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開啟
2025/9/24 下午 08:33:17
:::
  • 0926週五論壇海報
  • 演講或講座
  • 社會學研究所
  • 地點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802會議室(人文社會科學館南棟8樓)

  • 演講人姓名

    柯志明(中央研究院士;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 活動狀態

    確定

  • 活動網址

    https://www.ios.sinica.edu.tw/colloquium.php?id=137

清代臺灣的人群分類與治理部署

2025-09-26 14:30 - 16:30

加入行事曆

【報名連結】

【報名連結】
https://forms.gle/ugHUE4SQf4qdza3J9
【演講簡介】
講者從朱一貴事件時下淡水地區屏東平原發生的閩客分類出發,重新審視乾隆十年福建布政使高山三層式──「生番在內、漢民在外,熟番間隔於其中」──族群空間體制的原初構想。其實,高山當時的三層制構想不僅只是以熟番作為夾心層,他同時提供的對案,竟然是以客語系的義民作為夾心層。最後奏准通過並予以制度化的,雖然是以熟番作為夾心層的三層制,但利用漢人社會的漳泉客社群分類矛盾於治理部署,即使並未具備常態制度的面貌,卻一直維持作為清代臺灣統治的重要機制,尤其是在動亂發生時。

本演講除說明十八世紀下半葉的三層式族群空間體制,作為常態體制,如何在國家權力策略性的治理部署以及底層──「熟番」與「奸民」──的對應行動和反抗下,生成與轉化之外,同時試圖闡明夾心層地帶無法節制的界外私墾如何導致沿山勢力的坐大,並在十八世紀末引發全臺有始以來最大的動亂:林爽文事件。此外,講者更進一步說明在林爽文事件當中,國家權力如何操弄漳泉客社群分類以及生番/熟番/漢人族群分類,分化離間敵對勢力,以平定動亂。林爽文事件之後的十九世紀裡,國家權力因應情勢的變化,逐漸轉換其治理部署的策略,除修改既存的三層式常態治理體制,透過番屯制,納入熟番武力作為民兵團、賞賜夾心層地帶原私墾土地供其開墾收租之外,更兼行運用漢人社會的漳泉客分類作為權變部署,即所謂的「兼用經權」(閩浙總督方維甸語)。然而,清廷刻意利用漳泉客分類矛盾分化漢人社會的統治策略,卻意外造成民間武力的坐大與失控。講者特以張丙事件下淡水地區閩客分類仇殺變本加厲的「假義民,真分類」現象以及戴潮春事件東勢地方豪強民間武力的崛起和不馴作為案例,說明十九世紀國家權力的權變部署不僅造成三層制的失能與崩壞,以權害經,最終更導致至該世紀後半葉臺灣社會武裝化、街庄碉堡化,豪強相互攻殺,動亂頻仍,真所謂「玩火自焚」。   

【講者簡介】
柯志明,中央研究院院士,社會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臺灣史研究所合聘研究員。研究旨趣在,透過治理實作的體制分析,建構一個以外來國家權力與在地臺灣社會間之互動作為主軸的歷史解釋架構,為臺灣社會變遷提供一主體性史觀。過去研究的領域包括歷史社會學、發展社會學、工業與勞動關係研究、農民研究,在時間軸上採取逆溯的方式,始於當代農民分類和分化研究以及都市小型製造業生產組織和勞動體制研究,繼而戰後土地改革研究,日治米糖相剋體制研究,終至晚近清治治理部署與抗爭政治研究。  

【活動說明】
本場次演講規劃現場與臉書直播形式。

【活動聯絡】陳怡雯,carol0110@gate.sinica.edu.tw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