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開啟
:::
第八屆「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 4專書獲獎

發布時間: 2019-12-04

由中央研究院舉辦的第八屆「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今(4)日公布得獎名單,臺大社會系教授何明修《挑戰北京的天命:臺灣的太陽花運動與香港雨傘運動》、政治大學歷史系特聘教授林美香《身體的身體:歐洲近代早期服飾觀念史》、淡江大學英文教授蔡振興《生態危機與文學研究》,以及臺大社會系特聘教授藍佩嘉《撫養全球家庭:教養、移民、階級在台灣與美國》等4本專書獲獎,每位得獎者獲頒新臺幣60萬元及獎牌1面。

中研院黃進興副院長表示,本獎項於國內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領域深具指標性意義,歷屆得獎專書均廣獲國內外學者和社會大眾迴響。本屆從31件申請案件中,選出4本獲獎專書,其中2本英文著作、2本中文著作,主題囊括社會學、歷史學、外文學門;希望藉此成為學術工作者後盾,將研究成果普及社會大眾,豐厚整體人文與社會科學之底蘊。

香港反送中抗爭運動持續延燒之際,臺大社會系教授何明修以《挑戰北京的天命:臺灣的太陽花運動與香港雨傘運動》獲獎,他在得獎感言提到,「社會運動者在前線浴血苦戰,社會運動研究者則是後方撰寫這些創造歷史的行動。」該書為英文著作,以太陽花運動與雨傘運動為核心,比較中臺港之地緣政治下,在地公民社會,尤其是年輕世代,如何結合跨國趨勢與政府互動,以各種行動網絡發展動員策略,挑戰中國勢力內外合謀與進逼的體制趨勢,並影響兩地社會與政治體制發展。評審認為,該書結合兩地社會脈絡與動態經驗,細緻耙梳國際趨勢與社會內部發展間的互動,有助於掌握浮現中的新型態社會運動,提示新研究方向。

政治大學歷史系特聘教授林美香得獎專書《身體的身體:歐洲近代早期服飾觀念史》雖以服飾為名,本書不是對服飾史的研究,而是將服飾視為觀念的載體,以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國際貿易所帶來的思想變動為背景,考察服飾與各種議題的關聯,展現新興思潮和歷史變化如何影響服飾觀念,服飾本身又如何塑造議題,參與論說。

評審認為,本書取向新穎,引領讀者探索穿著與思維之間的關係,並藉此瞭解歐洲近代早期的「思維方式」(way of thinking)與「觀看方式」(way of seeing),進而拉近服飾研究與思想史或觀念史的領域。此外也運用了大量的各類原始資料與最新的西方相關研究,獲得扎實而有原創性的成果。值得一提的是,世界史在中文世界是新起的領域,進行研究有其特殊困難,這本歐洲史專書以中文寫作,內容豐富而有啟發性,值得予以肯定。

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議題之一就是生態危機,包括空氣汙染、食安問題、全球暖化和氣候驟變等議題,淡江大學英文教授蔡振興以《生態危機與文學研究》一書獲獎。本書為臺灣生態文學批評開疆闢土之作,由理論的鋪陳與檢討入手,透過細膩的文本分析論強調環境問題與生態危機的迫切性,藉由個案研究建立具有永續發展意義的生態詩學。蔡振興從傳統的文學研究走向跨領域研究,嘗試重繪生態論述的大綱,以文學研究介入當代生態與環境議題的討論,結合環境人文和醫療人文;不但具有跨領域的特色,也深刻展現作者的倫理關懷,被評審譽為是臺灣生態學界的重要學術著作。

《撫養全球家庭:教養、移民、階級在台灣與美國》為臺大社會系特聘教授藍佩嘉第二本英文專書,本書以臺灣與美國的一百多位華人家庭案例,分析全球化趨勢下不同階級與地理區位處境的父母,如何連結與回應兩地的社會與教育體制,如何認知家庭當下與未來可能面對的機會、風險與不安全,發展出不同的教養策略,作者用「全球保安策略」(global security strategy)的概念來描述之。評審認為,該書不同於化約單一因素或是以單一國家為預設的研究取徑,解構對華人文化「虎媽」式教養的本質性看法,對於突破實務上過度簡化的刻板印象與社會論述亦有所助益。

附錄:
第八屆「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得獎名單如下:(依姓名筆畫排序)
1. 何明修,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得獎專書:Challenging Beijing’s Mandate of Heaven: Taiwan’s Sunflower Movement and Hong Kong’s Umbrella Movement,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書名中譯:《挑戰北京的天命:台灣的太陽花運動與香港雨傘運動》

