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開啟
:::
  • 院長簡介

    廖俊智院長           

    廖俊智院長          

    網頁          
    個人網頁          

    學歷          
    國立臺灣大學化學工程系學士 (1980)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生校區化學工程博士 (1987) 
    簡介           
      廖俊智院長,2016年6月21日受 總統任命為中央研究院第十一任院長,並於2021年6月21日續任第十二任院長。廖院長學術聲望崇隆,分別獲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工程學院院士、美國發明家學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及世界科學院院士。廖院長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化學工程系,並於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生校區獲得化學工程博士;先後任職於紐約羅徹斯特柯達公司生命科學實驗室、德州農工大學、及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
      廖院長長期從事代謝系統改造、合成生物學、系統生物學及微生物合成燃料等基礎前瞻科學研究,研究成就斐然。並屢獲國際重要研究獎項,包括美國環保署綠色化學學術組總統獎、美國白宮再生能源創新獎、義大利總統頒授ENI再生能源獎、美國國家科學院工業應用科學獎、諾維信傑出化學及生化工程獎、以色列Samson總理獎、國際代謝工程學會Greg Stephanopoulos獎等。
      廖院長就任後建立本院三大目標: 成就全球頂尖研究,善盡社會關鍵責任,延攬培育卓越人才。致力於制度革新以創造頂尖研究之環境,並在院內大力推動量子科技,淨零科技、及防疫科技,以解決社會關鍵問題為己任,更積極延攬海外卓越人才,並創造學程獎勵制度以培育年輕學子。           

    經歷          
    2021 年 6 月 21 日受 總統任命為中央研究院第十二任院長          
    2016 年 6 月 21 日受 總統任命為中央研究院第十一任院長           
    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2016)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 化學暨生物分子工程系教授(1997-2016)、校長講座教授(2008-2011)、系主任(2012-2016)、生物工程系主任(2015-2016)           

    美國德州農工大學 (Texas A&M University):          
    化學工程系助理教授(1990-1993)、副教授(1993-1997)          
    美國紐約州羅徹斯特柯達公司 (Eastman Kodak Company) 研究科學家 (1987-1989)

     

    學術榮譽

    獲獎:  
    2023國際代謝工程學會 Greg Stephanopoulos獎 (The Gregory N. Stephanopoulos Award for Metabolic Engineering)  
    2021 以色列Samson總理獎 (The Samson-Prime Minister's Prize for Innovation in Alternative Energy and Smart Mobility for Transportation)  
    2019 諾維信傑出化學及生化工程獎  
    2015 美國發明家學院 (National Academy of Inventors) 院士  
    2015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2014 中央研究院院士  
    2014 美國國家科學院工業應用科學奬  
    2013 義大利總统頒授ENI再生能源獎  
    2013 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  
    2012 美國白宮再生能源創新 Champion of Change  
    2010 美國環保署綠色化學學術組總統獎  
    2009 生物工程學會 James E. Bailey 獎  
    2009 美國化學工程學會 Alpha Chi Sigma 研究獎  
    2009 美國化學學會生物化學技術組Marvin J. Johnson 獎  
    2008 工業微生物學會Charles Thom獎  
    2006 默克 (Merck) 代謝工程獎  
    2006 美國化學工程學會食品,醫藥,暨生物工程組獎  
    2002 美國醫學暨生物工程學院院士  
    1992 美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年輕研究員獎  
     

    講座:  
    2017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工系The Alan S. Michaels Distinguished Lectureship in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2016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校區化工系Smith Lectureship  
    2015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Covestro Lecture in Sustainability (Chemistry)  
    2015 美國馬里蘭大學 (College Park) 化學暨生物分子工程系Signature Seminar  
    2015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Cockrell School Endowed Lecturer  
    2015 美國德州農工大學Distinguished McFerrin Lecturer  
    2014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Britton Chance Lecturer  
    2014 Tis Lahiri Lecturer, Vanderbilt University  
    2014 加拿大Saskatchewan大學J.W.T. Spinks Lecturer  
    2013 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Sunney Chan講座  
    2013 香港理工大學Sunney I and Irene Y Chan講座  
    2012 美國羅徹斯特大學 G.J. and S.T. Su 傑出講座  
    2012 美國康乃爾大學 Julian C. Smith 講座  
    2011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 Fredrickson 講座  
    2009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 Bollum 講座  
    2009 美國肯塔基大學 Ashland 講座  
    2007 美國田納西大學 Trotter 傑出講座  
    2006 國立清華大學晶元光電榮譽講座  
    2006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 Lacey 講座

    重要研究

      廖俊智院長為代謝及合成生物學世界級領袖。特別在以微生物合成燃料的領域,及基礎代謝路徑的改造,更是獨步全球。此外,他更發展出網路構成要素分析法(Network Component Analysis)用以分析複雜的轉錄組調控;廖院長設計的人工基因轉錄調控迴路,更為合成代謝生物學之先驅。他的重要學術貢獻簡述如下﹕

