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2025-09-03
連續舉辦快30年的中央研究院院區開放系列活動,已成為國內年輕學子每年引頸期盼的重要科普盛會。為讓更多學生能接觸院區開放有趣且富含知識性的活動,本院於2025年8月21日首度試辦「科普種子教師研習參訪活動」。活動邀請北部地區國小教師參與,體驗本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與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同仁設計的活動,透過講解與實作,引導教師將科學知識融入日常教學;或將活動延伸成為教案,進一步將研究成果推廣至校園,擴大科普影響力。
本院秘書處曾國祥處長開場致詞時表示,科普推廣不僅是研究單位的責任,更有賴第一線教師們的熱忱協力。人社中心與地球所長期致力於科普轉譯與推廣,每年院區開放活動更是推陳出新,屢獲熱烈迴響,此次更針對國小教學情境,量身設計適齡教案,全力支援本院推動科普的目標。曾處長說,透過此研習活動,本院也能汲取教師在教學現場的寶貴經驗,使本院科普內容更契合學子的實際需求,同時也讓教學現場有更多素材可發揮、延伸。
活動上半場由人社中心詹大千研究員與廖泫銘研究副技師主持,主題為「玩麥塊(Minecraft):認識南港的過去、現在及未來」。課程結合人社中心獨特的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與Minecraft等數位工具,將真實地景資訊轉化為沉浸式虛擬場景,引導教師操作平板裝置,讓大家一同穿梭在中研院區、南港車站,甚至潛入四分溪!本課程呼應地理、歷史、環境教育等主題,打造四分溪整治前後、南港車站的古今變遷,及模擬國家生技園區聯外隧道樣貌等,透過遊戲,探索南港在地的周邊環境與地景。
下半場由地球所梁文宗研究技師及其團隊介紹「動手玩地震」,以數位遊戲、紙上震源定位、地震紙模型及Kahoot線上問答等方式,深入淺出說明臺灣地震特性,現場氣氛相當熱絡。活動進行至一半,竟遇到輕微地震發生,梁老師立即藉此機會,連結至「即時地震矩張量監測系統(Real-Time Moment Tensor Monitoring System, RMT)」,為大家實作查詢震源資訊,包括:發震時間、位置、規模、震源機制等,讓參與者體會教學內容如何運用在日常生活。
本次活動獲得與會教師一致好評,認為透過遊戲或問答的形式,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期待往後有更多相關的教學活動。地球所表示,此次與第一線教師直接互動,獲得許多珍貴的意見回饋,有助於精進未來的科普課程。人社中心亦期盼未來有機會與各地種子教師合作,發展具有在地特色的教案,讓學生培養空間思維的同時,也能進行具歷史素養的跨域學習。
活動吸引來自臺北、基隆與汐止等地,近20所國小教師參與,教學科目涵蓋自然、社會、國語、數學等多元學科,反映出第一線教師對科普教育的關注與投入,並促成難得的跨領域交流對話。
此研習參訪活動為本院首次以「科普」為主軸,鼓勵教師將科研成果融入教學現場,透過種子教師的參與,將本院累積的教案與資源推廣至校園,使學生以遊戲與實作親身體驗科學,激發學習熱情與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