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開啟
:::
找出抑癌因子DAPK傳遞途徑 生化所陳瑞華研究員創新論文 獲國際專業肯定

發布時間: 2007-09-14

癌症名列台灣人十大死因之首。傳統放射線化療方式不僅病人痛苦難熬,也因為連帶殺死正常細胞,造成人體衰弱抵抗力降低等各種副作用。目前醫學界普遍認為,不同癌病患罹癌原因不一樣;如能找出確切原因,施以標靶治療,對症下藥,即可大大提升治療效果。找出腫瘤形成的原因,就成為今日癌症研究的熱門課題。

本院生物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陳瑞華博士研究團隊,日前找出抑癌因子DAPK的一項全新訊號路徑,並且證實此種路徑和大腸癌細胞生長,有決定性的關係。此項全新的研究發現,具有高度原創性,已通過國際期刊「分子細胞(Molecular Cell)」的嚴格審查,於2007年9月7日刊出。此篇論文,同時也為國際知名期刊「科學(Science)」網頁訊息Sci. STKE (Science’s Signal Transduction Knowledge Environment)2007年9月11日的「編輯首選」推薦論文。

DAPK (Death-Associated Protein Kinase) 是一種蛋白酵素,它會透過磷酸化(phosphorylation)細胞內的其他蛋白,進而殺死癌細胞,也可以抑制癌細胞侵入與轉移至其它器官。活性強的DAPK,具有良好的抗癌效果。此次陳瑞華研究員團隊發現,DAPK蛋白自己本身會被2種蛋白酵素,Src與LAR所精確操控。前者(Src)降低DAPK活性,導致腫瘤生長;後者(LAR)卻可以激化DAPK活性,抑制腫瘤發展。這項全新的DAPK傳遞訊號路徑之說明,可以幫助解釋不同癌病患者為何有不同發病結果。

全程參與研究的生化所博士後研究員王琬菁博士指出,這篇論文另一項令人興奮的新發現,那就是目前學術界已知在癌症領域中,多量的生長因子EGF (epidermal growth factor),會造成癌細胞的增生與轉移;而此次研究團隊找出了EGF的另一項新作用,就是會活化Src及抑制LAR。也就是說,當EGF多量時,其結果會導致DAPK的弱化,讓癌細胞迅速成長,由此更突顯DAPK這個抑癌因子的重要性。

這些發現在在說明,人體原本就同時存在許多促進腫瘤與抑制腫瘤的好壞因子;藉由複雜的訊號網路,在不同階段它們互相影響、互相角力,終而決定由哪一方勝出(癌症好轉或惡化)。研究團隊就是希望藉由了解分子間訊號網路傳遞,期待暸解不同情況會造成何種結果。陳瑞華說,「研究最終希望能畫出一份癌症路線圖,」說明癌症發展過程中的影響因素,以及起點與終點。

陳瑞華研究員的此項成果清楚說明,腫瘤抑制因子DAPK訊號路徑與大腸癌之間的關聯,補充了科學醫學界知識的空白。此創新知識,對於協助醫療界暸解癌症形成機轉,乃至發展癌症標靶治療新策略,將貢獻良多。

新聞聯絡人 關閉
  • 陳瑞華博士,本院生物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O)2785-5696#6020

  • 林美惠,中央研究院總辦事處

    (02) 2789-8821,mhlin313@gate.sinica.edu.tw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