    1) 異丁醇及其他高碳醇之生物合成

      廖院長長久以來致力於代謝系統的研究,及代謝路徑基因改造,達成多項創新的發現與發明:他利用改造之微生物合成異丁醇及其他高碳醇,更改變了生質能源領域的研究方向。異丁醇的熱含量高,親水性低,並與目前能源基礎設施相容。雖然某些微生物會產出微量異丁醇,但並未獲學界重視。廖院長以分支腱胺基酸生物合成途徑為基礎,重新設計了代謝路徑,並改造大腸桿茵的基因組成,使其能成功地合成高產量的異丁醇。這項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期刊(Atsumi et al. Nature, 2008),並立即改變了生質能源界的思維。由於他的研究,生質能源領域已不再獨尊乙醇燃料,而開始發展高碳分子燃料。這項技術已轉移業界,並在美國開始量產,供應軍事航空用油的大規模試用。這是近年來生質能源界最大的突破,美國能源部並以異丁醇為先進生質燃料的示例, 應證了廖院長在微生物合成能源領域的貢獻及影響力。

    2) 二氧化碳之生物轉化

      廖院長全球首創成功地以二氧化碳直接經由光合作用轉化成異丁醇、正丁醇及異戊醇。這項研究(Atsumi et al. Nature Biotechol. 2009)開啟了以生物光合作用直接生產化學原料的方向。除此之外,他近年發表於《科學》期刊的報告(Li et al. Science 2012)又首創以電力間接驅動微生物以執行二氧化碳的生物還原,成功地將電能儲存於液態燃料(異丁醇)中,這是結合太陽能電池與微生物生化反應來生產燃料的首例。由於太陽能電池的效率高於生物光轉化效率,這項研究不但可改善總體光轉化效率,並能用以儲存間歇性發電的能量,這些成就是生命科學研究應用於能源領域的最佳貢獻。

    3) 基礎代謝路徑改造

      透過生物演化過程,所有的細胞都建構在類似的基礎代謝網路上。這些生命生成的基本化學反應雖造就了現代生物界, 卻非合成反應的最適路徑。所有醣分子的代謝過程 (glycolysis),都經由部分氧化而產生二氧化碳,以至目前所有的生質燃料合成過程中會流失1/3的碳原子。廖院長因而設計了一套非氧化型醣解反應(Non-oxidative glycolysis),將醣分子內所有碳原子毫無流失的轉化成基礎代謝物乙醯基CoA (acetyl-CoA),再用以合成燃料及其他化學品。這篇發表於《自然》期刊的論文(Bogorad et al. Nature 2013),開啟了以人造基礎代謝路徑來改良生物性能的大方向。

      廖院長並在小鼠肝臟內,植入微生物及植物特存的乙醛酸分流路徑(glyoxylate shunt)以利脂肪代謝。這方式讓小鼠能在長期高脂飲食中抗拒肥胖(Dean et al. Cell Metabolism 2009), 這項結果顯示代謝工程在生物醫學上亦有很大發展空間。

    4) 系統生物學及合成生物學

      廖院長在系統生物學中亦有獨特的貢獻,他創立的網路構成要素分析法 Network Component Analysis (Liao et al. PNAS 2003),以分析Transcription factory activity的獨到方式研究轉錄調控。這方法彌補了傳统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及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的不足。廖院長並設計人工轉錄調控線路,用以改變代謝途徑(Farmer and Liao, Nature Biotech, 2000)及實現代謝及基因表達的交互振盪(Fung et al. Nature, 2005),這些皆為合成代謝生物學奠定良好的基礎。

      廖院長的研究成果榮獲諸多大獎,包括美國環保署總統綠色化學獎,美國白宮再生能源創新奬,2013年獲選為美國工程學院院士,並獲義大利總统親授ENI再生能源獎。他的研究結合諸多生命科學及工程領域,並對當前人類能源環保問題有重大貢獻。

    媒體專訪

    聯合報 2023年12月

    南院未來/中研院南院以量子等議題領導 打破壁壘分明的空間規畫

    中央研究院南部院區落腳台南沙崙高鐵特定區,2018年起動工,研究大樓、綜合大樓等4棟大樓都已完工,相關團隊陸續進駐。中研院院長廖俊智接受專訪,暢談他心目中的南院願景,「我們不能只根據南部特色發展研究,還要為南部建立新特色」。量子科技、淨零碳排科技,都是南院新設「關鍵議題中心」的重中之重。


