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開啟
:::
為博物館老文物找回文化的根 《泰雅老物件的部落展示》新書分享會

發布時間: 2019-05-13

  文物向來以博物館為展示舞台,文物一旦「出走」,回到原住民部落展示,它會喚出什麼樣的文化記憶和生機,並為博物館靜態的展示格局和原住民部落的文化復振,帶來新的觸發?
  2017年,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博物館帶著文物和配有溫濕控的十座展櫃,來到苗栗泰安鄉象鼻村的「野桐工坊」,舉辦以泰雅女性的婚嫁、日常服飾與用具為主的展示──「她方的記憶」。這是臺灣第一次由博物館和原住民民間團體進行的「文物返鄉、共作展示」:博物館負責運送文物到原住民部落,但文物的選件、說明,以及展示手法,都是由原住民團體親自擘劃,翻轉以往由博物館策動展示主軸和文物詮釋的威權性。
  「她方的記憶」落幕後,歷經兩年,由本院民族所博物館前主任何翠萍和重要傳統藝術「人間國寶」尤瑪・達陸主編的《共作:記「她方的記憶」──泰雅老物件的部落展示》,於2019年4月出版,5月18日晚上7點在臺北誠品松菸店3F Forum舉行新書分享會。本書作者群將和社會大眾分享老物件帶給他們的感動,以及在當代原住民織藝工作者身上所刻劃的生命紋路。

共作展示 博物館與原民社群擦出新火花

  本院民族所的「共作展示」為臺灣博物館界的一大嘗試。民族所不但帶著文物及展櫃進入部落,更歡迎原住民社群、團體直接提案、參與策展,從展覽的選件到文物的說明與詮釋,讓部落的主體性得以彰顯。雙方也從中相互激盪,擦出新的火花。
  例如「她方的記憶」主要策展人尤瑪・達陸的文物選件,打破了博物館界的迷思。「一般的展示往往力求呈現展件的華美精緻與完整,但尤瑪.達陸卻挑選了民族所博物館館藏中較破損的兩件貝珠布(圖一)。」原來,「布塊上多處的破損缺口露出了線頭,反而更容易探究、重建早期貝珠布的製作過程」;原來,文物的「不完美」反而成就它的「完美」,民族所博物館館員許善惠在這次的「共作」經驗中,有了新的體認。
  在為期兩個月的苗栗野桐工坊共作展示期間,尤瑪.達陸除了安排附近各小學前來進行校外教學和民族教學外(圖二),還舉辦兩場專業織品工作坊,讓有志於復振原住民織藝的文化工作者,得以藉由文物返鄉的機會,深入瞭解祖先的傳統技藝。工作坊成員之一的織藝工作者周麗萍說:「在部落看織品的感覺就是很不一樣」,「部落的環境很熟悉、很親切,我們可以自在地看」,而且「大家一起看,一起研究,彼此可以討論」。
  工作坊期間,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還三度派員前往「開櫃」,取出文物,方便工作坊成員近身細看,甚至觸摸文物的織紋、線頭,特別是織品的背面(圖三)。參加工作坊,不斷在技法上尋求突破的織者陳如萍說:「老織品一切的訊息都隱藏在背面。」
  對策展人尤瑪.達陸而言,泰雅老文物不是「物」,而是具有祖靈人格的「老人家」(圖四)。她教導來參訪的學童們:「我們只能輕輕地、慢慢地移動祂們,我們不能隨意碰觸祂們」。這樣的態度,「真真實實地讓文物活了,」本院民族所博物館前主任何翠萍在帶領民族所博物館進行這次共作展示案時,提出她的觀察。

文物返鄉 接上「人氣」與「地氣」

  「從博物館的角度而言,要讓靜態的文物饒富生命力,就是接上『人氣』與『地氣』,所以我們希望推動『文物返鄉』,並和原住民團體一起『共作』展示,」本院民族所研究員兼民族所博物館主任劉斐玟表示。
「博物館到部落展示文物有其必要性,若不持續辦下去,我們的文化就斷掉了」,「就像我們的記憶一樣,回想過去的一切都太困難了,全是零碎、片段的記憶,但丟失記憶卻很快,」泰雅織者周麗萍有感而發。屢獲大獎,努力從原住民文化汲取文創養分的編織工藝家林淑莉也表示:原住民織品文化的最大困境是「複雜技法基本上已經失傳」(圖五)。
  為了讓「記憶」成為「技藝」的化身,《共作:記「她方的記憶」──泰雅老物件的部落展示》(圖六)既載錄博物館如何一步步鬆綁法規,讓文物走出學術機構的庫房,深入山野林間;也敘說著原住民團體如何厚植自身軟硬體條件,迎接老物件的到來。
  本院民族所表示,《共作》新書分享會將於5月18日(六)晚上7點,在臺北誠品松菸店舉行,民族所策展團隊何翠萍、蔣斌、陳文德、許善惠、楊雯娟,野桐工坊的弗耐‧瓦旦、楊美珍,加上林淑莉、周麗萍、余成益、吳金燕、陳如萍等12位作者或訪談者,都將現身說法,和聽眾分享文物返鄉的當代趨勢與挑戰,以及原住民團體如何在返鄉的老物件中,找到賦活傳統的生機。
  這場新書分享會也希望吸引更多原住民社群、團體的注意,加入民族所博物館「文物返鄉、共作展示」的行列。109年度「共作展示案」將於108年6月1日截止收件,詳情請參閱: https://parg.co/Qcd


「新生:博物館文物回到部落的兩個月」
《共作:記「她方的記憶」── 泰雅老物件的部落展示》新書分享會
日期:2019年5月18日(星期六)
時間:19:00-20:50
地點:松菸誠品3樓 Forum(110臺北市信義區菸廠路88號)
https://meet.eslite.com/tw/tc/artshow/201904240017

圖一
尤瑪.達陸刻意挑選出「有破損」的貝珠布展示,打破博物館界既有的迷思。

圖二
野桐工坊的專業管理人楊美珍為士林國小附設幼稚園的小朋友解說文物。

圖三
戴著手套的部落專業織者,慎重其事地面對她們與老織品的第一次相遇。

圖四
尤瑪.達陸總是以「老人家」稱呼這些蘊含先人豐富知識的文物。

圖五
現就讀台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學研究所纖維組的林珍珠說:「文化對我來說是一種滋潤、一種養分。」她對織布文化的研究興趣,正是源自大四下學期與母親林淑莉一同參與「她方的記憶」工作坊的學習經驗。

圖六
國內率先推動博物館與民間原住民團體共作展示的中研院民族所,首發《共作》系列:《記「她方的記憶」》

新聞聯絡人 關閉
  • 莊博揚,中研院民族所 (原住民團體「共作展示案」聯絡人)

    (Tel)02-2652-3382,yang890@gate.sinica.edu.tw

  • 楊雯娟,中研院民族所

    (Tel)02-2652-3311, vickie@sinica.edu.tw

  • 陶曉萱,中研院民族所

    (Tel)02-2652-3324,hsiaotao@gate.sinica.edu.tw

  • 郭姵君,中央研究院秘書處媒體小組

    (02) 2789-8821,deartree@gate.sinica.edu.tw

  • 莊崇暉,中央研究院秘書處媒體小組

    (02) 2789-8820,chchuang@gate.sinica.edu.tw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