキガニ),這個名字顯示出烏龜怪方蟹與臺灣(福爾摩莎)的緊密聯繫。
烏龜怪方蟹以群聚的方式棲息於淺海熱泉系統的熱泉噴口週邊的石塊中隙縫中,發展出得以適應極端的低pH質與高碳酸環境,展現出海洋生命的韌性與適應性。它們不僅依靠自身的生理適應能力,還能夠與熱泉系統中的硫化物氧化細菌合作,這些細菌能夠幫助烏龜怪方蟹代謝硫化物,讓怪方蟹能夠在極端環境中適應與成長。這些海底火山活動孕育出的淺海熱泉系統,不僅是自然界重要的一部分,更是生命起源與孕育的象徵。它們激發了生命在最不利的環境中找到生存之道的潛力,就如同人類對於生存挑戰中孕育出新的思想與價值。
順著黑潮北上,位於沖繩海槽北端,有一座位於日本九州鹿兒島南方外海,屬於薩南群島的昭和硫磺島。在西鄉家族的故鄉—鹿兒島,火山與硫磺正是地方商業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因此,鹿兒島正是日本最早開發硫磺資源的地區之一,而鹿兒島憑藉著鄰海的地理優勢,能夠透過海上交流接觸外國文化,甚至以各種不同理由,向外擴張領地,其中也包含了由西鄉隆盛的弟弟―西鄉從道,所擔任指揮官引起的牡丹社事件。
昭和硫磺島這座火山島,是在昭和時期(1920年代至1930年代)由海底火山噴發中所誕生的,因此僅有約百年的歷史。在這座年輕的活山島南方海域中,科學家們竟也發現了烏龜怪方蟹的蹤跡,顯示出烏龜怪方蟹對於新生極端環境的適應能力。由此我們可以再度見識到,黑潮不僅是一條海洋暖流,也是生命與歷史交匯的通道。
順著黑潮再往北來到伊豆諸島的式根島。這座形成於約三十萬年前的火山島,是我們探索淺海熱泉生命的三個地點中,地質年齡最長的。在這裡,不僅在2019年也發現了烏龜怪方蟹在此熱泉系統展現其環境適應能力,更能發現更多不同的海洋生物能夠棲息在海底湧泉系統。這些淺海熱泉系統,擁有一些相較於研究深海熱泉系統的獨特優勢。深海環境難以抵達、探勘成本高昂、且需要特殊訓練的人員。而且,由於深海水壓大,生物樣本的DNA容易斷裂,增加了研究的困難度。
然而,淺海熱泉系統的存在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天然的實驗室,用來觀察生命如何在極端環境中存活並適應挑戰。這些淺海熱泉系統的環境周邊,經常可以看到石頭和沙地上覆蓋著一層白色的細毛,那些其實是由熱泉所孕育的細菌生命,是生命體在極端環境中嘗試生存的象徵。也如同黑潮所推動的生命奮鬥與探索,它可能失敗,但必須發生。
今天,當我們面對上野公園的西鄉隆盛銅像前,不禁想到:這位推動日本開放、邁向現代化的歷史人物,他與他的家族所經營的海域,如今竟成為了科學研究的重要場域。黑潮就像是將時間與空間交織的紐帶,將生物與生物之間、歷史人物與現代科學之間的關聯更加緊密。從臺灣到日本,從龜山島的淺海熱泉到鹿兒島薩南群島的火山噴口,再到伊豆諸島的溫暖海水,黑潮將所有這些生命連結起來,這不僅是一個關於生命韌性的瞭解,也是一個關於人類探索精神代代相傳的見證。當我們追尋這些海底熱泉中的生命奧秘時,我們彷彿也在與歷史對話,見證著黑潮所鍵結的熱泉生命與海洋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