    風傳媒 2022年5月

    風傳媒趨勢論壇》廖俊智提三大零碳電力 工業用電和運輸是首要碳排大項

    廖俊智院長日前於《風傳媒》舉辦之「零碳新經濟」論壇中,以「臺灣零碳科技的前景」為題演講,他提出,假如要在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僅靠現有科技還無法達成,必須設定新科技方向、投入研發資源,突破關鍵瓶頸,並由經濟金融、社會、教育、國合、貿易等部門提供有力支援。


    風傳媒 2021年10月

    重磅專訪》中研院院長親揭「臺灣絕佳好機會」 廖俊智:拚減碳就像研發抗癌藥

    中研院院長廖俊智日前接受《風傳媒》專訪,從務實角度分析臺灣未來的減碳走向,並多次強調「屬於臺灣的絕佳好機會」已經出現,政府、企業,甚至是年輕學子都不容錯過。


    環球生技 2021年9月

    中研院院長廖俊智:臺灣展望生技醫藥產業願景 期勉關鍵7面向!

    廖俊智認為,臺灣生技醫藥產業在過去這段期間有相當不錯的進展,...然而,展望眼前的美好願景,廖俊智也強調,為了讓臺灣生技醫藥研發得以長遠發展,他仍認為有7個值得精進的改善面向。


    數位時代 2021年4月

    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逼近!中研院長提3大關鍵技術,如何達成「碳管理」?

    諾貝爾獎高峰會線上會議26日至28日舉行,中研院院長廖俊智會中發表簡短演講提及2050年要達淨零排放,有3關鍵科學技術,包括碳捕獲及轉化、空氣中捕碳及避免二氧化碳形成。


    鏡週刊 2020年4月

    基因體變異愈大致死率愈高 廖俊智:治療關鍵在掌握COVID-19病毒演化

    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24日接受專訪,除解析引起各國高度興趣的快篩技術,同時也獨家分享中研院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初步發現,病毒在全球各地演化至今已有6大類型,各國病毒變異程度更與致死率高度相關。他認為,臺灣下一步應掌握並持續分析病毒演化的趨勢,才能在藥物、疫苗等臨床治療上對症下藥。


    科學人 2020年3月

    開放科學平台加速病毒研究

    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除了於院內組成「新冠病毒任務小組」,組成合作網絡,讓研究員互相支援。另也召集學研單位,建立「國內學研單位COVID-19合作平台」,讓全臺各地科學家分享並整合迄今的研究成果,加速對抗新冠病毒的研究進程。


    經濟日報2019年10月

    中研院院長廖俊智鼓勵化研為用 推動生醫產業鏈結全球

    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指出,隨著全球科技發展,純學術的基礎科學研究與產業應用研究之間的隔閡逐漸消弭;未來中研院將擴大對「基礎研究」的定義,透過「國家生技研究園區」鏈結全球生醫產業,進一步建構臺灣生技產業的中長程大計。


    天下雜誌 2019年7月15日

    浩鼎風波後三年 廖俊智如何幫中研院解技轉難題?

    希望從學術、技術和科學的角度提出看法,這是不變的信念。這也跟中研院的願景有關,第一,希望在某些研究領域能夠領先國際;第二,希望吸引全國,甚至全世界最好的人才來中研院,有好人才才能做最好的研究。第三個是希望善盡社會責任,並不是說中研院要擔起所有責任,我們要有所為、有所不為,看看哪些是社會上的關鍵問題,而且是適合中研院解決的關鍵問題。


    臺灣光華雜誌2018年12月

    劃時代之研 中研院90年,迎向大眾

    談到未來展望,「我希望科學家從事基礎研究,必須要有使命感。」廖俊智說:「第一,對學界、同儕,要讓大家知道你的研究有價值、有前瞻性、有原創性;第二,對納稅人負責,主動解釋基礎研究的重要與意義;第三,是對全世界人類的使命,當前的全球暖化、氣候變遷、高齡長照的議題,希望可以藉由深入的研究,解決全人類的問題。」


    自由時報 2018年5月

    中研院長廖俊智談「減碳社會」:提高能源效率 捕碳轉化新能源

    臺灣積極推動能源轉型,卻也面臨需減空污、減碳挑戰,中研院院長廖俊智提出碳中性、減碳社會的呼籲,建議不論從世界碳排放問題或台灣能源使用現況來看,減碳社會轉型關鍵在於須積極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且加速從已知技術減少排碳、減污,核心概念並非單純節電,而需用得更有效率,這是台灣短期較可行方法;長期則要積極發展新技術,希望進一步將二氧化碳變成可用能源。


    環球生技月刊 2017年10月

    四冠院士廖俊智 三大定位領中研院

    過去,他因為生質能源研究突破,連獲臺美四冠院士,備受國際關注;現在,他掌舵臺灣最高層級研究機構,提出三大定位,期打造穩定的人才、基礎科學的循環供給生態系,為生醫產業找到新「能源」。「建構穩定的人才、基礎科學的循環供給生態系,將是啟動臺灣下一波成長動能的關鍵。」廖俊智說。


