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開啟
:::
來中研院動手玩動動腦 ── 「人類學家的錢包:貨幣的社會生活」特展

發布時間: 2017-06-22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今年夏天隆重推出「人類學家的錢包:貨幣的社會生活」特展,於今(22)日舉辦開幕式,介紹這個親切又好玩的學術研究展出。展覽透過人類學家對不同文化的研究,呈現貨幣的多樣性,其中更包括大量體驗式的遊戲設計,讓參觀民眾從遊戲中動腦思考,感受研究的樂趣。中研院黃進興副院長到場致詞時表示,「近年民族所同仁非常積極地舉辦各式多采多姿的學術文化活動,這對學術與社會都是極好的連結。」

  展覽是由所羅門群島的貝珠錢開始發想,策展人民族所郭佩宜副研究員表示,「在許多傳統在地錢幣都消失的今天,所羅門群島的貝珠錢,在Langalanga社會中卻仍持續製作、使用,且不但沒有消失,使用的範圍甚至擴大到跨國貿易,為何是如此發展?是研究要試圖回答的問題。」

  展覽內容除了人類社會多樣的交易媒介外(如煙草、鹽、鹿皮、金屬、貝等),還包括如所羅門群島貝珠錢、民族所館藏的雅浦石錢、臺灣原住民的貨幣(如貝珠條、貝珠衣)等主題式介紹,此外也包括金紙、時間貨幣、虛擬貨幣(如比特幣)等。有別於常見的貨幣展,本展覽則是透過人類學家的眼睛、跨文化比較的視野,邀請民眾思考貨幣背後的文化意義與權力關係、貨幣的本質、以及日常生活中貨幣扮演的角色。

(圖1說:所羅門群島貝珠錢至今在Langalanga社會中仍持續製作、使用。)

  郭佩宜表示:「我們在設計上採用雙向、參與式的展覽手法,透過提出問題、呈現相關學術研究,邀請參觀者共同思考,鬆動一般認知,進而發現新的視角。」展覽以淺顯易懂的文字,搭配大量體驗式的遊戲設計,如:分類磁鐵板、抽籤動動腦、丟銅板選路、設計自己的貨幣等參與式展覽,讓大小朋友都能邊玩邊動腦。而本次所有展板均採用回收紙製、可分解、無重金屬的紙展板,以減少對環境造成的負荷。

  中研院民族所胡台麗所長表示:「我們的博物館為研究型博物館,展覽主要呈現研究成果,同時亦肩負大眾人類學的推廣任務。除了知識傳播,我們希望這是一檔『刺激思考』的展覽!」

(圖2說:分類磁鐵板讓小朋友可以把自己認為是貨幣的物件放進錢包裡。)

  主辦單位將展場學習單設計成錢包造型的摺紙遊戲卡,作為參觀時思考的小幫手,不只可用來回顧此趟展覽的收穫,更可將遊戲卡摺成小錢包,帶回家做紀念。今日開幕式也特別安排了所羅門群島貝珠錢傳統鑽孔機體驗、貝珠錢穿戴體驗,大小朋友們玩得不亦樂乎!之後博物館導覽時間也有所羅門群島貝珠服飾供民眾穿戴,大小朋友別錯過這難得的機會,感受貝珠穿上身時穿越時空的異國體驗!

(圖3說:開幕式現場提供所羅門群島貝珠錢傳統鑽孔機體驗。)

新聞聯絡人 關閉
  • 曾瓊瑩,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博物館

    moorbear@gate.sinica.edu.tw (Tel)02-26523308 莊博揚,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博物館

  • 莊博揚,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博物館

    yang890@gate.sinica.edu.tw (Tel)02-26523382

  • 林 沁,中央研究院院本部媒體事務小組

    linchin1991@gmail.com (Tel)02-2789-8059、0928-293-471

回頂端