本書以百餘位台灣與香港近年公民運動參與者的經驗,環繞著太陽花運動與雨傘運動為核心,比較中台港之地緣政治下,在地公民社會,尤其是年輕世代,如何結合跨國趨勢與政府互動,以各種行動網絡發展動員策略,挑戰中國勢力內外合謀與進逼的體制趨勢,並影響兩地社會與政治體制發展。本書一方面結合國際的抗爭政治研究脈絡,結合鉅觀地緣政治、中層體制互動與微觀動員與感受的分析,以台港比較案例,對國際理論與社會運動領域既有研究取徑,提出東亞經驗的挑戰與貢獻。另一方面,本研究以兩案例脈絡與當前公民運動的趨勢,挑戰政治學關注的選舉議題與社會學重視的社會動員的學術分工,結合兩地社會脈絡與動態經驗細緻耙梳國際趨勢與社會內部發展間的互動,對於掌握浮現中的新型態社會運動方向,尤其是跨體制交錯、機遇策略與心理狀態方向,提示新研究方向。整體而言,本書不但以當前趨勢挑戰既有學術脈絡並提出洞見,也對當前公民社會如何回應中國的抵抗與趨勢的實務發展有相當啟發。

2. 林美香,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特聘教授
得獎專書:《身體的身體:歐洲近代早期服飾觀念史》,臺北:聯經出版社

本書研究歐洲近代早期(約1500-1700)思想文化中的服飾觀念,以英格蘭為主要探討範圍,但注重英格蘭與歐陸的關聯。本書不是對服飾史的研究,而是以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國際貿易所帶來的思想變動為背景,考察服飾與各種議題的關聯,展現新興思潮和歷史變化如何影響及服飾觀念,服飾本身又如何塑造議題,參與論說。簡單說,本書以服飾為觀念與意義的載體,既探討服飾的作用和涵義,又藉服飾問題觀察近代早期歐洲思想的諸般面貌。本書共分六章,第一章和第六章具有「總論」與「結論」的功能,其餘四章分別處理服飾與四個重要課題的關聯:「文雅」(civility)、「中性之事」(adiaphora)、秩序(order)和「國族」(nationhood)。本書取向新穎,運用了大量的各類原始資料與最新的西方相關研究成果,獲得紮實而有原創性的成果。世界史在中文世界是新起的領域,進行研究有其特殊困難,本書內容豐富而有啟發性,書寫流暢,是很值得肯定的成就。

3. 蔡振興,淡江大學英文學系教授
得獎專書:《生態危機與文學研究》,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本書為台灣生態文學批評開疆闢土之作,由理論的鋪陳與檢討入手,透過細膩的文本分析論強調環境問題與生態危機的迫切性,更藉由個案研究建立具有永續發展意義的生態詩學。全書問題意識明確,理論紮實,參考資料豐富,內容兼具廣度與深度,不但長足展現跨領域的特色,也深刻展現作者的倫理關懷,以文學研究介入當代生態與環境議題的討論,展現人文學術研究的社會與政治意義,見證人文學術與現實世界的深刻聯結。作者透過國際生態文學論述,促使在地研究和國際接軌,除了英美文學研究之外,本書對於中國當代文學、臺灣文學或其他語種文學的研究皆頗具參考價值。

4. 藍佩嘉,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
得獎專書:Raising Global Families: Parenting, Immigration, and Class in Taiwan and the US, Stanford, CA, US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書名暫譯:《撫養全球家庭:教養、移民、階級在台灣與美國》

本書以臺灣與美國的一百多位華人家庭案例,分析全球化趨勢下不同階級與地理區位處境的父母,如何連結與回應兩地的社會與教育體制,發展出不同的教養策略,以因應全球化與移民脈絡中的不安全與不確定性。本研究一方面以台灣與美國案例,描繪座落於複雜全球區位政治的教養體制與競爭下,各種結構處境與發展出的「全球保安策略」回應,對既有教育與既有亞洲文化影響之視野做出切合時代變遷之回應。另一方面,本書不同於化約單一因素或是以單一國家為預設的研究取徑,以階級、文化與體制化的種族主義交錯而成的嚴謹研究架構與個案分析,對釐清階級、文化與體制之複雜影響,挑戰既有研究取徑。也因此,本書對於突破當前頗為流行的亞洲式教養刻板印象亦有所助益。整體而言,本書掌握當前時代趨勢、體制複雜性與個人處境,對於實務上過於簡化的刻板印象與社會論述,以及學術上歐美之移民文化與教育、階級與教育研究,以及化約式的研究取徑都做出重要挑戰與貢獻。

新聞聯絡人 關閉
  • 王敏瑄,中央研究院院本部學術及儀器事務處

    (Tel)02-2787-2563,mhw2563@gate.sinica.edu.tw

  • 郭姵君,中央研究院秘書處媒體小組

    (02) 2789-8821,deartree@gate.sinica.edu.tw

  • 陳昶宏,中央研究院秘書處媒體小組

    (02) 2789-8059,changhung@gate.sinica.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