    今周刊2017年07月13日

    廖俊智火力全開找人才 用研究解決社會問題

    廖俊智拿出自己畫的圖,向記者解釋「中研院的目標」。圖中「基礎研究」和「社會重大問題」是兩個交會的圓,他指著其中的交集處說:「能解決社會重大問題的基礎研究,就是我們要做的事。」廖俊智說,AI橫跨應用和基礎研究,中研院可扮演重要角色,在此之前,他們先和業界溝通、了解需求,就好比人類學的「田野調查」,進入現場觀察、找出問題所在。


    工商時報2017年06月12日

    中央研究院院長 廖俊智:臺灣應架構人才循環供應鏈

    中研院轉型不是重點... 廖:要先回歸基礎研究

    「研發輔助業」的概念在於人才的育成和基礎的研究,這是科技創新的基石。在美國矽谷隨處可見「研發輔助業」,年輕人創業投入的領域非常專一,例如儀器、設備、遠端監控與操作、數據及影像分析模組、試劑開發或客製化系統服務等。如果碩、博士能在政府經費或民間資金挹注下,投入「研發輔助業」,開發的儀器、軟體、試藥和服務等,就可以提供給中研院或大學,甚至國內外的產學研界,其創新的技術就能帶動經濟成長率;並有更多的經費可在投入學研界進行基礎科學的再創新,培養更多碩博士的就業,這才是人才循環供應鏈,也可打造完整的研發生態系統。


    科學人2017年1月號

    專訪 廖俊智:中央研究院應是學術先行者

    中研院應該要扮演先行者,在學術升等考核上強調「質」的重要性,回歸學術研究本質,重視「做了什麼事情」。評審過程以精闢的方式描述論文、研究人員的實際貢獻,而不是簡單量化為發表幾篇論文、影響指數多少、論文引用次數等,雖然這些指標的確跟研究在領域內的影響力有關,但一旦明定為「規則」,大家就會追求這些指標而忽略真正的貢獻。


    自由時報 2016年12月26日

    中研院長廖俊智︰急盼萬靈丹 臺灣恐走偏

    各界積極呼籲強調創新研發及產業升級之際,回國接掌中研院屆滿半年的中研院院長廖俊智,卻直言憂心臺灣恐怕走偏,大家不要太急、太希望有萬靈丹,呼籲臺灣要重新做好基礎研究,也不能只追求投資大、風險高的新藥、明星研發,可開發更多輔助型產業,引導博士人才思索更多元的創業、就業機會,也把科研經費賺回臺灣。


    經濟日報 2016年10月11日

    廖俊智專訪/中研院化研為用 轉動新視野

    中研院是國際知名學術機構,史語所是全球漢學重鎮、人文社會所也創造了多項研究,生醣分子研究是全球最頂尖的水準,農業科技則有不少亮點,雖然有不少所已有相當高的成果,但中研院仍能追求更高的學術地位。中研院的下一個階段是一定要找出「最大的挑戰」,並努力與同事腦力激盪,看看是否有科學上尚未解決的大問題,不只是要選新題目,更要激勵同事以不同的角度、思維、視野、心胸解決更大的問題,促進大家合作,而不是只擔憂下一篇論文要怎麼發表、要寫什麼。


    遠見 2016年10月

    廖俊智:回歸基礎研究,沒什麼比好理論更實用

    以前想法是,基礎研究跟應用研究是完全分開的。以我來看,nothing is more practical than a good theory(沒什麼比好的理論更實用),最基礎的東西,最容易應用;就像地基打得好,大家都搶在上面蓋房子。研究的「有用」,不見得是社會你我的「用」,也不見得是賺錢、變成產品的「用」,也可能是解決大家思想上的「用」,現代文明很多都建立在這種「看似無用」的事情上。


    天下雜誌 2016年9月28日

    廖俊智 中研院的價值是做好基礎研究

    廖俊智期待讓自由開放的討論風氣,深入中研院的文化,「不管我或任何人,帶回的技術都是一時的,過兩、三年還有人做得更好。特別是中研院,不是要一、兩個技術,而是一種態度、觀念和做法。」

    影音專訪

    【仁心慧語】4P的哲學∣廖俊智∣中央研究院院長

     

    【仁心慧語】怎樣避免高科技危害人類?∣廖俊智∣中央研究院院長 

     

    【仁心慧語】精英們的領導者思考∣廖俊智∣中央研究院院長 

     

    臺灣英雄》學術殿堂中研院 撐起台灣向上的力量

     

    中研院長獨家專訪 15分鐘快篩試劑最快月底試量產

     

    臺灣科技的中心 一窺中研院院長廖俊智的所思所聞

     

    學術研究享譽國際!人物專訪中研院長廖俊智

     

    2016年臺大傑出校友 - 廖俊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